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物类专题纪念馆“活”起来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数智化探索实践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蒋如意 周锐

人物类专题纪念馆是为纪念杰出革命人物或历史人物而设立的机构,其建立依托故居、活动旧址或专门的纪念场所,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守护文化记忆的重要使命。在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以AI、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智技术正深刻改变纪念馆的面貌,让革命人物的生平事迹和精神世界能够更加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人物类纪念馆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基站”,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人物类专题纪念馆发展现状

《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1100家革命纪念馆,年度观众总数达3.53亿人次。其中,以纪念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为代表的人物类专题纪念馆贡献了较大客流。尽管社会价值突出,但这类纪念馆常面临内容同质化、吸引力有限、人才资源短缺等挑战。且此类场馆大多依托故居、旧居等不可移动文物而建,多位于乡村,故大部分人物类纪念馆地处偏远,先天受限。据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在全国3.6万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中,有近41%位于县域及以下行政区域。如何让历史人物和珍贵文物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让历史从“展柜”转移到“指尖”,成为人物类专题纪念馆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致力于探索数智化转型之路,利用技术手段打破时空壁垒,活化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数智升级,打造智慧景区

自2020年起,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以“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智慧景区建设,逐步实现服务提升与资源整合。一是打造数据传输“大动脉”。完成全景区光纤网络覆盖与实时监控体系部署,推出自助储物柜、展厅免费WiFi、导览LED屏、智慧导览机器人和数字广播系统等硬件设施,实现了信息的及时查询和游客需求的快速响应。二是优化数据安全与云处理能力。升级安防监控管理平台,将部分核心系统服务器迁移到专业的互联网云平台,构建起更强大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为智慧景区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基石。三是集成数字服务生态。接入5G网络,开发智慧管理系统,上线集成式预约小程序、智能导览数字人“小九”与AI智能讲解器,满足游客各类需求。其中,数字人可提供规划路线、党史知识问答、文物拍照识别等服务,并依据游客年龄自动调整问答内容。纪念馆通过数智化手段,推动游客服务从标准化向精准化转型。

深度挖掘,盘活文化资源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红色基因库建设试点单位,重点推进红色基因库建设与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工程,为智慧博物馆建设发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撑。一是该馆对上千件(套)文物进行二维与三维数据采集,对2万页馆藏文献开展高精度扫描与OCR识别,建立起准确可溯源的文物数字档案,实现文物在线分类检索;二是建设红色基因库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文物数据从静态保存向活态利用转变,实现从数据采集到价值挖掘的数字化发展,使红色资源成为可流动、可再生的文化资产。三是开发虚拟漫游系统与沉浸式数字展厅,以建党百年、反腐倡廉等为主题打造“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廉洁奉公的光辉榜样”等六大沉浸式数字展厅,实现线下景区数字化复现。将近50个临展的主要内容上传至云端,供游客及专家学者云上观展。四是对历史纪录片、革命藏品等进行修复还原,自2022年以来完成50余件(套)藏品修复工作,进一步复现历史细节,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立体布局,打造全媒体矩阵

为解决人物类纪念馆资源分散、影响力局限的痛点,实现文物价值与观众体验的双向提升,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搭建“一网两微三号”的全媒体平台,打造多维度传播体系,持续拓宽公众教育服务半径。在新媒体矩阵中,锚定用户偏好与年度宣传重点,对纪念馆官网适时进行迭代升级,现设有简中/繁中/英文/青少年四大版本模式,涵盖人物生平展示、文物鉴赏、学术研究等板块,访问量于2024年突破35万次,成为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要线上阵地。微信服务号集成10余项功能,粉丝达56万,推送的“花明楼赏文物”“我的父亲刘少奇系列连环画”等特色栏目总阅读量超140万次。联合媒体平台推出《共产党人刘少奇》微故事系列,以短视频形式实现百万级传播,与学习强国平台合作开发《长沙特色日历・刘少奇纪念馆》30期,实现“每日一文物,天天有故事”,合力构建“短视频引流、长内容沉淀”的传播闭环。同时,牵头成立全国刘少奇纪念地联盟,构建跨区域红色文化传播网络,形成“内部聚合+外部联动”的价值共创模式。

人物类纪念馆数智化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单一的技术应用革新,更重要的是利用技术让文物可触可感,让身处信息孤岛的同行从业者共享文化资源,更让游客真切感知历史的温度。唯有坚持数智赋能与文化传承并重,方能实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的使命。未来,人物类纪念馆更需要利用好数智化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基站”,让历史人物在数字中国战略中彰显红色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作者单位:刘少奇同志纪念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8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