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雨林·千年之约
——河南博物院“雨林秘境:墨西哥玛雅文明大展”全景探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河南博物院

当黄河的泥沙与尤卡坦的雨水在同一束灯光下闪烁,当仰韶彩陶与玛雅彩绘在同一座殿堂里低语,当我们头戴VR设备,近距离“观察”玛雅金字塔的每一个细节,“走进”尘封的神庙,见证远古祭祀仪式,甚至“踏寻”到宏大广阔的玛雅水下世界,奇妙的观展体验令我们感慨:文明并非孤岛,而是彼此奔赴的山海。

2025年5月28日至10月8日,河南博物院携手墨西哥国家文物局,以209件(组)“国宝级”文物为媒,邀观众跨越三千年时空,赴一场“雨林与中原”的约会。

文明的对话:从热带雨林到大河之滨

马萧林(河南博物院院长):

“当我们在登封观星台测日影、在殷墟读甲骨时,尤卡坦的祭司也在金字塔顶记录金星轨迹。这种不约而同的‘天文冲动’,是人类对永恒最浪漫的追问。”

施雅德(墨西哥驻华大使):

“玛雅玉米神与中国的后稷,一个用玉米团造人,一个教民稼穑;美洲豹与中国的白虎,都是四方神兽。文明或许有国界,但对自然的敬畏没有边界。”

为什么这场展览注定被铭记?

玛雅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版图中唯一诞生于热带雨林的古老文明,以其独特的生存智慧、卓越的科技成就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为人类文明多样性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始终肩负着传承文明基因、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本次展览的举办,正是河南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构建国际文化交流新高地的具体实践。

本展是中墨建交53周年的文化献礼。209件(组)展品中,包含一级文物89件,二级文物76件,三级文物44件。

玛雅人的“宇宙观”。本次展览呈现了玛雅人的宇宙观,他们将宇宙视为一个不断演化的神圣体系,而这一信仰体系的核心就是象征着宇宙之树的木棉树,它被视作圣树。在玛雅人看来,木棉不仅是一种树木,它更是生命延续轮回和先祖智慧的象征。玛雅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雕刻建筑以及图文的典籍等艺术表达形式,深刻而精确地展现他们的宇宙观。展览首次以“世界之树”宇宙模型完整呈现玛雅“上界—中界—下界”三界观,所有文物按树形动线悬挂,观众可沿根系走向树冠,完成一次“升维之旅”。

国家人类学博物馆、尤卡坦坎顿宫博物馆、卡洛斯·裴里瑟·卡马拉人类学博物馆、塔巴斯科历史博物馆等4家墨西哥国家级博物馆首次联合借展,展品中90%的文物是首次离开墨西哥本土,包含从未离开坎佩切的卡拉克穆尔蛇王朝玉面具、从未出境的托图格尔罗8号纪念碑原件。

河南视角的“文明对话”。墨西哥驻华大使赫苏斯·施雅德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中提到:“墨中建交50年周之际,我们两国联合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其中一张邮票上出现了河南登封的观星台,而在另一张邮票上出现了墨西哥库库尔坎金字塔,这套邮票让两国的文化地标连接到了一起,象征着墨中两国在文化技术以及文明传承方面的希望。”

玛雅文明与中华文明,虽远隔万水千山,却在文明内核中闪耀着惊人的智慧共鸣。玛雅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交相辉映;他们以城邦为纽带构建社会秩序,恰似中原大地“九州方圆”的治理智慧;他们用生命之树象征宇宙的生生不息,正如《山海经》中“建木通天”的东方想象。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印证了人类对文明本质的共同追求——无论是玛雅金字塔顶的星辰观测台,还是河南登封观星台的日晷,都凝聚着先民对宇宙奥秘的执着探索,对和谐共生的永恒向往。

展厅入口并列摆放的二里头绿松石铜牌饰与玛雅玉面具,让观众第一眼即看见“玉的两种表情”;殷墟甲骨文与玛雅象形文字在数字屏上同屏滚动,观众可手写甲骨文触发对应玛雅字符;登封观星台与奇琴伊察天文台全息投影“背靠背”出现,实时演示春分到冬至的阳光角度差异,展览以多种方式,带领观众开启一场“文明的对话”。

