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何时开始海上交往
于永健、秦大树、高宪平在《故宫博物院院刊》2025年第7期撰文《汉六朝时期中国与南洋地区的海路交往》认为:考古证据和文献表明,至迟在公元2世纪,中国通过海路与东南亚国家已经有了人员往来和货物交换,最远可到达印度次大陆。公元2至4世纪,中国和南洋诸国贸易往来的主要路线是沿中南半岛航行进入泰国湾,再通过克拉地峡或周边的狭窄地区陆路连接到北印度洋。公元5至6世纪,随着航行能力的增强和马六甲海峡沿岸港口城邦的崛起,该区域成为稳定贸易网络与宗教传播通道的节点。在室利佛逝王国兴起前,苏门答腊与爪哇的早期政权已与中国开展海上货物交换。这一历史脉络为南洋地区的航线变化提供了历史依据,为理解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提供了文化与地缘视角。
西汉海昏侯墓封泥木匣揭示的赋税征收制度
范丽君、刘荣晖、刘荃、桂艳琴在《南方文物》2025年第2期撰文《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封泥木匣及相关问题探析》认为: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300万枚五铢钱,部分五铢钱由木质封泥匣封检。封泥木匣钤有“昌邑令印”封泥,经检测,封泥为黏土,且匣上有墨书文字“海昏侯家钱五千”。封泥木匣上的铭文内容,与汉简所记相印证,西汉以“五千钱”为单位进行封检的制度。“昌邑令印”印文,说明刘贺墓中出土封泥木匣所封检的五铢钱是刘贺为昌邑故王期间食税租中赋的收入。因刘贺为故王期间无爵位,这些赋的收入是先由昌邑县政府来征收并封检,再移交给刘贺,反映了西汉中后期无爵位而又有食邑的贵族,其食邑中赋税的征收方式。
为什么说“伪史论”非常荒谬
李一能在《新民晚报》2025年6月27日撰文《“伪史论”账号被封,为何大快人心》认为:我们所熟悉历史并非一定是真相的全面展现,而是通过文献研究以及考古的不断发现,逐渐揭示原貌的一个过程。改写一段历史需要通过大量科学严谨的工作才能实现,随便推翻却又找不出任何靠谱的替代,结果就是造成社会认知混乱以及舆论割裂。“伪史论”的危害何在?想象一下,对于网络信息缺乏判断能力的青少年,如果因此对历史课本产生了怀疑,我们该怎么办?又如果,任凭“伪史论”污染网络信息池,就会被AI抓取作为语料,将“歪史”作为“正史”还给用户,出现“谣言生谣言”的恶性循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从不是有你无我的零和博弈,是在互相影响借鉴中不断演进,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石,早已经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胡乱篡改的结果就是整个体系的崩塌。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制造谣言,如今被封禁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