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载志 铁证铭心
——云南抗战文物的创新传播与精神传承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韦坚 余佩弦

云南,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战略区域,拥有丰富的抗战文物资源。云南省博物馆通过“碧血千秋——滇军60军出滇抗战纪念特展”“大动脉——抗战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主通道与生命线”“家国情怀——抗战时期云南军人家书、公函展”等主题展览,构建起以文物实证为核心、多维度叙事为支撑的抗战精神传播体系,并通过一系列策展实践与公共教育项目,推动抗战文物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传播,在当代语境中延续其精神价值。

以文物为基:构筑抗战精神的价值锚点

云南抗战文物类型丰富多样,涵盖遗址遗迹、纪念建筑、历史遗物等多个类别。滇缅公路、驼峰航线相关的机场遗址、中印公路遗迹等见证了当年交通运输线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为纪念抗战中牺牲的英烈而建的腾冲国殇墓园、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等,庄严肃穆,承载着人们对先烈的缅怀与敬意。

抗战期间,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汇聚云南,共同抗击外敌。彝族战士使用的火药枪、白族妇女编织的军用背篓、傣族村寨为前线提供的竹编物资……共同展现了云南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团结精神。

以展览为媒:实践抗战精神的传承

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简称“滇军六十军”)出滇抗战系列文物,是云南抗战精神的见证。“碧血千秋——滇军60军出滇抗战纪念特展”中(滇军六十军起义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展出的云南省博物馆珍贵文物——聂耳小提琴,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重要乐器,琴身木纹中留有演奏痕迹,是抗战时期民族觉醒的象征;作为彝族战士出征的荣誉标识——飞鹰旗,旗面上的鹰纹图案与彝族图腾文化深度关联,体现了多民族团结抗战的文化内涵;还有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行军至长沙时与同乡的合影,通过影像中年轻女性坚定的目光与简朴的行装,还原了抗战时期后方支援力量的真实面貌。

当日本侵略者在华夏大地横行肆虐时,一支由汉、彝、白、苗、傣、回、景颇等10多个少数民族同胞组成的军队从云南出发,为了中华民族与全人类的反法西斯战争浴血奋战。滇军在抗战期间共伤亡10万余人,云南各族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誉,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动脉——抗战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主通道与生命线”展览以云南抗战史为主线,以云南交通史为副线,通过377件(套)实物、63份文献,系统呈现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等交通“生命线”的战略意义。滇缅公路修建时期使用的原始测量仪器、驼峰航线坠毁飞机残骸中的零件、滇越铁路工人使用的工具,均以实物形式印证了“西南大后方”在抗战中的枢纽作用。其中,徐悲鸿的《骏马画轴》作为“劳军画展”作品,其笔下奔腾的骏马与运输车辆形成隐喻,象征中华民族在战火中坚韧前行的精神力量。展厅的实景还原,沉浸式体验,以及搭建的人字桥、芷村车站、惠通桥、滇缅公路修筑等多个复原场景,结合多媒体互动技术,生动呈现“大动脉”的修筑过程与历史背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成就展”,以时间为轴分为“浴血奋斗”“改天换地”“日新月异”“跨越发展”四个篇章,通过实物陈列、艺术展板和多媒体技术,全面展示了云南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展品包括抗战时期的武器、军服、勋章等,辅以动态地图、战场声效和幸存者口述视频,强化沉浸式体验。

云南省博物馆与云南省档案馆联合策划的“家国情怀——抗战时期云南军人家书、公函展”选取了百余份由抗战时期云南各级军人书写的家书、公函、电文,将视角从传统战役全景转向前线军人的情感世界,从更加生活化的角度讲述抗战历史,让更多抗战军人的形象通过书信、公函生动复刻。这些泛黄纸页上的墨迹,既有士兵对母亲的牵挂,也有军官对战术的部署,从个体生命体验切入,让观众感受到有温度的历史。

云南省博物馆还同步发起“志愿朗读者”计划,邀请公众参与家书诵读。声音的二次创作赋予文字情感穿透力,使观众从“旁观历史”转向“共情历史”。

以社教为桥:激活革命基因的育人动能

抗战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载体。作为首批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云南省博物馆联合云南本地高校院所及中小学开展“革命文物校园行”活动,推动思政课进校园。强化分众教育,精心设计主题,开展现场及网络教学。

结合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推出“五华山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聂耳小提琴”馆内外戏剧表演活动;开展周末青少年互动体验活动“红旗飘飘——国旗精神”公益美育活动等。线上推出“定格动画故事创作”“云讲解”“听历史在说话”“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少儿博物说”“自信中国说”等课程,形成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矩阵。青少年观众通过看、听、思、演等形式,了解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云南解放的历史,感受云南各族人民彻底解放的伟大胜利。

云南省博物馆策划实施的“国之歌者——聂耳小提琴”系列思政课程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开展的2023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名单;云南省博物馆与云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联合开展的“看滇迤红色见证 溯百年峥嵘记忆——云南革命文物思政课校园行”入选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示范项目名单。

抗战文物保护是传承抗战精神的前提与关键。在保护层面,需持续强化科技支撑,通过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修复相结合,确保这些历史见证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利用层面,应在科学保护基础上拓展多元路径。云南省博物馆通过主题展览、馆校合作思政课等形式,让抗战精神成为激励后人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云南省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