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保险”赋能文物守护 四川省保单位二江寺拱桥转危为安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吴彦子

7月9日,一场强降雨让成都平原的文物守护者们彻夜难眠。当江安河水位突破警戒线时,一套藏在古桥深处的“数字神经”突然苏醒——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江寺拱桥的安全监控系统发出急促预警,这座横跨锦江的百年古桥正面临墩尾垮塌的重大风险。专业技术团队迅速响应并高效完成抢险加固,成功化解险情。此次应急处置不仅彰显了专业团队的技术实力与责任担当,更生动诠释了“科技+文物保护+保险”创新模式在文化遗产守护中的成功实践。

科技预警筑牢第一道防线

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的二江寺拱桥,横跨锦江,见证了成都平原的变迁,2002年被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长148米、宽7.8米的砖石结构拱桥,因地处府河与江安河交汇处,常年受水流冲刷影响,安全防护压力突出。

7月9日的强降雨引发连锁反应,江安河与府河水位骤涨,直接威胁到二江寺拱桥的安全。当天17时,四川天府新区文物安全监控系统率先触发预警——远程监控清晰显示,监测到水位和倾角的变化。后经视频监控确认,该拱桥右岸第三孔和第四孔间桥墩底部被水流掏空,墩台尾部条石脱落,桥墩局部已呈悬空状态,墩尾金刚墙还出现裂缝,情形岌岌可危。

险情预警一经发出,各方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天府新区文创和会展局(文物局)及时通报情况,专业技术团队星夜奔赴现场。次日,在四川天府新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冒着湍急水流开展水下勘察,全面摸清了拱桥的受损细节及施工作业环境。

为快速推进抢险工作,在天府新区相关部门的牵头协调下,技术团队与文物、水工、结构安全领域专家展开集中会商,仅用一天就完成了抢险加固技术方案的制定,且方案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为后续抢险行动奠定了基础。

专业团队守护古桥“生命线”

为遏制百年古桥险情扩大,专业技术团队迅速启动临时抢险作业,采用掏蚀区填充铅丝石笼、临时支顶加固、两侧安装挡水板等针对性措施,为桥梁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线。

然而,抢险行动自始至终面临着极端复杂因素的挑战。汛期的江安河与府河水位持续高位运行,湍急的水流方向多变,施工无法实现阻水作业,团队只能在不断流动的水中艰难施工;加之水下环境隐蔽复杂,潜藏着诸多未知风险,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极大提升了抢险修复的技术难度与安全压力。

即便如此,抢险团队成员毫无退缩,以硬核行动力直面考验:团队负责人身先士卒,冒着水流湍急、环境复杂的危险,在核心作业区连续水中奋战十余小时;其他工作人员紧密配合,有的轮番下水协同作业,确保水下关键工序衔接有序,有的在桥面精准调度,为水下作业提供高效支持……

在全员通力协作下,应急加固作业得以快速推进,最终成功完成桥墩临时加固任务,稳稳守住了这座百年古桥的安全。技术团队在此次抢险中展现的极速响应效率与专业担当,得到天府新区文创和会展局的肯定。

“科技+保险”为文物保护注入新动能

此次险情的成功化解,并非偶然。天府新区文物安全监控系统早已将科技赋能融入文物保护全流程。监控系统就像给古桥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能捕捉到肉眼难察的细微变化,这正是此次快速响应的关键。

在此次二江寺拱桥抢险加固中,“文物保险”的创新机制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这一机制,专业抢险团队得以快速集结,从发现重大险情到完成处置全程未超过72小时。同时有效破解了不可移动文物抢救性保护的资金难题——既解决了财政资金来源不稳定、到位滞后的问题,又通过保险分散了不可预见的灾害支出,让文物保护效益实现最大化。

这一保险机制的作用能快速发挥,也得益于对文物保护的前瞻布局。天府新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不仅顺利完成普查工作,更前瞻性地为辖区内包括二江寺拱桥在内的文物保护单位统一投保。由于提前完成投保,此次二江寺拱桥出现的安全险情直接触发了保险责任,事故后续的所有维修费用,从构件检测、材料采购到专业施工、质量验收等全流程开支,均由保险公司按约定承担,彻底消除了文物抢修的资金顾虑。

由此,“科技监测预警+专业应急处置+保险风险兜底”的闭环体系形成清晰链条:科技监控系统率先捕捉到古桥的细微异常,触发预警后,专业团队迅速介入开展应急处置;而提前配置的保险机制,则在险情确认后及时启动,全面覆盖维修阶段的各项费用,让文物保护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流程都有坚实支撑。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构建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当前,国家正大力推动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成都市正在加快建设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防范系统,天府新区文物安全监控系统在二江寺拱桥汛期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将持续深化“科技+文物保护+保险”模式,为更多文化遗产筑牢安全屏障,让历史文脉在科技守护下代代相传。

微信图片_20250718102236.jpg

抢险团队成员下水协同作业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9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