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勒特古城遗址历史和文化学术交流会”在新疆博乐召开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张小筑

本报讯  7月11日至12日,“达勒特古城遗址历史和文化学术交流会”在新疆博乐市召开。来自全国考古机构和高校的学者,围绕达勒特古城遗址年代和性质及其保护展示与利用、宋元时期新疆地区城址和内地重要城址的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交流。

达勒特古城遗址位于博乐市达勒特镇,地处古丝绸之路北道,是新疆北部的宋元时期古城遗址之一,多被认为是“孛罗城”旧址所在。自2016年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文物部门对达勒特古城开展了主动性考古工作。累计发掘面积近5600平方米,清理城门、马面、房址、浴场、水井、灰坑、窑址、墓葬等遗迹670余处,出土陶瓷、钱币、玻璃、骨角牙、宝玉石等小件器物2900余件(套)。

“在城址形制布局方面,考古发掘确认了城址内外城墙、城门形制及营建方式。城址核心区现存面积约27万平方米,其中内城约为边长100米的方形,外城形状不规则,保存最好的南墙长约550米。此外,我们在内城东南角处发现多排中空沟道,内有明显的火烧痕迹,地表之上是用砖砌成的建筑。判断这里可能是一处古代浴场遗址。”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达勒特古城遗址考古队队长侯知军在交流会主旨发言中介绍道。

会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艾力江分享了宋元前后新疆昭苏县夏塔古城、喀什汉诺依古城的考古发现和新认识;在对宋元前后新疆城址寺庙道路等遗址的综合阐述和专题论述方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文瑛对新疆地区宋元时期相关遗存进行梳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对天山北麓宋元城市考古进行论述,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汇报了对新疆佛寺的专题调查研究。

除上述汇报外,还有部分学者的发言为新疆宋元城址提供比较分析和研究参照。从空间格局到空间规划治理方面,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研究员韩建华对北宋西京宫皇城的精细研究,以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武廷海对元大都规划的精彩分析。2位深耕田野一线的考古工作者——来自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金上京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刘阳和来自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元中都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黄信分别介绍了金上京遗址、元中都遗址的最新考古进展。

“本次交流会既汇集了新疆地方城市考古和中原都城考古的学者,也汇集了城市史、规划史、交通史、文化交流史及文化遗产等方向的学者。他们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展示和分析古代城市及其相关的遗存,观察视角各有不同,观察视域有大有小,分析手段有所差异,因而得出的认识也都很有新意。无疑都对新疆博乐和达勒特古城的考古有所启迪,对促进学术互鉴、提升田野考古水平、持续推进达勒特古城后续考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谈及本次学术交流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如此总结。

侯知军表示,达勒特古城主要历经宋元时期喀拉汗王朝、西辽、察合台汗国等时段,具有发达的手工业与贸易,是陆上丝绸之路繁盛的见证。汉、契丹、回鹘、哈剌鲁、蒙古族等族群杂居,印证了历史上中华大地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融的事实,它们对于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着重要启示。

(张小筑)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9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