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荡在鲁迅故乡大地上的惊喜
——鲁迅研究背后访述 ​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晔城

几十年来,我沿着鲁迅先生曾经到过或生活过的绍兴故乡的山川、湖泊、乡村,寻旧迹,访故友。在与相关人士的口述中得到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这些发现,就像遗落在大地上的珍珠,发着光,给人以惊喜,升腾着鲁迅文化。

绍兴仓桥直街是古城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之一,河道、民居、街坊相映成辉,被誉为“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几年前,我上门到这里拜访了一位老人。老人名叫蒋淑琴,是蒋蓉生的女儿。

蒋蓉生是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时的学生,早年担任过绍兴县教育会评议员。在《鲁迅日记》里记述,1913年鲁迅从北平回乡省亲还特地到他家里去看他。

“大概宣统元年(1909)的样子吧,那时我爸还在杭州念书,还是鲁迅先生的‘得意门生’呢!”蒋淑琴老人说,蒋蓉生比鲁迅小4岁,在其父亲的印象里,鲁迅先生像自己的兄长一样照顾他。“鲁迅先生还推荐我父亲到日本去留学。我父亲5岁丧父,又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所以祖母没有舍得他去。我父亲只好谢绝了鲁迅先生的好意。”蒋淑琴说,鲁迅先生在感到惋惜的同时,赠送给父亲一盒矿物界标本。

“这是鲁迅先生亲手赠予我父亲的。”蒋淑琴转身从里间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包裹说。

打开包裹,里面是一本大小相当于《辞海》的“旧书”。深绿色的封面,中间图文区块已有多处脱皮褪色,正中“生徒用矿物界标本”“合资会社千叶标本制作所”字样清晰可鉴,落款“东京市神田区宏神保町五番地”还能辨认。“书”的右侧上下位置还多了两颗用麻绳穿着的象牙片扣,与侧面的扣眼相互吻合。打开“书”本,里面是上下两层木质矿物标本盒,每盒均分为48小格,呈横6直8分布,格子里多数是五颜六色的小矿石块,有的只有指甲片大小,也有矿粒装在小玻璃瓶内。96种矿物标本都贴有规范统一的数字标签,和随附的一本小册子上的日文说明一一对应。

这盒矿物标本设计和包装精美、实用,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一件让人眼睛一亮的文创产品,体现了鲁迅的审美观——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

鲁迅先生曾在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求学,也近距离接触过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还和同学合作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地质矿产专著《中国矿产志》,有着深厚的矿物情结和强烈的科学救国思想。

我当时拍了些照片作为资料存档,事后又写了篇“考文”,留待研究者参考。

安桥头村位于绍兴越城区孙端镇,是鲁迅外婆家所在地。前不久我在村文化员的陪同下,见到了鲁迅小说《祝福》中鲁四老爷原型鲁安玖的后人鲁阿良老人。

“鲁四老爷家在这里先是开作坊做老酒,发家致富后,祖辈又在孙端镇上和绍兴城里开起鲁永盛酒店、鲁永盛酱园、杭州瑞泰祥绸庄等,成为安桥头的大户人家。”站在“鲁四老爷”当年聚族而居的宝记台门遗址上,鲁阿良告诉我,在他的记忆中,宝记台门原先还有雕花门楼,四进后面带花园,光大门就有八扇,非常气派。

“小时候我去看电影《祝福》,回来讲给爷爷听,爷爷说这部电影在放我家的事情。我们家里原先有一个女佣,叫赵婉珍,她的经历就像祥林嫂。”鲁阿良的说法得到他大哥鲁振东的认同。

“逢年过节时搞的祝福、请菩萨、迎神赛会,这些民俗活动是宝记台门必做的。与小户人家不同,盛放‘五牲’的礼器用的是全铜,粗大的蜡烛台需要几个成人才能抬得动。”

“记得主楼旁有3个偏房专门用来堆放龙角铳、仪旗、号服等祭祀用品。当时我们台门有19个长工,6个嬷嬷,洗衣做饭领孩子各管各的。赵婉珍年轻守寡就来我家,后来嫁到山里去了。”鲁振东说。

离宝记台门不远就是朝北台门,展厅一块“抢亲”的展块上写着“鲁迅在《祝福》中祥林嫂被婆家所抢的场景就以他在安桥头所亲见的翠姑被抢的素材为根据而创作的”的文字说明。赵婉珍是否翠姑,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是否与鲁迅会过面,她的后人安在,这些虽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鲁迅童年随母亲到过宝记台门,见过鲁四老爷家“祝福”的场面。

皇甫庄是鲁迅舅舅家所在地,也是先生少年时看社戏的地方,更是《社戏》里面绍兴风情的燃爆点。2021年,我再次来到这里。见我对昔日的景象有兴趣,陪同的村文化员钱成富说:“给你看看几张难得的老照片。”

一张是皇甫庄包公殿早期的黑白照。只见包公殿左侧檐角、石柱、月亮门连在一起,右边的那棵古樟树若隐若现。整幅照片像一头水牛的剪影投在天幕下,殿后的文昌阁又像一个戴着毡帽的牧童“坐”在牛背上。附近一大片麦田依稀可辨;远处,江面烟波浩渺;天际边,黑白叠嶂,风涌云动……

看着这照片,不禁让人想起《社戏》里的那段经典文字:“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钱成富说,他是“70后”,自懂事后,当时俗称“琉璃阁”的文昌阁已消失,所以这张照片拍摄时间应在20世纪20年代,是最接近鲁迅先生孩提时代到皇甫庄看戏的“原图”。

另一张是皇甫庄水上社戏黑白照。照片下文字注明“为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在绍兴孙端皇甫庄演水上社戏 摄于1956年”。照片上包公殿前的道地四周早已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附近停泊着的乌篷船上也站满了赶来看戏的村民,隐约可见远处村庄临河的地方还有一大群坐在河边看戏的人,殿前正在演出绍剧目连戏《跳无常》,一群白衣白帽的演员特别引人注目,有的戴着高帽子,有的手挥芭蕉扇,有的踩着高跷,有的拿着麻绳,“单是那混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从画面中仿佛还传来那高亢激越的绍剧唱腔。

照片生活气息浓郁,从丰富鲜活的戏台角色扮演中可以想见少年鲁迅看戏时的情景,尤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水上观戏习俗。两张照片一静一动,为后人提供了走近百年社戏的珍贵影像。

在《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及宋孔显(1897.2.24—1964.7.7)、王顺亲(1903.5.29—1947.12.14)夫妇的名字。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夫妇保存下来的资料少之又少。

两年前,我曾专门寻访他们在绍的后人,但收效甚微。此后经多方征集线索、扩大寻访范围,并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原馆长裘士雄先生的支持下,先是从宋孔显夫妇的亲友处得到了两位乡贤的照片。2025年,我终于发现了30年代宋孔显寄给史学家何炳松的一封“信札”和“时辰薄”,还意外发现了宋孔显是名早期中共党员的证据。这些资料加深了对宋孔显和王顺亲夫妇的认识,也为《鲁迅全集》人物注释提供了补正。

如“信札”内容主要是请何炳松为《世界弱小民族解放问题》这部书作序,同时出面协助本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字里行间体现了宋孔显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时辰薄”由宋孔显1932年2月手书,里面详细记录着家庭成员的“生辰八字”,澄清了学界长期来对其生卒年的一些误区。

安桥头宝记台门遗址.jpg

安桥头宝记台门遗址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10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