12件“镇展之宝”:玛雅文明的生动叙事

本次展览展品主要涵盖了石器、玉器、金属器、陶器、建筑构件等。其中,彩绘陶器和陶盘占据重要地位,如描绘贵族宴饮场景的陶瓶和英雄双子神话陶盘,不仅展现了玛雅人精湛的制陶工艺,更通过生动的图像叙事,为研究玛雅宗教观念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仪式用器如美洲豹形香炉和冥界鸟纹三足盘,则揭示了玛雅人独特的宇宙观和祭祀传统。玉器与石器类展品中,卡拉克穆尔蛇王朝的玉面具和胸饰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更体现了玛雅“玉通神”的信仰体系。黑曜石制成的仪式刃器,如异形燧石刀,见证了玛雅军事与宗教的紧密联系。建筑构件方面,托图格尔罗8号纪念碑等石碑与浮雕,铭刻着城邦战争与王权更迭的历史,是破译玛雅政治结构的关键,为研究玛雅建筑技术和文字系统提供了独特样本。

象征性图案彩绘陶碗(图1)

古典时期(公元200-900年)

尤卡坦人类学博物馆(坎顿宫)藏

这件陶盘中央有一条明黄色带状纹饰,将画面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以新月为中心,生动呈现了玛雅神话中的夜空图景;下半部分描绘的抽象羽饰纹样尤为特殊,很可能暗喻创世神话中栖居宇宙暗域的夜行神鸟。

兔子陶像(图2)

古典时期(公元200-900年)

尤卡坦人类学博物馆(坎顿宫)藏

兔子在玛雅文化中常常和月亮的神祇——伊希切尔联系起来。她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女神,常常抱着一只兔子坐在月亮上。

飞鸟与祭司陶盘(图3)

古典时期晚期(公元600-900年)

卡洛斯·裴里瑟·卡马拉人类学博物馆藏

这件极其精美的彩绘陶盘,画面中央是一位赤脚的贵族或祭司,他身穿华丽的白色服饰,腰间系着飘逸的褶皱布料,显得威严而神圣。两侧坐着两位祭司,正专注地观察他。盘内壁绘有一圈神奇的“鸟人”图案——它们戴着红色头饰,穿着红裙白腰带,正从碗中啄饮。这些鸟人有鹦鹉、蜂鸟等不同种类,可能是祭司的“灵魂伴侣”。玛雅人相信,祭司在仪式中会进入恍惚状态,甚至“变身”为动物。这些鸟人形象,或许正是表现了这种神秘的转化过程。

“阿特兰特”雕像(图4)

古典晚期(公元600-900年)

石灰岩

卡洛斯·裴里瑟·卡马拉人类学博物馆藏

这组雕像在奇琴伊察遗址被发现,作为支撑神庙的建筑构件使用。它描绘了一个双手向上的人物,可能是玛雅神话中的帕瓦吞神,他的职责在于支撑大地。

彩绘人物雕像(图5)

古典时期晚期(公元600-900年)

卡洛斯·裴里瑟·卡马拉人类学博物馆藏

这件小雕像描绘了一个玛雅统治者,他跪坐在宝座上,戴着繁复的羽毛头饰。

彩绘女性贵族塑像(图6)

古典时期晚期(公元600-900年)

卡洛斯·裴里瑟·卡马拉人类学博物馆藏

这件塑像描绘了一个身着长袍,手持扇子的贵族女性。这些玛雅区域的科马卡尔科,荷奴塔以及哈纳伊岛等地的墓葬中出土的陶制小塑像身份不同、衣着各异,是玛雅社会芸芸众生的最真实写照。

玉面具(复制品)(图7)

古典时期(公元200-900年)

玉、黑曜石

墨西哥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坎佩切州)藏

这件玉面具出土于“蛇王朝”卡拉克穆尔城,其统治者被称为“神圣的蛇之领主”。制作面具的玉石象征着创造的原始海洋和生命所需的冥界之水,其微微张开的嘴象征着通往洞穴的入口,即宇宙的门户。花型耳饰象征着呼吸和空气,代表生命的气息。面具顶部的拱形装饰代表着神圣的山脉,在中间,玉米粒从中孕育而生,并萌发出两片新的幼苗,将其雕刻在玉面具上,意味着统治者在冥界战胜死亡之主后,将作为玉米之神重生。这件面具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玛雅人宇宙观和生死观的生动体现。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符号,得以一窥玛雅文明对生命、死亡与永恒的独特理解。

