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各地打造超高清、沉浸式、互动式演绎新空间和数字展览新空间。3月,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明确提出“加强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鼓励开展文物保护数字化工作”,为文物保护注入了现代科技的力量。博物馆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其本质在于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需从以下“五大维度”为路径精准发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效能提升——数字化赋能管理运行革新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一级文物等为重点,推进相关文物信息高清数据采集和展示利用。”博物馆已经逐步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重构管理流程转变,有效实现降本增效、运行革新。南京博物院“智慧南博”着力构建统一数据平台,形成涵盖云平台整合票务、人流、藏品等的数据中枢,驱动了博物馆决策优化。故宫博物院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展厅微环境并能够精准调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要推进展览、教育、研究、文创等业务模式升级与工作模式协同,进一步精简审批流程,全面改善跨领域、跨层级、跨区域融合场景。同时,也需出台《数据管理与应用总体要求》,以明确文博数据分类、采集、存储、应用等要求,完善文博数字化国家标准,支持开发轻量化工具,降低中小博物馆数字化准入门槛,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提升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和透明度。
参观体验——构建沉浸式文化感知空间
在数字化时代,博物馆以互动技术重塑观众参与模式,实现“文化共生”。数字化技术使得博物馆能够提供沉浸式、互动性的体验,从“单向展示”到“双向参与”,如通过VR沉浸式体验、360度全景导览等,便于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展品和展览内容。构建沉浸式文化感知空间是集博物馆创新、创造陈列展览内容与体验为一体。在此过程中,观众成为展览文化叙事的组成部分,如三星堆博物馆的VR考古探秘项目,通过还原祭祀坑场景,让受众化身“数字考古队员”,仿佛穿越时空。湖北省博物馆依托“5G博物馆”建设,以数字化手段填补了编钟展览的难点和盲点,满足观众虚拟演奏千年古乐的认知与体验。首都博物馆“我在中轴线上”观众可与展览的雨燕合影互动,实现用户自发传播。这些沉浸式文化展览展示,既增强了文化遗产的社会参与度,又通过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文化传播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博物馆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应避免泛娱乐化倾向,杜绝空洞无物的形式炫技,准确把握“恰到好处”的边界,合理利用环物影像、VR和裸眼3D技术等进行高精度建模,真实还原文物的历史背景,动态呈现文物的细节质感,提升观众对文化遗产的参与性与感知力。
藏品保护——建立文物数字生命体系
当下,我国仍有一些文化遗产处于濒危境地,亟须数字化记录、分析保留历史遗存信息,以帮助博物馆工作者更准确掌握藏品的状态、实施更精准的抢救性保护与活化利用。换言之,数字化技术为馆藏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提供了“永生”的可能。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的元数据是规范著录的基础,也是对文物的信息描述、智能析义、跨模关联的关键。中国丝绸博物馆通过微型光纤光谱技术研究分析丝织品的易褪色染料,形成的元数据有效支撑丝织品收藏、展览、文创等管理,降低对文物本体的依赖与损耗。河北博物院对珍贵文物进行高保真数字建模,实现损毁风险预演,达到预防性保护目的。故宫“文物医院”机器学习系统,能够通过AI诊断自动识别青铜器病害图谱。可见,数字化建设为博物馆藏品保护建立了数字生命体系,实现馆藏文物“信息收集—智能解析—保真建模—病害预防”等全周期管理。未来,博物馆数字化在藏品保护领域还需强化基础保障数据库,注重二维图像、三维模型、影视音频等形式转化,及时升级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关注多源异构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分类与预测算法、计算机视觉技术等在文物库房环境智能调控、藏品检索管理、文物真伪鉴别等方面应用,切实增强文物藏品数据可追溯性、安全性与预防性保护。
社教升维——构建无边界文化传播网络
数字化建设使得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传播推广工作不再局限于物理展览空间,而是通过云端展览、在线课程、开放数据、游戏植入等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共享、传播至更多受众群体,也促进博物馆“大学校”观念深入人心,吸引社会大众走进博物馆进行终身学习。河北博物院推出的“文物成语号ON云端”音频项目,聚焦青少年群体喜闻乐见形式,以文物成语号列车长、中山国小玉人“冀小乐”开启时空穿越旅行,实现“成语+历史+美育”三维启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智慧国博”项目,通过线上展览、数字化导览、教育课程为观众带来深度文化参与体验。故宫博物院发布的“故宫藏品总目”数据库,开放19万件藏品数据,支持全球观众检索文物。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资源库不仅开放石窟高清数据,为领域内研究应用提供重要资源,也实现敦煌文化的快速传播。博物馆构建无边界文化传播网络在数字化背景下将不断创新突破,而“数字敦煌”项目多次被侵权的现实也警示博物馆需完善数字资源保护机制,防范非法复制、传播等行为,确保数字资源合法利用。
价值重构——激活文化遗产创新动能
数字化不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博物馆价值和功能的拓展,通过数据融合催生文化新价值。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实现博物馆藏品的广泛触达与深度交流,有利于博物馆挖掘和释放更多的社会价值,比如通过在线资源、数字展览等增进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对文物进行数字化管理与研究,是博物馆藏品要素解构与价值重组的过程,有利于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新动能的激活与整体价值的实现。上海博物馆的“宋徽宗数字人文”项目,对多种品类藏品的信息进行采集入库、综合集成、知识提取与评价等,既实现宋徽宗书画类文物藏品的可视化表达,又整合书画、史料、题跋等碎片零散的信息,提炼出显性、隐性知识,重构形成艺术史的认知图谱。除此之外,数字化建设需要推动博物馆角色从“文化保管者”升级为“价值共创者”,促进全球文博单位数字资源共享,支持更广范围的全域参与共创,以功能进化衍生带动数字文化IP等新业态发展。
当前,我国博物馆数字化面临融合深度不足、版权机制缺位、人才解构失衡等多重挑战,技术应用与文化表达“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从“五个维度”着手,推动博物馆从文化容器跃升为文明创新引擎,让数字技术持续融入文脉基因,更好地担负起“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