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机缘巧合,“吉祥有年——广州博物馆藏吉祥文物展”在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前夕登场,展期自2025年1月27日至4月13日。此前国内以吉祥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已有不少,如何做出既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又能凸显本馆藏品和地域特色的展览,是策展团队必须攻克的首要难题。围绕“博物馆里读中国”的核心命题,我们聚焦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以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的“福、禄、寿、喜”四大吉语为切入点,阐释华夏文明“言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思维习惯与理念追求,充分挖掘并诠释相关文物蕴涵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系统展示中国吉祥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刻内涵,发挥文物展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福禄寿喜”齐聚 讲述中国传统吉祥文化故事
展览分“人臻五福”“天赐厚禄”“南山之寿”“欢喜盈门”四部分,次第阐释四个吉祥主题。
第一部分“人臻五福”从“一个福”到“遍地福”,从“梅开五福”到“福寿三多”,将不同数量及组织形式的“福”纹样分类向观众展现,阐释国人对吉祥纹样与“数”的组合及认知概念。该部分作为展览的开篇,需要在视觉上给观众较为强烈的冲击感,以呈现出传统佳节祥和愉悦、隆重喜庆的氛围。在展览序厅两个独立柜内分别选取了通雕云蝠花卉纹如意、九桃纹天球瓶和清末金漆木雕花瓶杂宝纹饰板进行联合展示,内容上着重阐释“五蝠捧寿”“千秋太平”“平安富贵”的大“福”主题。如意工艺繁缛精巧、天球瓶大气端庄、金漆饰板灿烂夺目,融合了金、粉红、紫等多种绚烂色彩。
第二部分“天赐厚禄”展示国人如何利用梅花鹿等自然意象,写意展现世俗间对利禄、福禄、官禄的美好追求。鹿作为禄文化的代表,其身影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鹿、与仙鹤组合的鹿、与葫芦搭配的鹿以及福禄寿三星高照在展览中都有详细的解读。
第三部分“南山之寿”紧扣“寿”字不同材质、功用的器物仔细分类,总结出国人在不同行为、场景下,对生命永恒的期许。该部分下分“对镜梳妆 期寿永固”“敬贺寿辰 长命富贵”“以器载寿 天保九如”“写寿入画 日月长明”“镌寿于玉 以期鹤龄”5个单元。
第四部分“欢喜盈门”介绍国人在节庆、诞辰、结婚、日常等情境下对“喜”的追求和表达,喜上眉梢、麒麟送子等传统吉祥图案,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喜事临门、繁衍生息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该部分内容贴近观众,生活气息浓厚,容易引起共鸣。
深挖馆藏 凸显吉祥图案中的“广式元素”
近年来,广州博物馆深挖馆藏文物资源,从馆藏13.5万件藏品中分主题持续推出“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许多养在深闺的宝藏陆续登台亮相,不断提升展览品牌热度。此次展品囊括汉代至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注重材质的多样化以及文物的视觉效果,力求让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通过文物与文献的结合,阐述吉祥文化蕴涵的人文精神与当代价值。
清代铜胎画珐琅喜字宝相花纹温碗(图1),原为广东贡品,1960年代由故宫博物院调拨,工艺精湛,保存完好,清中后期大量出现的金色双喜纹与复杂精美的宝相花纹相得益彰。
玉雕童子报平安摆件(图2),为四童子手持莲花等吉祥物,围绕大瓶遨游于波涛之上,共同组成了童子报平安、四海升平的祥和画面。
清光绪粉彩云蝠纹瓷瓶(图3),色彩绚丽喜庆,呈现出“万蝠流云”景象,体现了光绪官窑粉彩瓷器的工艺水平。
清代“福禄寿喜”金属发簪(图4)及民国浅黄缎地蝠鹿花卉纹旗袍(图5),展现了百年前广东女子日常生活与“福禄寿喜”吉祥文化的关联,备受女性观众瞩目。
清道光粉彩透雕蝠云花卉纹瓷如意(图6),造型为清乾隆朝宫廷流行的“三镶如意”样式,镂空雕刻并彩绘“五蝠捧寿”“三福捧寿”和云蝠纹,寓意“福寿延年”。观众刚进入序厅就被吸引,驻足观看。
作为城市综合性博物馆,我们在策展时着重突出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广式元素”贯穿展览始终。展品中有许多釉上彩瓷器,品相上佳。有些还饰有荔枝、佛手等岭南佳果风物,如清嘉庆粉彩花果蝶纹瓷盘(图7)让观众联想到自己此时正置身于繁花盛开的花城。还有清宣统广彩纹章博古纹八角花插(图8),正巧和广州人春节逛花市买花的习俗联系在一起。我们还将非遗文化融入展览当中,选用了19世纪元宵花灯巡游通草水彩画(图9)。通草画兴起于19世纪初的广州,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被誉为“东方明信片”,更是广州18、19世纪社会生活百态的见证。
展览遴选138件(套)具有福禄寿喜吉祥图案、造型的文物,力求紧扣展览主题。展览说明文字精简又有足够的信息量,围绕“福禄寿喜”重点介绍文物图案所代表的寓意及起源、典故,同时解读其工艺价值,将吉祥文化与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有机串联,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精神与深入百姓日常生活的传统习俗。变化的是工艺,不变的是千百年来对家国、亲朋、尊长、晚辈和自身的美好祝愿和期盼。
善用巧思 营造传统+创新观展体验
此展除了迎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还回应了AI时代的挑战。在展览的前言部分,我们大胆尝试最近的热门AI技术,让AI生成的前言与策展团队撰写的版本相较量,在展览开幕前邀请观众线上投票评价,引起第一波关注。
展览设计紧紧围绕吉祥文化和“福禄寿喜”展开,设计人员以广彩瓷器中的“开窗”元素贯穿运用到展览海报、前言、结语和部首设计中。展览第一款海报采用四角构图形式,将展览标题分布四角,“福”“禄”“寿”“喜”四字周围均饰以对应的满洲窗图形元素,突出四大喜庆纹样主题。海报“开窗”内部采用广彩纹章博古盘中的吉祥图样,涵盖福、禄、寿、喜四大主题,从用色、用形上,呼应展览标题,并贯穿四个部分的版面设计中。文物布置兼顾主题和不同材质的组合,错落有致,增添趣味性与观赏性。在展览标题最终确定后,我们又设计了一版更加现代化的海报,清新的粉绿渐变配色更具春天的气息。
每部分所使用的主题颜色和纹样,均从该部分的文物中提取,处处呼应题目。吉祥寓意的文物离不开“谐音梗”,我们也将谐音梗运用在形式设计上,例如“人臻五福”部分,采用展出陶瓷文物中的矾红色,配上大量的蝙蝠纹这一典型纹样,组成谐音“洪福齐天”,让福气包裹住观众。过道处的灯箱装饰上采用了广式玻璃窗的元素,每个图案都包含了吉祥寓意。而第二展厅的场景,我们设计了鹿与一对仙鹤在云雾缭绕的山林中的情景,寓意“鹿鹤同春”“松鹤延年”,既是与序厅场景的相互呼应,也吸引了众多观众拍照打卡。
此展从“小切口”撬动“大主题”,用“福禄寿喜”集结馆藏138件(套)材质多样、内涵丰富、工艺精湛的文物,生动讲述喜闻乐见的吉祥文化。展览自2025年元旦假期预热即受到媒体关注,春节期间通过直播导赏和丰富多元的社教活动备受羊城市民关注,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5981人次,借助“博物馆热”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来,传承下去。
(图片:邓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