统治者与梦幻生物香炉(图8)

玛雅文化

古典晚期(公元600-900年)

卡洛斯·裴里瑟·卡马拉人类学博物馆藏

这个香炉被称为特阿帕瓮,受帕伦克陶艺家的影响,它展示了一位头戴华丽头饰的统治者形象,表明了其高贵的地位。他坐在象征地表的面具上,他那宁静的身姿被一组复杂的奇幻生物所环绕,这些生物可能象征着天体或祖先,作为超自然的保护。

带有日历日期和睡莲图案的乔乔拉式碗(图9)

玛雅文化

古典时期晚期(公元600-900年)

安帕罗博物馆藏

这只碗为“乔乔拉”风格,这是一种在陶器外壁以雕刻、刻划、削减、镂空和彩绘等技法装饰的风格。这只碗的外壁描绘了睡莲的形象,代表着下界与死后的生活,并以象形文字书写了日期。

玛雅文字石块(图10)

玛雅文化

古典时期晚期(公元600-900年)

卡洛斯·裴里瑟·卡马拉人类学博物馆藏

受奥尔梅克文化符号启发,玛雅人于公元前5世纪创造出兼具表意与音节功能的象形文字体系。表意符号承载完整词汇的含义,音节符号则表示特定发音。玛雅文字造型源于自然万物:鸟羽、兽首及人体部位(如手、头)均被提炼为文字元素。

下界太阳美洲豹香炉架(图11)

玛雅文化

古典时期(公元200-900年)

卡洛斯·裴里瑟·卡马拉人类学博物馆藏

这件出土于帕伦克香炉架饰有下界美洲豹太阳神的形象,它的长筒形状象征着玛雅“世界之树”的垂直轴心,通过大地的纽带连通天界与冥界。目前考古学家已在帕伦克城发现了被仪式性埋藏的香炉超过80件。

坐在蟾蜍上的老人陶罐(图12)

古典晚期(公元600-900年)

陶器及颜料

安帕罗博物馆藏

这只圆形的陶罐,口部向外扩展,形状像两栖动物或蟾蜍。罐子的上半部分涂成红色,表面点缀着黑色斑点,模仿了某些美洲蛙类或两栖动物的图案。在两栖动物的身体上,雕刻着一位老人,可能是居住在地下的古老神祇之一。在这些形象中,这位老神常常出现在海螺中或龟壳的空腔中,海螺和龟壳都是象征大地的符号。

三大展厅:从“众神居所”到“彼岸旅程”

展览以玛雅文明“世界之树”这一概念为切入点,带领观众穿越“世界之树”所代表的“上界”“中界”“下界”,以“众神居所”“人类舞台”“彼岸旅程”三个单元,对古代玛雅文明的宗教信仰、政治结构、生死观念进行了生动阐释。

第一空间:众神居所 在“众神居所”单元,圣洁的珍珠白与金属色彩相结合,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展示了玛雅人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

穹顶悬挂直径6米“世界之树”动态装置,1200片“叶片”实时投影玛雅创世神话。

地面投影春分时羽蛇神光影,观众行走可“唤醒”神灵。

互动点:触摸石壁触发玉米神、雨神、太阳神声音故事。

第二空间:人类舞台 “人类舞台”单元以丛林绿色为主基调,结合线性纹饰,呼应玛雅建筑的传统风貌,展现了玛雅人的社会生活和农业生产。

1∶1还原帕伦克宫殿浮雕长廊,观众可“换装”玛雅贵族服饰拍照。

球赛互动区:佩戴VR护具体验“以臀击球”,落败者大屏播放“献祭”动画。

农业沉浸仓:脚踩“米尔帕”轮作系统投影,感受玉米、南瓜、豆类共生智慧。

第三空间:彼岸旅程 “彼岸旅程”单元运用靛蓝色与渐变光效,营造出静谧幽邃的水下意境,象征玛雅人循环往复的生死观念。

9米长“西巴尔巴冥河”地幕,踩踏触发水波纹与亡灵问候语。

玉面具AR修复:手机扫描碎片,见证“亡者重生”全过程。

尾厅“宇宙回声”:360°环幕播放《波波尔乌》吟诵,观众语音可生成玛雅字符。

社教+直播:详细了解玛雅人的“日常”

