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遗址类纪念馆创新展陈的思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安康

革命遗址类纪念馆是为纪念重大革命事件或者重要革命人物,依托革命遗址、旧址和纪念性建筑而建立。其承担着守护红色文脉的重要使命,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革命文物展陈的现状

据国家文物局公布数据,截至2022年,我国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共计3.6万余处,国有馆藏革命文物总数超过100万件(套)。截至2023年,全国已建成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1644家,全国革命历史类纪念馆累计推出主题展览1.5万个,累计接待观众超28亿人次。《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革命纪念馆1100家(占比15.61%),其中国有革命纪念馆1016家, 非国有革命纪念馆84家;共推出陈列展览5511个,其中线上展览1295个;举办临时展览3012个,开展线下教育活动12.9万场次;年度观众总数35258.8万人次,其中未成年观众总数8097.7万人次。

革命遗址类纪念馆以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与该遗址相关的革命文物为核心工作,除具有博物馆、纪念馆通常的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更要强调历史见证性、红色教育性、文化传承性和空间关联性。革命文物展陈方式在强调原真性、历史性的基础上,注重政治性与展览的艺术性结合。其特点是结合丰富的历史背景,采用实物展出、图文并茂、场景复原等多种手段,力求将观众带入特定历史时期。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展示,既传达了革命文物的历史意义,又增强了教育功能,让观众在感性的认识中获得理性的思考,实现了教育与欣赏的有机结合。

破解瓶颈 优化展陈

尽管目前我国革命遗址类纪念馆不断强化文化供给,在展览展示、教育活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但展陈同质化严重、革命文物征集工作相对薄弱等问题制约其展陈工作的开展,而传统的展陈、宣传方式降低了观众的参观热情与体验。

革命文物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多集中于贵州、安徽、江西等革命老区,偏远地区文物点因交通不便、管理力量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革命遗址类纪念馆分布广泛且资源分散,中小型纪念馆因藏品有限难以形成系统性展陈。一方面,因管理体制、资金限制、人才短缺等因素,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许多纪念馆依赖“教科书式”叙事,以时间线为主轴,忽略地方革命历史独特性。再者,展陈内容重复、叙事模式单一,缺乏地域特色和深度挖掘,导致观众体验趋同。

革命文物大多形成于条件艰苦的战争时期,受制于战时物质条件局限,其本体普遍呈现流散性显著、遗存基数有限、保存环境脆弱等特质,导致系统性征集面临多重困境。一是资源分配不均衡。许多地方财政投入有限,经费和人才往往向大馆、名馆倾斜,基层纪念馆、革命旧址等征集专项经费短缺。二是征集渠道单一。部分收藏单位依赖“被动等待捐赠”“行政动员”等传统模式。三是跨部门协同机制薄弱。革命文物涉及党史、档案、文旅、民政等多领域,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缺乏系统性整合;基层文物部门与党史研究部门联动不足,导致征集工作碎片化。

观众对革命文物的认知基础、兴趣点与现有展陈的宣传、叙事方式未能形成有效互动、连接,制约了展陈的传播效果。一是认知广度不足,观众对革命文物资源整体了解有限,大部分仅知晓少数知名文物,大量革命文物资源闲置,教育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二是认知深度不足,当前部分观众对于革命遗址的历史背景、文化含义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对遗址背后的历史细节、人物故事、精神内涵了解不深入。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纪念馆(博物馆),革命遗址类纪念馆在新媒体传播手段的运用上相对滞后,受众覆盖面较小。

革命遗址类纪念馆在文物展示方面多以静态实物配以文字说明为主,缺乏必要的互动环节,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模式使观众处于被动接收状态,降低参观兴趣和热情,难以契合当下观众对参与式互动与沉浸式体验的需求。尽管大型纪念馆尝试引进VR、AR等科技展陈手段,但中小型纪念馆因资金和技术限制,仍以静态展陈为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接收高效、多元的信息,传统的展陈方式难以在短时间内带给观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此外,革命故事的叙述方式过于单一和刻板,侧重 “大人物、大事件”,忽视普通革命者、基层红色故事的价值挖掘。

多方协同 创新机制

创新管理机制与多方协同是破解文物资源分散等制约因素的有效手段。建立跨区域革命文物协同保护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如山西省率先在全国成立晋冀豫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联盟。推动跨区域、跨机构合作,通过馆际交流,整合文物资源,形成主题化展陈网络。

同时,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的保护利用格局,推动形成“政府+社会”共建共享的创新模式,鼓励并规范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此外,完善革命文物展陈标准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展陈规范和评价标准,提升展陈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挖掘地域特色,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如贵州长征文化、东北抗联精神),设计差异化叙事框架,避免同质化。

在创新文物征集工作思路方面,一是强化经费保障机制。各级财政支持的革命纪念馆应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并将文物征集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设立革命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同时,着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培养与引进,组建专职的革命文物征集机构,为文物系统化研究与科学保护提供坚实支撑。二是多措并举提升革命文物征集效率。重点依托网络平台拓宽信息源,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征集工作。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策划主题展时采用“社会+”文物征集模式,在线上发布文物资料征集令,通过捐赠、借展等形式征集文物。三是建立第三方文物征集鉴定制度。聘请第三方机构专家对拟征集文物进行真伪鉴定和价值评估,加强与其他文博机构、革命文物收藏单位的合作,利用其资源和专业知识开展针对性征集。同时,确保征集过程中文物鉴定、分类和登记工作规范化,为革命文物的后续展陈和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实施多元化策略,有效提升革命文物的宣传影响力。首要举措在于策划互动性与体验性兼具的教育活动,引导观众深度融入展览情境。其次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例如开发数字化学习课程、通过三维建模与场景重建构建革命文物数字孪生体系等,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着力构建移动端传播矩阵,整合全媒体资源,运用短视频推送、云端直播等新兴传播形式。如武汉革命博物馆通过构建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多平台红色文化传播矩阵,传播覆盖人数超过1500万人。

馆校协同机制的构建是提升革命文物认知长效性的制度保障。将革命文物资源有机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课堂教育与现场学习的良性互动,能够有效扩大认知覆盖面并提升持续性。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项目,将革命文物转化为生动教材,实现了认知教育的常态化和连续化。

利用动态影视、VR、AR与云展馆等先进技术赋能,打破革命文物展陈时空界限,使革命文物展陈从静态展示变为“记忆活化”,构建更具感染力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进一步打造线上虚拟展厅,按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主题等,设计差异化的展览,拓宽观众群体,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如四渡赤水纪念馆建立智慧博物馆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推出四渡赤水网上展馆,利用VR技术实现实景模拟、互动分享等功能。

推动馆校合作,将革命纪念馆与高校科研力量相结合,积极探索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新模式,提升革命文物研究和展陈水平。2024年南京大学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合作建立的“革命文物DNA解析中心”,通过分子考古技术还原32位无名烈士身份信息,相关成果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全国首个将生物检测技术应用于革命文物研究的范例,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革命遗址类纪念馆要直面传统展陈模式与当代受众需求之间的鸿沟,以创新思维突破固有框架,打造“沉浸式+参与式”的互动体验空间,建立“保护性开发+数字化传播”的双轨机制,通过创新叙事视角、强化科技赋能、深化公众参与等路径,实现从静态陈列到动态传播的转变。

(作者单位: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3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