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惊世发掘,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汉贵族精神世界的窗口。2024年是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五十周年,经半个世纪的研究和整理,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湖南博物院与中国数字图书馆联合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汪悦进教授团队推出“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通过沉浸式数字化展示,深入解读墓葬艺术,向全球观众呈现这一引人瞩目的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精彩故事。
文帝倡俭禁以金银铜锡为葬,故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几乎没有出土金银器、玉器、铜器等贵重物品,出土物皆为丝绸、竹木漆器、动植物标本等有机质物,以及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按通常葬式,这些皆早已腐烂无存,该墓的发掘也将无多少价值可言。而马王堆却完好保存下来,由此不仅可完好还原汉初长沙地区贵族的丧葬礼仪和丧葬观念,还能看出墓主生前对生命的热爱,从乐生、养生,进而渴望长生、永生的强烈愿望。当意识到人的生命终将会走到尽头时,转而追求灵魂不朽。马王堆汉墓的特殊埋葬方式,让死者尸身不朽,带到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所需能长久保存,灵魂到另一个世界将衣食无忧。这本身就是生命的艺术。
《生命时空:马王堆汉墓新论》将视角进一步提升,由生命与宇宙关联入手,从生命观上升到宇宙观,以跨学科视野重新审视这座地下宝库,综合器物、图像与文本讨论汉代地下世界的宇宙观。这部由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领衔编纂的学术力作,以“时空”为经纬,结合物质与观念,揭开了汉代艺术中深藏的宇宙密码。
全书以“时空”为叙事主线,突破传统考古学以器物分类的研究框架。马王堆一号墓的四重套棺,被重新诠释为“四时序列的物化模型”:素棺象征玄冥长夜,黑地彩绘棺演绎阴阳交合,朱地彩绘棺对应金秋昆仑,锦饰内棺则以羽毛菱纹暗喻时空永恒。这种解读跳出了“等级象征”的窠臼,棺椁形制与随葬器物再造出一个四时变化、阴阳和顺的“微型宇宙剧场”。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葬具与随葬物,实际上隐藏着深刻的内在逻辑。
面对马王堆T形帛画这一经典题材,本书提出“算法语言”的创新视角。汪悦进教授在总论中提出,帛画并非静态的升仙路线图,而是以“四季循环”为底层逻辑的动态程序:底部暗示冬去春来,生机萌发,顶部日月同辉,暗示魂灵万寿无疆。并且这种时空叙事在漆棺纹饰中得到延续。通过将图像元素纳入“状态描述”体系,汉代艺术中看似矛盾的时空表达(如马王堆文物布局的悖论)获得了自洽的解释,这正是本书对美术史方法论的重要贡献。
在研究方法上,书中彰显了数字技术对传统考古的革新力量。通过对漆器纹饰的高精度扫描,研究者发现双层九子奁的云气纹中存在规律性“涡旋节点”,与《周易》卦象分布吻合;利用图像复原《阴阳五行》《刑德》帛书,揭示其中的逻辑关系。这种将大数据分析与艺术史研究结合的路径,为文物研究提供了更微观视角。
本书还对汉代生命哲学的具象化阐释进行了深入研究。马王堆三号墓漆奁下发现髹漆青蛙、蚌壳与两只竹笛,“青蛙与蚌壳”的组合,被置于《庄子》“种有几”中解读,二者的光泽之质,隐喻“生命循环的气”,暗示着生命的复苏,两支竹笛分属阴阳,能引发复苏的振动。这种微观叙事与《淮南子》“形者生之舍,气者生之充”的宏观哲思形成互文,展现出汉代艺术“以器载道”的深层逻辑。
作为马王堆汉墓研究的新里程碑,《生命时空:马王堆汉墓新论》以器物为载体,重现了汉代艺术的壮阔图景。汉代工匠用线条、色彩与造型构筑汉代地下宇宙,当现代学者以数字技术破解这些时空密码时,我们不仅获得了认识古代文明的新工具,更在古今对话中触摸到中华文明“天人合一”哲学智慧在马王堆汉墓中的艺术呈现。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生命时空:马王堆汉墓新论》
编:美国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