想穿越时空,深入热带雨林,探寻玛雅“世界树”与“玉米神”?想亲手打造一份独特的玛雅风情串珠纪念品?暑假期间,玛雅文明大展研学活动火热开展,共开设四个不同类型的课程,每周服务场次近50场,数百个家庭在河南博物院走进玛雅文明的神秘世界。

为了让更多远道而来的观众参与到展览互动中,河南博物院还在展览大厅举办了多场NPC互动展演活动,吸引更多观众了解展览内容。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观众们将前往雨林深处,偶遇玛雅神兽,结识勇敢的战士,深度探索玉米的国度,详细了解玛雅人的“日常”。

其中,全新上线的NPC课程格外吸引青少年观众——同学们在课程中穿戴羽毛头饰,穿梭在雨林与天文台之间,化身为小商人与各类角色相遇,在游戏中学习展览知识,开启穿越丛林的冒险之旅,探查跨越千年的文明线索。

在《探秘玛雅的千年奇迹与重现》直播中,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默然担任主讲嘉宾,带领线上观众深入探讨玛雅文明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及生死观念。

百款文创:带“玛雅展”回家

本次展览配套文创涵盖纪念币、冰箱贴、包袋、饰品、钥匙扣、食品、杯垫、摆件等多元品类。在已发售的文创产品中最受欢迎的前五名分别是:羽蛇神徽章,玛雅DIY纪念币,玛雅文创冰淇淋,玛雅明信片和玛雅烫金笔记本。

馆内的餐饮区文创产品同样表现抢眼。自开展以来,库库尔坎玉米面包销量达681个,玛雅海盐布丁杯成为参观者必选的“打卡单品”,而与香雪儿合作推出的玛雅主题糕点,上市15天销量即突破26924件,覆盖郑州70余家门店,市场反响热烈。

随着暑期来临,围绕玛雅文明打造的“暑期杯、遇灼蓁”“非遗礼韵”等文创配套活动持续升温。这些活动以沉浸式体验为特色,吸引了各年龄段消费者参与,人们在互动中感受玛雅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了展览的吸引力与传播力。

建筑的对话:“金字塔”的奇妙相遇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建筑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文明精神的载体。古老的玛雅金字塔与现代化的河南博物院主体建筑,虽相隔万里、跨越千年,却在设计理念与象征意义上展现出惊人的共鸣。它们以独特的建筑语言,诉说着不同文明对天地、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玛雅金字塔:通往神灵的天梯

玛雅文明,作为美洲三大古文明之一,以其精湛的天文历法、数学计算和宏伟建筑闻名于世。玛雅金字塔是这一文明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主要分布于如今的墨西哥东南部、伯利兹、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地。与埃及金字塔不同,玛雅金字塔并非陵墓,而是集宗教祭祀、天文历法、政治象征于一体的神圣建筑。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的卡斯蒂略金字塔,是玛雅文明的代表性成就。

宗教祭祀的圣地。玛雅金字塔通常呈阶梯状,由多层平台叠加而成,四面陡峭,顶部平坦,建有神庙。玛雅人认为,金字塔的台阶象征通往天界的路径,是凡人通往神灵世界的“天梯”,而顶部的神庙是祭祀场所,是祭司与神明沟通的圣地,祭司在此观测星象、举行仪式,祈求神灵庇佑。

天文历法的运用。玛雅卡斯蒂略金字塔的内部还包含着另一座金字塔,两座金字塔分别按照太阳历和月亮历建造。外围的金字塔底座呈正方形,四个立面严格对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四面各有91级台阶,加上顶层的平台,共365级,象征玛雅太阳历一年的天数。在朝北一面台阶的底端雕刻了披有羽毛的蛇头,在春分和秋分的下午,阳光照射在金字塔的台基的棱角上,会形成一条蜿蜒的光影,弯弯曲曲如同蛇身,连同蛇头,呈现出飞蛇从天而降的景象,随着日落光线辐射角度的变化,蛇身好似在徐徐游动,宛如羽蛇神库库尔坎“显灵”降临人间。“光照蛇影”奇景,集建筑、天文、几何、计算于一身,是玛雅人智慧的结晶。

