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文明互鉴:
中伊马苏莱冶金遗址群联合考古调查发掘纪实 ​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马苏莱遗址中伊联合考古队

中国和伊朗,同为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均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2023年2月,中伊签订《关于促进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为该领域的合作构建起机制性框架,内容涵盖联合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展览交流、世界遗产申报等方面。

伊朗马苏莱遗址,是一处蕴含深厚历史底蕴的古迹,其北部紧邻里海,地处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坐落于伊朗风景旖旎的吉兰省马苏莱市,壮阔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马苏莱依托铁矿的开采与冶炼逐步发展起来,并在后来成为丝绸之路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商贸中心。基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冶金考古、国外考古领域的实践积累,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熟的科技考古师资团队,伊朗方面发出合作邀请,促使中国这两家单位与伊朗相关机构携手,共同对马苏莱冶铁遗址群开展调查发掘工作。期望借助双方携手,深度挖掘该遗址群的价值内涵,从而为马苏莱冶金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添有力支撑。

考古调查

2024年11月15日至12月1日,受伊朗文化遗产、旅游和手工业部(以下简称伊朗文化部)邀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伊朗国家博物馆、吉兰省考古所等单位联合组队,对马苏莱地区的8个遗址点开展系统勘查。

在常规工作流程中,考古队首先规划次日路线与调查点,每日乘车再徒步至遗址,为每个遗址点拍照,详细记录地形地貌、环境特征、坐标高程以及勘探分布范围。科学采集各类标本,包括炉渣、炉壁、木炭、鼓风管等。同时更为关键的是探寻冶炼炉、房址等相关遗迹。在发现遗迹现象时,使用手铲、小刮子等工具进行简单清理,以便进一步判断遗迹的形制、规模及分布范围。调查过程中,双方会对调查遗址点的相关信息和性质进行讨论,充分交流意见。

通过调查,进一步认识到马苏莱遗址群以铁冶炼生产为主,各遗址存续时间、规模及年代存在差异。遗址点都分布于山腰部位,相互保持一定间距。由于冶铁活动需要消耗大量木炭,因此其分布位置通常与燃料供应相关。科恩马苏莱遗址是这一区域内规模最大、遗存最为丰富的遗址,应为当时的冶炼生产中心。此前三次发掘已发现两处冶炼炉遗迹,其冶炼设施由冶炼炉、鼓风设施、加工区域三部分组成,外围存在工棚建筑。在遗址中还发现一排四个的方形加工炉遗迹,结合其形制结构和使用痕迹,推测可能是用于矿石预处理的焙烧炉。该遗址存在功能分区特征,西部可能为生活区,东部为生产冶炼加工区。

在马苏莱城区学校建筑工地,勘查建筑地基剖面时,于未扰动地层发现炉渣、陶瓷片及动物骨骼,这一发现表明马苏莱城区不仅是当时的生活居住区,同时也从事冶炼生产活动。这为马苏莱城区的性质判断、也为马苏莱城市的发展与这一区域的冶炼工业密切相关提供了新证据。

此外,调查发现部分遗址点呈现规律布局:平坦区域多建方形房屋,山体缓坡处设置冶炼炉;出土动物骨骼显示,当时肉食资源主要是牛、羊之类的家养动物。

此次联合调查深化了对马苏莱古代手工业遗址的冶炼工艺及布局的认知,调查过程中,中伊双方奠定合作基础,并达成共识,计划次年择址共同开展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

为了落实调查收获,积极推动进一步合作,中方团队及时编写调查报告,并将科技检测的结果反馈伊方。伊方组织力量对部分遗址点进行航拍和地磁勘探。经过物探显示,汗巴吉—萨拉遗址面积不大,冶炼遗存分布集中,双方确定以该遗址作为首次合作发掘试掘点。

2025年5月29日至6月21日,中伊联合考古队对汗巴吉—萨拉遗址开展发掘,该遗址坐落在一处坡度较陡的山坡上海拔约1575米。周边被山脉、森林和山谷环绕,遗址所在山坡坡度较陡,遗址有山间小道相通。有一条山间溪流从遗址东北部流过。汗巴吉—萨拉遗址与之前发掘过的科恩马苏莱遗址相距2千米。

