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界共生: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创新实践探索博物馆融合发展的未来路径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倩

数字经济与全球化浪潮奔涌,知识、创意与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流动,行业边界不断消融。在这一背景下,“跨界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显著特征,深刻影响着文博领域的发展走向。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社会创新的前沿阵地,博物馆如何应对时代挑战?融合发展,成为破局关键。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立足自身特色,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兼具专业性与创新性的路径, 主动顺应行业变革,从行业协同、数智技术、国际传播三个维度切入,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一是强化行业融合,筑牢专业能力根基。在行业内部积极构建跨区域合作网络,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博物馆)等联合策划展览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在行业外部搭建“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协会”的多元架构,与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湖南省地质学会联合开展学术研究,与中国博物馆协会共同举办会议活动,强化行业交流与专业支撑。

二是深化数智融合,构建数字应用生态。持续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从先进技术入手,入驻省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与前沿科技公司合作上线AR眼镜智慧讲解,提升观众参观体验。从藏品数据入手,为特色藏品和展项设计科普影音与交互环节,配套云上展厅线上共享,为藏品数字化展示与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从文化内涵入手,充分发掘馆藏文化元素,开发“芙妹”等自有IP,结合本地大语言模型开发AI讲解员服务,构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IP文化传播矩阵。

三是拓展国际融合,赋能湖湘文化传播。以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为指引,积极拓宽国际视野与合作维度。连续两年与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联合举办中法环境月活动,策划推出“肥沃的土壤,隐秘的生命”“奇妙海洋探索——中法环境月联合特展”等专题展览。同时,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国际矿标公司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推动馆藏展览“出海”,提升湖南自然资源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探索虽卓有成效且具有启发性,但从行业全局来看,博物馆整体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普遍性难题。

一是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不同类型、地域、等级的博物馆在藏品资源、展陈空间、专业技术等要素上分布不均,制约行业整体的优质服务供给。一方面,国有博物馆藏品资源丰富,但因展陈空间有限,大量珍贵藏品难以与公众见面;部分非国有博物馆或有闲置场馆资源,但因藏品数量有限、文物保护技术薄弱及专业策展人才匮乏,难以持续推出高质量展览活动。另一方面,文化历史类博物馆承载了民族文化记忆,其展品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共鸣,相比藏品专业性突出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等行业博物馆,更能引发公众共鸣,因而在政策扶持、财政拨款以及媒体宣传等稍占据优势地位。

二是数字化转型效能滞后。部分博物馆虽意识到数字化展示的重要性,但缺乏专业团队和系统规划,难以有效运用前沿技术激活藏品价值,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同时,数字化项目往往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与效果追踪,导致技术应用与博物馆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

三是运营发展动力不足。受限于资金、人才与市场渠道,部分博物馆无法精准研判市场趋势,导致文化服务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构建有效的产业生态链,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不畅,陷入对财政补贴与公益基金“输血依赖”的发展困局。

融合性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破局之钥,唯有打破行业壁垒、整合有效资源、激活跨界动能,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文化根脉,于数字时代书写文明新篇。

一要合行业协同之力。对内强化“行业联盟”枢纽作用,建立各层级、各类型博物馆间的资源流通机制。通过藏品出借与场地支持的互补合作,推动藏品巡展与空间功能优化;建立跨馆人才交流机制与联合培训机制,提升中小博物馆的专业能力。对外拓展“产业联盟”边界,打造“IP开发+商业运营+品牌延伸”的产业生态链。深度挖掘馆藏文化资源,联合设计公司、文创企业等开发差异化产品,创新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强化IP影响力;探索多元产业合作,如与文旅企业联合开发“博物馆研学游”“文化主题酒店”等,与影视、游戏公司开展IP授权合作,通过跨界联动实现文化价值的多维度转化,形成可持续的“造血”能力。

二要合数智技术之能。以数字化转型为驱动,通过系统性规划、专业化人才培养与创新性技术应用,推动博物馆实现智慧化升级。在系统性规划方面,邀请行业专家、技术顾问共同制定阶段性数字化发展规划,建立包含可行性分析与效果追踪的项目评估机制,确保技术应用精准匹配博物馆实际需求。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融合高校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定向培养“数字文博”复合型人才,同时常态化组织员工参与技术培训与交流活动,破解“懂文化不懂技术”的矛盾。在技术落地方面,以打造集影音解说、感官交互、场景还原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为目标,整合藏品数字化、线上展览、观众互动等功能模块,搭建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文化资源与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

三要合国际合作之势。在文明互鉴与文化竞争并存的格局下,以开放姿态搭建国际协同架构,借助技术合作、品牌共建等融合手段,构建中国博物馆的价值坐标体系。在技术合作方面,引入国际前沿标准,与海外机构共建“虚拟文物修复实验室”“数字展厅共享平台”等,提升中国博物馆技术应用的国际化水平,如敦煌莫高窟将千年石窟艺术以虚拟漫游形式向全球开放,实现文化的无界共享。在品牌共建方面,深度挖掘中国文物的独特价值,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联合开展文物巡展、考古发掘、学术研讨。如上海博物馆与斯里兰卡开展联合考古行动,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提供了实证。通过授权海外博物馆举办“中国专题展”、开发国际版数字藏品等方式,推动文化IP的全球化传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塑造新时代博物馆国际传播新格局。

在数字浪潮奔涌、文明深度交融的时代,博物馆的“破界共生”不仅是应对挑战的破局之路,更是传承文明的时代使命。从行业协同里破解资源困局,到产业创新中激活文化价值,从科技赋能下重构观展体验,到国际合作中搭建对话桥梁,“融合”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唯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系统集成的思维,持续深化融合发展实践,方能让每一件藏品都成为对话世界的窗口,让每一次实践都成为创新生长的起点,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文化根脉,于数字时代书写文明新篇。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1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