政治权力的象征。玛雅金字塔的建造往往与城邦的兴衰密切相关。金字塔通常是所在城邦的中心,既是宗教圣地,也是政治中心,统治者通过祭祀活动来增强城邦凝聚力。金字塔的规模、样式,甚至建造年代,不仅反映了城邦的实力,也反映了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例如,卡斯蒂略金字塔建造于玛雅文明的古典时期,位于奇琴伊察城邦(曾是玛雅古国最繁华的城邦)的正中心,是玛雅城市文化发展到顶峰的产物。

河南博物院:鼎立中原,承载华夏文明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河南博物院作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其建筑群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体现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的主体建筑以元代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整体造型庄重神圣,几何结构稳定,既体现传统宇宙观,又赋予现代建筑以文化深度。

主体结构:“会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河南博物院的主展馆以登封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中心设有一个透明圆洞,象征汇聚“中原之气”,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四周镶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代表古天文学中的四方天象星座,体现古人对宇宙的认知。

外部装饰:“黄土黄河育文明,天地星辰相交融”。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的建筑外墙采用土黄褐色,寓意中原的“黄土”与“黄河”孕育华夏文明。主馆正面从上至下有浅蓝色的透明窗与自上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主体斜面的白色乳钉纹样,灵感来自青铜器上的乳钉纹饰和传统建筑板门上的门钉形状,同时象征宇宙星辰,强化了“天地交融”的意境。

文明的共鸣:宇宙、信仰与权力

玛雅金字塔与河南博物院主体建筑虽相隔万里、源自不同的文明体系,但通过建筑语言在审美观念、宇宙认知与文化传承三个维度上展现出跨越时空的文明共鸣。 它们不仅是物质载体,更是文明表达,折射出人类对美的追求、对宇宙的探索以及对文化延续的共同渴望。

审美观念:几何秩序与对称美学。玛雅金字塔以精确的几何结构著称,塔身采用阶梯状的棱柱体造型,通过逐层内收的结构营造出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每一面都严格遵循对称原则,棱角分明的线条勾勒出建筑的秩序感。

河南博物院主体建筑“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同样强调对称美学,其外观借鉴了登封元代观星台的建筑元素,由一个正方形基座向上逐渐收缩,形成稳固的四棱台造型,整体线条简洁流畅,通过对称布局展现出雄浑大气的美感。

二者虽处于不同文化体系,但都通过几何形状的巧妙运用与对称设计,表达了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共通的审美观念。

宇宙认知:天地沟通与时空观念。玛雅人将金字塔视为连接人间与神界的天梯,认为它是沟通天地的神圣通道。玛雅金字塔的建造也与天文历法紧密相关,如通过365级的阶梯数量精确对应太阳历周期,以“光照蛇影”现象将春分、秋分的天文现象转化为具象的羽蛇神降临,这体现了玛雅人对宇宙天体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

河南博物院的主体建筑设计也蕴含着对宇宙时空的认知,主展馆以元代观星台为原型,顶部圆洞象征“汇聚天地之气”,四周四神图案映射古代天文学中的星象分野,体现了华夏文明“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宇宙理念。

二者均将宇宙运行规律融入建筑结构,以建筑为媒介,表达对宇宙的敬畏与探索,试图构建起人与天地、时空对话的桥梁。

文化传承:历史记忆与精神延续。玛雅金字塔内外叠建的结构、羽蛇神的浮雕、顶端的神庙等,承载着玛雅文明的宗教信仰与历史记忆,它不仅是祭祀神灵的场所,更是记录城邦兴衰、重大事件的历史丰碑,是玛雅文化的物质载体,是玛雅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延续。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将观星台原型进行现代演绎,体现对华夏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建筑外墙采用土黄褐色,体现了以“黄土”与“黄河”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厚重历史;馆内珍藏着大量承载华夏文明的文物,表明河南博物院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建筑本身与馆藏文物共同构建起传承文化基因、延续民族精神的载体。

二者作为所属文明的物质象征,承载着各自的历史文化,成为民族身份认同与精神凝聚的重要依托。

玛雅金字塔和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奇妙的建筑共鸣,在于它们都是文明对“天地人神”关系的终极回答:玛雅金字塔以狂热的宗教激情将宇宙秩序投射为神迹显影,河南博物院则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彰显华夏文明“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这种差异中的共性,正是人类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诠释。

文字的对话:玛雅文与甲骨文

玛雅文和甲骨文都咋写?