此次中伊发掘布探方3个,探方按自然方向布方,发掘面积84平方米。发掘中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采用按水平层结合文化层的发掘方式,仔细辨认遗迹现象,发现遗迹用手铲精细化清理。对各类遗物分类收集、整理,并对重要遗迹单位与地层采集土样以进行浮选,系统采集各类科技检测标本。

三个探方的发现互为补充。T1位于位置最高处,地势较为平坦。在第2层下发现房屋生活居住面,在探方西北部发掘一生活用灶。在第3层下发现一倒塌墙址遗迹,在该层活动面上出土有少量陶片和料珠。

T2位于山腰斜坡位置,北面靠近T1,在T2的北端靠近平坦区域的位置,有一块长5米、宽4米的红色粉砂黏土分布区域,在这一区域发现一组较为完整的冶炼遗迹。主要包括1个较大和3个较小的圆形加工炉遗迹,根据圆形炉体的大小、炉壁烧结程度,以及炉内残留的堆积判断,推测这一组冶炼遗迹可能包括1个冶炼炉和3个焙烧炉。冶炼炉下方有一小灰沟相连,应是对应的通风管道装置。目前对各个炉子的不同部位(炉壁、炉底、炉表)及其周围土壤进行了系统取样,以满足科学判断遗迹性质的需要。

T3位于山坡位置,地层都为坡状堆积,出土了丰富的冶炼遗物,主要包括大量不同形态大小的炉渣和数量众多的鼓风管残片,并有少量矿石、炉壁残块、铁器、砖块及陶片等。

此次发掘较为圆满地实现了发掘目标。从冶炼遗存看,该遗址具有块炼铁冶炼的技术特征。遗址的选址与布局特点鲜明:在山腰平地台地建简单工棚式房屋,于平地和山坡交汇处修冶炼炉,这种位置便于鼓风、投放原料及处理垃圾,冶炼废弃遗物顺山坡倾倒,整体布局体现出古人结合地形开展冶炼活动的智慧。由于仅发现简单的生活遗迹和少量的生活遗物,推测当时的冶炼工人是白天在此生产,晚上返回马苏莱城镇,这与块炼铁冶炼工艺的小规模、间断性的冶金技术工艺特点相吻合。

截至目前,马苏莱地区仅有科恩马苏莱和汗巴吉—萨拉两处遗址进行了系统考古发掘。出土遗物表明,汗巴吉—萨拉遗址规模较小,年代较早(塞尔柱帝国时期,公元1037~1194年),其冶炼设施仍以简单的地穴式为主,生产区仅见临时性工棚建筑,出土遗物以冶炼相关遗存占绝大多数;而科恩马苏莱遗址(伊尔汗王朝时期,公元1265~1335年)不仅规模显著扩大,展现出更为成熟的冶金技术体系和社会组织形态,其冶炼炉采用石砌结构加固,焙烧炉亦为石质砌筑,生产区已形成功能分明的建筑群组,出土遗物类型更为丰富多样。这两处遗址的对比研究,为揭示马苏莱地区冶金生产技术的演进轨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的考古学依据。

(执笔:莫林恒 杨益民)

马苏莱遗址群联合调查发掘项目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方)与伊朗文化部文化遗产及旅游研究所、伊朗国家博物馆、吉兰省考古所(伊方)共同开展。中方负责人为何赞、杨益民,领队为莫林恒,参与田野工作的有杨益民、蒋洪恩、Ali Aarab(伊朗籍)、李悦璇、匡瑞杰;伊方领队为伊朗文化部文化遗产及旅游研究所研究员Mohajeri。本项目得到伊朗文化部,中国湖南省文物局、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汗巴吉—萨拉遗址发掘位置中远景照.png

汗巴吉—萨拉遗址发掘位置中远景照

T1墙址倒塌堆积.png

T1墙址倒塌堆积

出土各类生活遗物.png

出土各类生活遗物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8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