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安万山遗址2024年度调查收获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高铷婧 梁建军

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在吉林省白城地区静山乡万山村东北约500米,发现一处辽金时期的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沿嫩江边断崖上绵延1.5千米,文化层厚约2米。采集到大量泥质灰陶片、布纹瓦、瓷片、灰砖、陶网坠等。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再次对该地区进行调查工作,万山遗址作为大安市辽金时期一个重要遗址点被收录进《大安县文物志》,通过地表采集遗存类型,将遗址的性质认定为辽代居住址。

2024年,吉林大学考古队联合大安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实地地表调查工作,于地表采集到一定数量的陶器、铁器、石器、建筑构件、动物骨骼等,根据对采集到遗存的形制与特征进行判定,初步认为该遗址延续时代较长,从青铜时代至清末民国时期均有人类活动,主体遗存年代应为辽金时期。

遗址概况

万山遗址位于大安市太山镇万山村东北,地势较高,处在一大沙丘之上。遗址东侧为断崖,断崖外500米处为嫩江,嫩江东岸为黑龙江省肇源县,南侧边缘有一东西走向乡间土路,土路南侧为万山村民宅,西侧为耕地、林带和万山村民宅,北侧为耕地。遗址内中部有一座现代万山寺庙,中部偏南有东西向直通江底的深沟,其余部分为民宅、耕地和林带。

遗址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约为55万平方米。在遗址南侧有一处沙丘,沙丘下为现代土路,断面内嵌陶片。东侧为断崖,高约30米,长约1000米,东侧断崖处发现一处冲刷塌陷形成的浅坑,断面内嵌陶片,坑内零星散落陶片,动物骨骼。

局部清理的遗迹

在距离嫩江边500米左右断崖处发现一剖面,应该是汛期流水冲刷造成的局部塌陷。为明确遗址地层堆积厚度,对剖面下部的塌陷位置进行局部清理,露出了灰坑的底部,临时编号H1、H2、H3。H1打破H2,因河水冲刷和现在耕地对其进行破坏,开口层位不明。现场测量H1灰土堆积厚约1.3米,中部有一层烧土层,厚约9厘米。H1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包括3片辽代篦点纹陶片,若干件辽金时期陶片。一片明末清初海城黄瓦窑口沿残片、三件清代早中期青花残片,还发现一定数量的动物骨骼。H2、H3距地表约1.5米,因暂未进行发掘,无法确定灰坑直径等详细信息。H2、H3内均发现少量的青铜时代几何纹红陶片。

采集的遗物

根据本次调查地表采集遗物的类型以及以往普查工作的结果,可将万山遗址采集遗物按年代分为四组。

第一组,青铜时代。该组遗物散落于整个调查区域内,但数量极少。采集标本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另发现一件网坠。

第二组,辽金时期。该组遗物主要分布于整个调查区域内,密度较高,包括陶器、瓷器、石器、砖瓦类遗物等。地表采集到的陶片以泥质灰陶数量最多,还有一定数量的泥质褐陶,夹砂红陶。火候较高,胎质坚硬,部分口沿和腹片做磨光处理,有暗纹。泥质灰陶纹饰多为滚印篦点纹,可分为三角形、长条形、梳齿状、细线状篦纹,部分戳印圆点状篦点纹。部分纹饰磨损严重,漫漶不清。部分陶片有涂抹白灰的痕迹。可辨器型主要有罐、盆、瓮等。此外,还有部分磨制或者打制的圆形陶片,纹饰可分为素面和篦点纹两种。地表瓷片分布整体数量较之陶片较少,且存在疏密区,靠近嫩江沿岸的断崖处采集到的瓷片数量较多,时代延续较长,整体以东北地区化妆白瓷数量较多,包括缸瓦窑,冮官屯窑,还有一定数量的定窑系产品兼有少量的釉陶,主要以辽绿釉鸡腿瓶为主。瓷器使用周期短,年代信息明确,根据万山遗址地表采集情况来看,该组瓷器可以分为两期。

第一期,辽代。以茶叶末釉鸡腿瓶和缸瓦窑化妆白瓷器残片为主,兼有少量釉陶。

第二期,金代。以冮官屯窑化妆白瓷器为主,兼有少量定窑白瓷,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黑釉粗瓷器。

建筑类遗物数量较少,以往调查所采集的大量布纹瓦,灰砖,本次调查所见数量较少。采集到一件莲花纹瓦当,编号24BDW:76。圆形,当面内饰尖瓣莲花,残存3瓣,花瓣上饰1条不规则的竖线。边轮宽2、边轮厚1.8厘米。还有少量青砖、板瓦等。此外,还有石器2件。

第三组,元代。该组遗物主要分布在遗址的东侧靠近嫩江边,虽数量较少,但种类丰富。地表采集遗物以瓷器为主,兼有少量釉陶。瓷器可辨器型有碗,罐,瓶等。瓷器根据釉色可以分为白釉、青釉、白地黑花瓷,黑釉瓷。

第四组,明清时期。该组遗存主要分布在整个调查区域内,但数量相对较少。以青花瓷片为主,其中不乏制作精良、发色一流的细路青花瓷。

结语

万山遗址地处嫩江西岸沿江地带,属嫩江平原区域,地势平坦,多漫川,湖泊,湿地,适合人类居住。自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始有人类活动,辽圣宗年间在此处钩鱼捕鹅,游猎设宴,谓之“春捺钵”。在辽帝春捺钵活动的影响之下,该地区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迎来了区域历史上第一个大繁荣时期。

根据地表遗存分布情况,万山遗址自青铜时代开始便有人类活动痕迹,采集到一定数量青铜时代几何纹红陶片,素面夹砂红陶片,鬲足均可做一证明,整体数量较少,但整个遗址保护范围内均有少量的发现,推测该时期人口活动密度较低。辽金时期为该遗址的主体使用年代,遗存分布范围较广且密度较高,地表散落大量的辽、金时期篦纹、平折沿,大卷沿陶器以及东北地区辽缸瓦窑、金冮官屯窑化妆白瓷器等可辨年代的残片,为遗址年代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地表踏查,砖瓦类遗物数量较少,偶见几块布纹瓦,建筑构件整体数量较少,根据以往文物普查工作对该地点的介绍,地表及断崖土层中暴露有大量青砖残块、布纹瓦残块等遗物。这可能与现代耕地对其进行破坏有一定的关系。根据本次地表踏查采集的遗物情况,此处应为辽金时期一处大型的聚落遗址,极有可能为当时辽帝春捺钵活动提供后勤支持。在靠近嫩江沿岸的断崖处北段根据以往工作记载有墓葬多座,本地调查工作也发现了一定数量的人骨、动物骨骼。万山遗址的使用年代一直延续至清末至民国时期,地表发现一定数量的青花残片,年代信息丰富,包括清康熙、嘉庆至道光的瓷器产品,窑口明确包括景德镇窑、德化窑瓷器产品,为遗址的使用年代提供了年代下限。万山遗址为大安境内首次发现延续时间如此之长的大型聚落遗址,具有重要价值。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大安市博物馆 执笔:高铷婧 梁建军)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5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