玛雅文与甲骨文有啥异同?

相同点:

形式:都属于象形字,用图画表示事物。

内容:都与祭祀、占卜相关。甲骨文刻在龟甲上问鬼神,玛雅文刻在石碑上歌颂神明。

不同点:文字形式

甲骨文:

笔画简单:多用直线,线条两头尖,像用刀刻出来的。圆润或转弯的地方常用两条直线拼成折线,显得棱角分明。

字形自由:大小不一,有的长有的扁,排列也不整齐,看起来比较随意,但有一种自然的美感。

象形抽象:虽然源自图画,但已经简化成线条,不是写实的画,而是用简单的符号代表事物。

玛雅文:

笔画复杂:不仅有直线,还有曲线、点、圆圈等,对事物的描绘更细致,更像一幅小图画。

字形规整:整体偏方或圆,大小均匀,排列整齐,外轮廓清晰,像装在格子里一样。

象形具体:细节丰富,比如画动物会仔细表现羽毛、眼睛等,比甲骨文更像真实的图案。

文字内容:甲骨文是商人占卜的记录,殷商时期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占卜,包括祀神祭祖、方域管理、天象变幻、畜牧田猎、生育分娩、婚姻嫁娶等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

玛雅文主要用于描绘统治者的战争功绩和盛大仪式,讲述王朝创始者的存在和权利的传承,记录时间与历法,以及那些将时间追溯数千年的神话故事,记录一切关于宇宙的知识。

为什么玛雅文和甲骨文差异这么大?

玛雅文字:写在树皮纸上的“临摹画”

写字材料:无花果树皮做的纸(材质柔软、空间宽敞)。

写字工具:芦苇笔(类似毛笔)+黑色颜料(类似墨水)。

玛雅文是用芦苇笔在树皮纸上书写,笔画细腻,像精致的临摹画,描摹细节,圆润繁复,字大规整,图画性强,甚至能画出美洲豹的斑纹和神明的华丽头饰。

甲骨文:刻在硬骨头上的“简笔画”

写字材料:龟壳和兽骨(材质坚硬、有裂缝、书写空间小)。

写字工具:铜刀或石刀(像刻印章一样硬刻)。

甲骨文是用青铜刀或石刀在龟甲或兽骨上刻字,字小简洁,省力省空间,笔画直来直去,线条简洁有力,像简笔画一样抽象,比如“虎”字,只用勾勒出獠牙和条纹,就能一眼认出来。

玛雅文和甲骨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这两种文字告诉我们:

环境塑造文字:硬龟甲与软树皮,决定了线条的刚柔。

文化决定用途:商代人“啥都卜”,玛雅人“只记神事”。

玛雅文和甲骨文,让我们看到人类如何用不同方式“刻画”文字,表达思想。虽然玛雅文和甲骨文分属不同的文明,但通过文字,我们依然能听见远古的智慧低语——而这,正是文字最神奇的力量。

当最后一盏射灯熄灭,“世界之树”的光叶归于沉寂,209件来自雨林的瑰宝,静卧箱中,即将踏上归程。它们短暂地驻留,却在中原大地激起了涟漪:

或许,郑州少年捏着玉米饼时,会想起“玛雅小朋友也吃这个”;或许,坎佩切老匠人在设计翡翠饰品时,会加入具有中原文物元素图案的灵感来源;或许,中原大地的天文学者在观测日影时,心头会突然掠过羽蛇神光影变幻的奇景……

千年前,尤卡坦的祭司夜观星象,登封的学者也在观星台上测影,他们未曾谋面,却曾在同一片星空下仰望。千年后,我们替他们完成了这场跨越山海的握手,用陶盘、玉面具、铜牌饰与象形文字,证明着人类精神深处那份不约而同的冲动——理解自身,理解天地。

展期终会结束,但这不是终结。这场始于2025年的对话,如同埋入沃土的种子,已悄然生根。只要有人在尝到玉米甜香时莞尔一笑,只要有人在凝视星辰时心头一动,这份文明的默契就在传递,并会随下一片抽芽的玉米叶、下一个观测的日晷光影、下一个探索未知的孩子……温柔地生长下去。

(图文来源:河南博物院)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04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