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据文献记载有东虢国、西虢国、南虢国、北虢国和小虢国之区分,成语“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故事家喻户晓。1990年、1991年,三门峡虢国墓地遗址考古发掘连续两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三门峡虢国上阳城李家窑遗址发掘项目入选“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项目”;义马上石河春秋墓遗址发掘项目入选2018年“河南五大考古新发现”。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作为一座专题性遗址博物馆,自2000年10月对外开放以来,依托馆内珍藏的文物包括铜方彝、阳燧以及众多精美的玉器等,在业界享有较高声誉,并逐步培育成虢国青铜器和玉器的科普教育基地,成为虢国遗产文化风景旅游区。
为全面展示三门峡虢国自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近七十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串联起三门峡虢国由鼎盛到消亡的历史轨迹,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三门峡市博物馆、义马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历经半年筹划,以三门峡虢国墓地遗址、虢国上阳城李家窑遗址、义马上石河春秋墓遗址的考古发现作为核心线索,同时与三门峡虢国博物馆现有展陈互补,重磅推出“古虢重光——三门峡虢国考古成就特展”。展览集合历次发掘的重要文物300余件,首次将三门峡虢国三次重大考古发现集中展示,回顾近七十年来三门峡虢国考古取得的斐然成绩,探寻虢国东迁三门峡后的发展脉络,开创了三门峡本地联合举办临展的单位数量之最、区域跨度之最和历史轴线之最。
“古虢重光——三门峡虢国考古成就特展”旨在填补三门峡虢国考古空白、解读学术研究疑惑、厘清三门峡虢国发展的时间脉络、阐释考古新发现的价值;旨在推进三门峡虢国文化的社会化大众化传播,弘扬虢人创造的灿烂文化,从而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虢国历史,领略虢国风采,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虢国,是周武王分封的重要的姬姓诸侯国,一直是周王室的左膀右臂、股肱心腹,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史载有限,释读抵牾,有关虢国的分封、演变、发展等问题迷雾重重,给后世造成诸多困扰。据文献记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五个虢国,西虢、东虢是周武王灭商后分给灭商有功的两位叔叔虢仲、虢叔的封国;南虢、北虢是西虢东迁后,因地跨黄河两岸而依方位称呼的两个虢国,实际上是一个“虢国”;小虢则是西虢东迁后留在原地的虢人之国。学界对上述观点基本认同,但对于谁在东虢、谁在西虢,西虢什么时间东迁,南虢、北虢究竟是不是一个虢国等问题,众说纷纭,争论不断。
三门峡虢国上阳城遗址,位于三门峡市区青龙涧河岸边李家窑一带,一般认为是虢国都城,对研究西周封国都邑、古代都城发展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两周考古的重要突破。
三门峡虢国墓地遗址的考古发掘,确认了虢国墓地所处位置,为两周之际的考古及研究工作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建立了重要的断代标尺。对研究虢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两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丧葬等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科学价值。
虢国墓地出土文物中最令人惊叹的“玉茎铜柄铁剑”,学界在惊叹当时人们如何将玉、铜、铁三种材质融为一体的高超技艺的同时,也为铁器在当时的出现而惊呼。“玉茎铜柄铁剑”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它的出现将我国人工冶铁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两个世纪。出土的一件麻质合裆短裤,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麻织成衣。
义马上石河春秋墓地的墓葬形制、器物组合及纹饰等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相似,结合出土铜鼎铭文“虢季氏子虎父作鼎”和史料记载推测,它可能是虢国灭亡后,东逃的虢国贵族及家眷和护卫随从的邦族墓地。这为研究虢国灭亡后其遗民的去向提供了依据,也为解决两周时期各诸侯国遗民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除了西周虢国,考古工作者还在三门峡发现了另一个西周封国焦国的踪迹。在三门峡市经济开发区陕州故城东北方向发现了城墙、城壕等遗迹,主要是东城墙的基槽、内城壕、外城壕等。经考古发掘得知,这座城平面为正方形,墙基边长400多米,城壕与城墙呈双环状均匀分布。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的联合调查组考察后,认为此城墙和城壕属于西周时期,很可能与焦国有关。
另外还在三门峡市经济开发区发现了墓葬12座,均为方坑竖穴墓,出土文物40余件。墓葬形制与虢国墓地的小型墓、李家窑遗址的西周墓极为相似;但出土器物组合和器型都明显早于前两处墓葬,与西安张家坡、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的西周早中期墓葬相仿。据此判断,这批墓葬很可能也是西周早期姜姓焦国的遗存。
据史书记载,周初所封焦国为神农氏之后,应为姜姓焦国。之后又有姬姓焦国在三门峡出现。这些遗存究竟属于哪个焦国?两个焦国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焦国和虢国的关系如何?诸多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虢国文化研究源远流长,成果斐然,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基于文献典故和传世品的著录、考释性研究。依赖于零散的文献记载和传世有名铜器,对先秦典籍、金石铭文进行阐释考证。汉晋至民国时期,学界对虢国的探究多围绕封国渊源、地理方位、姓氏流变、爵位等级等进行考辨。特别是自宋代以来,学者们对虢国有铭铜器的研究与考释,为后世深入探索虢国历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自虢季子白盘开始的系统专题研究,尤其1950年虢季子白盘公开面世后的多篇研究文章,形成了虢史与虢文化研究的一个小高潮。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1990年。以1956—1957年上村岭三门峡虢国墓地第一次考古发掘为标志,开启了现代田野考古中的虢史和虢文化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门峡虢国墓地文化分期、墓地年代和性质,以及两周历史的整体研究中涉及三门峡虢国墓地及历史地理的考证,初步建立了三门峡虢国墓地墓葬分期年代,辨识出三门峡虢国考古学文化的面貌特征。
第三阶段,以1990年开始的上村岭三门峡虢国墓地第二次发掘为标志,进入了考古资料的再积累与深入的虢史与虢文化研究新阶段。三门峡虢国墓地和虢都上阳城的重要发现,宝鸡、郑州等地虢国考古的新进展,使得“虢国”的考古资料更加完整。有关虢史与虢文化研究的论著和文章与日俱增,虢史与虢文化研究从早期的单纯具体走向系统和综合,研究范围也更加广泛。《中国文物报》开辟“专家笔谈虢国墓地重大发现”专栏,李学勤、俞伟超、安志敏、杜迺松、马承源、邹衡、李长寿等专家先后撰文,肯定三门峡虢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形成虢史与虢文化研究的又一个高潮。
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诠释着三门峡虢国文化。如今,三门峡虢国文化的影响早已跨越时空,融入现代生活。它们不再只是沉睡于地下的古老文化遗迹,而是化作精神养分,滋养着现代社会。通过这场展览,希望能更好传播三门峡虢国考古成果,让观众更详细了解虢国文化,携手传承这份珍贵遗产,让虢国文明在新时代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