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铸币的斑驳锈迹与古希腊银币的冷峻光泽相互映衬,萨珊王朝银币上火祭坛的纹样与大唐开元通宝的篆隶文字静静相望……近日,“东泉西币——古代中西方金属货币特别展”在温州市瓯海区博物馆(以下简称“瓯海博物馆”)开幕,以近千枚来自世界各地的金属货币为纽带,引领观众回溯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融的历史长卷。
近年来,瓯海博物馆紧紧围绕“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在文物保护、展陈升级、社教服务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推出精品展览,着力构建更具影响力、亲和力的现代博物馆体系,为推动瓯海区域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为瓯海文化遗产宝库增光添彩
文物普查作为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关键举措,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性工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距今已10余年,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低级别文物保护状况引发全社会关注。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势在必行。
自2024年6月“四普”实地调查工作启动以来,瓯海博物馆发动各镇街力量,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协助普查队员开展实地调查,并实时跟进进度,逐步实施文物保护措施。目前,瓯海区共完成“三普”登录点现场复核和数据采集472处,新发现文物线索现场数据采集67处。
从古老的桥梁到隐匿的古迹,每一处都留下了普查队员辛勤的足迹,他们通过专业的勘测与记录,确保每一处文物的信息准确无误,为瓯海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瓯海区潘桥街道陈岙村,普查队惊喜地发现一座重建于清嘉庆辛未年(1811)的银河桥。这座历经200余年风雨洗礼的石梁桥,不仅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与精湛技艺,更是瓯海区悠久历史文脉的重要见证,为这片土地的文化遗产宝库镌刻下璀璨的篇章。
下一阶段,普查队将对全区普查登记点进行室内整理,并完成已经采集的67处新增文物线索的研判;以主人翁的状态,加强宣传,克服一切困难,按时高要求完成瓯海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并在文物新发现的质量方面有所突破。
双轮驱动展教融合,打造文博特色品牌
展览陈列和社教活动是博物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瓯海博物馆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注重精品展览的策划与呈现,也大力推动社会教育活动的创新与发展,通过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打造主题鲜明、互动性强的特色展陈,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课程与公益活动,全面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公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瓯海博物馆着力推动展览陈列本土化,立足馆藏文物资源与地方产业特色,举办的“我的那些‘锁’事”等特色展览,细挖展览趣味性,并配套开展相关体验活动。同时,引进省内外优秀展览,与上海辽西古生物化石科普馆联合举办了首次跨省合作的自然标本专题展览“虫鸣螽跃——辽西古生物昆虫化石展”。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瓯地寻宝——瓯海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线索征集展”“东泉西币——古代中西方金属货币特别展”“经纬万象·纹样创生展”等专题展览9场,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更好地满足了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举办精品展览、特色展览的同时,瓯海博物馆持续丰富社教内容。例如,践行“博物馆需服务于社会”原则,积极拓展馆校合作与社区共建的创新路径,开展4类公益培训课程和特色文化驿站活动。截至2024年,共计开展社教活动60余场,吸引6万余人参与。
此外,瓯海博物馆还积极开展综合类研学活动。唱响“瓯地文博之夜”文化品牌,吸引近30万人次关注;“良渚考古时光”活动首次跨市联动良渚博物院,获得业界广泛认可;联合区内不可移动文物及其他典型建筑推出的“博课37℃研学游活动”,荣获首届浙江省博物馆研学十佳案例和十佳线路推介活动重点培育项目。
打造文博赋能乡村振兴“瓯海样板”
近年来,瓯海博物馆创新“建—管—用”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索乡村博物馆发展的“瓯海道路”,修订完善了《瓯海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扶持办法》,设立专项补助、量化标准,激发社会主体投资建设积极性,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截至2024年底,瓯海区累计建成乡村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18家,开展文博活动及展览220余场,服务186万余人次。
瓯海博物馆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合力、持续造血”原则,遵循“市场化”导向,创建温州市首家五星级乡村博物馆——瓯海区泽雅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并率先试水社会化运营模式,实现从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
面向未来,瓯海博物馆将加快数字化建设步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展陈效果与传播能力,增强观众体验感与黏性,努力构建更具活力、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博物馆体系,讲好瓯地故事,服务社会发展。
(作者系温州市瓯海区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