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大思政课”如何创新品牌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师瑞玲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开展“大思政课”有着重要教育意义。一方面,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宝库,其丰富的文物藏品直观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科技水平等诸多内容。“大思政课”的开展,实质上是将这些抽象的实物资料转为具象化,更加易于人们接受,对于文化传承有深远意义。另一方面,思政课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通过营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深刻地感受先辈们的精神和品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对于博物馆来说,设计和开发具有特色的教育精品,是博物馆教育功能拓展的重要方式,更是当下博物馆界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内容。

2022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各博物馆也纷纷制定《博物馆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深入挖掘博物馆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构建协同育人的“互联阵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大思政课”建设还有些不足,如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不够;课程教材体系设计还需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等,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

如何创新品牌教育,让博物馆“大思政课”更有吸引力?博物馆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领和思想的启迪,引导学生从文物表象深入到对民族精神和思政内涵的理解,并将其与自身成长和社会责任相联系。

多维度讲好文化故事,打造精品趣味课程

首先,要结合“大思政课”要求,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情怀作为具体目标,通过对文物的充分解读,让青少年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的精神品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历史上重要时期和关键事件的剖析,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并引导他们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鼓励他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其次,挖掘地方特色,跨学科融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和展品,深入解读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挖掘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课程,增强学生的地域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将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知识有机融合,打破学科界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体验。

西安半坡博物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及大思政课堂建设项目”已开展“大思政课”教育活动14场,走进学校、社区、军队、农村等地,同时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等文博单位联合,受到社会公众广泛好评。在该项目中,教育人员充分挖掘本馆文化内涵,广泛应用文物复仿制品、数字化教育产品,结合不同活动对象的身心特征、知识背景,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开展了“我从远古来”“遇见半坡”教育活动,通过典型文物讲解和沉浸式角色扮演,向学生多角度展示史前文化创造发明,感受先民的智慧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毅力。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半坡姑娘”和“半坡勇士”备受追捧,古蜀王国“大祭司”形象独具特色。教育人员精心策划,创写脚本,打造角色,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巧妙地融入史前先民的狩猎活动、半坡村落布局、建筑形态以及典型出土文物等知识,并结合蜀国先民的生产方式以及金沙遗址的大型建筑遗迹和精美文物等,带领学生了解认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古蜀国。丰富的课程串联了史前文化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线索,勾勒出黄河中游半坡文化和长江上游古蜀文化的典型特征,使青少年了解感知史前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自豪感。

高科技搭台借力,形式新颖吸引眼球

博物馆“大思政课”要将现代科技更好地融合,借助VR/AR等技术,呈现文物的动态展示和相关历史事件的虚拟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和文化氛围,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学生用手机扫描古代青铜器,就能看到青铜器的制作过程演示,还能看到它在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使用场景,增强对古代文化和传统礼仪的认知。制作线上云展览,全方位展示展览的场景和文物细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制作展品的VI语音讲解音频,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边看边听,更深入地了解文物信息和背后的思政意义。配合思政教育主题,利用高清影像、动画等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如制作关于我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动画短片,通过线上展览向学生展示从古代四大发明到现代航天科技等内容,让思政课与时俱进。

教学方法多样化,互动实践式教学

思政课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主题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可开发与博物馆文物或历史知识相关的在线小游戏,以文物拼图、历史知识问答等,用趣味性的方式巩固学习。如西安半坡博物馆特别设计了配套的数字化产品“云端半坡”的小程序,包括“云游半坡”“云享半坡”“云学半坡”“云玩半坡”四个版块,融合了半坡文化相关短视频、知识问答、互动游戏等内容,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让学生更加便捷地学习半坡文化,了解史前文化知识。

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博物馆的志愿服务、文物保护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课的理解和认识。如搭建古代建筑模型体验区,让学生动手体验传统建筑的搭建方式;设置文化创意产品制作区,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多方合作协同

博物馆的讲解员和教育工作者要定期开展思政教育培训,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建立健全师资激励机制,对在“大思政课”教学中表现出色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博物馆与学校、高校等开展师资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和开发“大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将博物馆“大思政课”纳入学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实现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与文化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机构合作,拓展资金来源和社会支持,共同推动“大思政课”的发展。博物馆之间也应加强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大思政课”品牌。

博物馆“大思政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教育价值。博物馆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通过不断创新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推动多方合作协同,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西安半坡博物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