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协同育人的融合赋能
——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实践与思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张攀

“博物馆+”协同育人通过整合博物馆教育资源、学校课程体系和社会优质资源,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的融合赋能。这种实践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育边界,为公众特别是学生群体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与多元的学习体验,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由陕西省内相关博物馆、教育部门、大中小学及企业自愿结成的开放性、公益性、非营利、非法人性质的跨行业协同育人组织。自成立以来,联盟发挥平台引领和桥梁纽带作用,大力推进“博物馆+”协同育人实践,并对发展中的新问题展开深入探索。

“博物馆+”协同育人的联盟实践

2016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省文物局共同发起成立省域博物馆教育联盟,在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融合发展领域迈出关键步伐。联盟会员涵盖博物馆、教育部门、大中小学以及企业等200家机构,跨行业的会员构成,多元化的资源禀赋,为联盟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馆校共建、馆校企联动等协作形式,推动博物馆的文物资源、教育活动等与学校的教学课程、学生的学习需求、企业的教育服务实现有效对接,推动高水平协同育人实践。

一是博物馆进校园活动丰富多彩。联盟为学生群体开辟“第二课堂”,在省内100余所大中小及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博物馆进校园”活动1.3万余场,如在2024秋季开学之际,联盟组织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等携各自特色教育课程,走进多所中小学会员单位,开展“开学季·趣唐潮”进校园系列活动,以馆藏唐代文物和唐文化体验项目为载体,串联起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知识,为学生带去沉浸式的“唐潮”学习体验。二是博物馆教育研学助力学生成长。联盟会员单位积极开发“博物馆+”教育研学项目,“盛世壁藏”“聆听历史 对话丝路”“感悟历史·探秘考古”等一批文博研学活动,深受青少年欢迎。西安博物院的“重回大唐”社教研学课,以荐福寺遗址、小雁塔及配套展陈为主要内容,辅以优质的数字化文创产品,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感;延安革命纪念馆的“一起向未来——红色体育进校园”教育项目则将红色体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传播革命文化,培养爱国情怀。三是博物馆教育课程对标校本课程。联盟深入挖掘博物馆资源,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目标,设计特色鲜明的博物馆教育校本课程。如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围绕汉字、汉语、瓦当、汉礼等汉文化元素,开发的“‘寻·溯’汉人足迹”等主题课程,让学生通过深度体验汉代人生活感受汉文化魅力。四是博物馆教育研究交流深入开展。联盟发挥引领作用,加强教育研究成果转化,举办“陕西历史文化动漫游戏大赛”“陕西文物数字文创大赛”“数字化技术赋能博物馆教育融合发展”培训班和“连珠合璧重光来——全国博物馆教育成果邀请展”“全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研讨会”“馆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发展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

“博物馆+”协同育人的问题挑战

联盟在“博物馆+”协同育人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在运行发展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首先,协同育人资源协调利用问题凸显。联盟成员众多,不同类型、规模、影响力、区位会员单位对资源的需求和诉求各不相同,规模较大、资源丰富、影响力高、区位优势较显的博物馆和学校往往能获取更丰富的协同育人资源,其他会员则较难获得教育资源支持。其次,联盟框架下教育协同机制不完善。在教育合作方面,由于联盟与会员单位、会员单位之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多会员主体的协同育人活动随意性较大,博物馆在与学校、企业等机构沟通协调不畅,使得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吸引力、影响力不足。最后,政策支持与育人实践衔接不充分。近年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等政策相继出台,在其落地过程中,社会对博物馆教育培育青少年的整体认知仍存在局限,学生及其家庭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博物馆教育同学校教学以及社会实践育人在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等方面也存在衔接困难的问题,难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此外,随着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公众对包括博物馆教育在内的育人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联盟在数字化平台建设、数字协同育人创新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

“博物馆+”协同育人的路径思考

“博物馆+”协同育人要构建更加顺畅、更为高效、更具活力的实践路径,就要不断推动博物馆特色育人落实落地。联盟作为推进陕西“博物馆+”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应在探索提升协同育人路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拓宽沟通交流协作载体。通过定期召开会员座谈会,举办培训交流活动等方式,推进各方充分交流、分享经验,在密切沟通中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协同育人实践,提升协同育人成效;加强联盟数字化建设,建立一个集博物馆教育资源库、博物馆教师培训、运维管理、成果展示和品牌推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博物馆+”协同育人数字化平台,博物馆可将教育课程、特色活动等进行平台展示,学校可通过平台预约博物馆教育活动,反馈学生需求和体验等,相关社会企业可给予平台技术支持和博物馆教育配套服务,从而各教育协作方实现信息、资源和实践的高效整合利用。二是构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科学完备的评估体系,对联盟会员单位资源状况、工作需求以及协同育人贡献值等进行系统评估,并结合评估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方案,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向需求迫切且具有较大教育贡献潜力的单位倾斜。同时,对于规模较小、资源匮乏的中小型博物馆和偏远地区学校等机构,可通过资金支持、资源共享、培训援助和“大馆带小馆”、馆校共建等方式,促进“博物馆+”教育资源下沉基层,实现博物馆教育发展成果社会共享。三是强化政策支撑与管理培训。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博物馆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协同育人指导文件,为“博物馆+”协同育人发展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撑。另一方面,联盟自身需进一步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推进规范化专业化管理,如对会员单位教育活动策划、实施、评估等环节加强监管,制定工作标准和执行流程,引导活动按照预定目标和规定标准开展;对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项目开发及实施人员加强专业素养培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博物馆教育“双师”队伍,为“博物馆+”协同育人提供人才保障。

新时代下,“博物馆+”协同育人在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普惠和教育发展成果共享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将以自身实践、探索和思考,积极探寻协同育人新路径,在教育强省、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6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