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抗战记忆 激扬民族精神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南京人民抗日斗争档案文献展”开幕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赵喆

7月7日,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南京市档案局、南京市档案馆联合主办的“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南京人民抗日斗争档案文献展”在南京市档案馆开展。

本次展览以南京人民抗日斗争为背景,通过200余件(套)珍贵档案文献和图片资料,展现了从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建立至1945年抗战取得胜利的壮阔历程。展览生动还原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以下简称“新四军”)东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南京周边建立抗日根据地及深入城内进行地下斗争的峥嵘岁月,深刻再现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战斗在日伪心脏、抗日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的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用档案讲好党的故事,经过精心策划,我们联合举办了这次档案展。”南京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讲述南京周边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同时,策展团队用两个独立篇章对新四军在南京周边的战斗及南京城内地下斗争作了重点展现。通过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大学档案馆馆藏的28份档案,真实还原新四军直插日伪心脏侦察敌情、游击作战,以及南京城内中共地下党员开展隐蔽斗争的史实,填补了过往档案支撑不足的叙事空白。

展览共设六个篇章。“同仇敌忾 共赴国难”展区陈列着周恩来同志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草案复制件。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博大胸怀捐弃前嫌,从国家和民族大局出发,提出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宣言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历史担当。新四军完成组建后,下一步向哪里发展?关键时刻,毛泽东同志连续发出“三封电报”,为新四军指明战略方向。在“铁军东进 驰骋江南”篇章,通过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档案,展现了新四军挺进江南,在南京周边地区开辟敌后战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的生动画面。“敌后斗争 砥柱中流”篇章的档案资料,再现新四军在苏南敌后发展建立基层党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并逐步形成抗日根据地的历程。这些扎根日伪统治心脏的红色堡垒,作为游击战战略支点与抗日斗争重要阵地,在军事上粉碎日伪“清乡”“扫荡”,政治上凝聚军民力量,经济上通过大生产打破封锁,文化上以抗日宣传激发斗志,极大地提振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心。“深入虎穴 石城暗战”篇章以金陵女大附中四名女学生的合影,拉开展示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区“多线布局”开展地下斗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人在日伪血腥统治下,领导职工、工人开展抗日活动,引导进步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在隐蔽战线巧妙与敌周旋,书写了地下斗争史诗。“伟大胜利 彪炳史册”篇章聚焦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见证饱经苦难的南京迎来胜利荣光。“旧址新颜 红色传承”篇章则追溯抗战遗址的当代价值,这些承载着新四军浴血奋战历史的红色地标,已成为传承革命基因、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续写着南京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迈向民族复兴的时代新篇。

展览展示了不少南京周边地区抗日根据地和南京地下党组织的档案史料。如毛泽东同志连续发出的“三封电报”的其中一封电文中,毛泽东向项英指示如何建立根据地等内容,为新四军指明了以茅山山脉为中心、挺进苏南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向,颇为珍贵。

同样珍贵的还有革命根据地印发的粮票、草票等凭证,这些都是向群众借粮借章的重要历史见证。档案显示,部队和党政机关凭粮票可向粮站提取大米或向附近村交换粮食。村民可凭换进的粮票和饭票结算领取粮食和现金。这些票证是我党我军严守群众纪律、深受群众信任的证明。除粮票、草票外,日伪政权还在沦陷区实施金融掠夺政策,一方面用伪币取代和排斥法币;另一方面大量兑换法币,用以在抗日民主根据地抢购粮食及农副产品,对根据地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为保障根据地人民利益,稳定金融物价,抗日民主政权建立起金融机构,发行“抗币”作为根据地商品流通的媒介。此外,档案还显示,在抗战期间新四军就建立起较完善的抚恤制度。郭裴(培)基档案就完整地包括其入伍证明书、1950年六合县人民政府程桥区公所签发的抚恤申请书,以及郭裴(培)基同志家属郭史氏领取抚恤大米六百市斤整的收据。

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的斗争精神,始终冲锋在抗战最前线,他们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正如现场参观的一名机关党员干部所言:“团结抗争是民族存续的精神密码,和平发展是对苦难历史的最好告慰,这不仅是南京抗战留给世界的文明启示,更是当代中国捍卫主权、实现复兴的精神底气。”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2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