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革命文物资源融入老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刘善庆 郭朝律 曾莞琪

革命文物凝结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要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已实施四年,因而可作出阶段性实践总结,为进一步擘画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蓝图、推进新时代思政建设事业提供参考。

革命文物资源融入老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成功实践

高校是理论阐释及宣传教育的主力军,也是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思政育人工作的坚强阵地。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老区高校自觉承担起主体责任,因材、因事、因势、因时开展革命文物思政育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革命文物能否有效融入老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关键在于将革命文物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当前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为革命文物资源的形态转化提供物质载体与技术支持。一方面,数字技术相对打破了革命文物资源整合的时空阻隔。如延安大学历时5年建立“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赣南师范大学结合域内革命文物资源成功建设集大众版、高校版、研究版于一体的“苏区红”数字资源库、“三网一端”学习传播矩阵。另一方面,老区高校借助虚拟现实(VR)及增强现实(AR)等数字技术打造虚拟展厅、开发一系列红色资源产品等,提升了革命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水平,突破了静态展陈与传统利用等模式。如临沂大学“VR仿真虚拟教学中心”、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精神VR体验馆”等,通过活态展示革命文物、建构虚拟革命战争空间、创造富有质感的情景化体验与仿真场域,增强学生对革命文物思政教育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要健全育人链条,就要具备革命文物思政育人要素。具体体现在:一是打造红色科研与育人平台。如百色学院红色文化研究院、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湘潭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等平台陆续成立,为红色文化研究与血脉传承筑造攻坚阵地。二是形成系列红色课程、教材、刊物、论文及专著(含报告)等。如龙岩学院编写了《闽西革命史读本》红色系列教材,信阳师范大学编撰了《大别山革命历史回忆资料丛编》等一批研究专著和资料集,为育人提供了丰富课程与文献资料。三是老区高校借助数字技术工具形成“寓教于网”教学模式,为育人提供多元化手段与路径。如黄淮学院整合动画学院新媒体矩阵,构建“资源活化—基因传承—人才培育”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皖西学院着力建设“红色皖西”“网上党建园地”等思政工作平台,打造校园网络名站名栏。

协同育人机制关键在于协同共育。“协同”和“育人”是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一体两面。党建引领是革命文物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保障环节,老区域内高校将“党建引领革命文物思政育人工作”融入专题教育、系统教育及日常生活,在赓续精神血脉中发挥党建引领机制的有力作用。如井冈山大学的“映山红”系列党建品牌,以党建品牌和活动为抓手引领红色教育。与此同时,高校内部协同、校馆协同、校地协同等校馆协同机制逐渐确立,在革命文物协同育人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

革命文物的跨文化场域传播,是老区高校革命文物思政育人的重要过程与环节。就传播育人主体而言,按照系统理论可分为老区高校与社会两类主体。一方面,老区高校(小系统)积极传播革命文物与文化,丰富校园红色文化的同时,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如皖西学院在创立“蒲公英红色文化宣讲团”思政教育品牌的同时,以“一院一品”及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推动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入,并整合“三微一网一报一站N栏”等校内宣传平台,构建多维立体的革命文化传播格局。另一方面,社会(大系统)各主体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有效构建了一系列革命文物传播平台,扩大了革命文物辐射范围。如海南省博物馆活化馆内革命文物资源,运用VR技术深度还原海南省革命文化展厅,提升红色场馆的数字化水平,联合海南大学实现“开门办思政”与“开门办博物馆”有机结合,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革命文物的精神内涵。

革命文物资源融入老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经验启示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育人工作不仅需要老区高校积极谋划、善作善为,还需要各方主体坚持系统观念、多点发力,打造出可供推广的“老区样板”。

首先,坚持顶层设计与地域创新双管齐下。必须把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才能走好老区高校革命文物思政育人工作这盘棋局。一方面要着力突出重点,不断打造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陕甘宁、大别山等革命老区高校革命文物思政育人“四大核心”,进而以点辐射周边革命老区乃至全国高校;另一方面要兼顾整体推进,根据各老区革命文物资源的丰富程度、数字基础建设及高校思政教育情况,给予相应区域政策支持,筑牢固稳革命文物思政育人工作基本面。同时,也需要地区层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创新,在革命文物思政育人过程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根据时间、地点、环境等实践情况,适时调整育人手段、策略、模式、机制等,切实满足育人工作需求。

其次,促成主体协同与长效保障机制合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革命文物思政育人工作明确了具体要求,即达成空间协同与时间长效合一状态。当下,要促成多元协同与长效保障机制合力,一是建立健全主体协同机制,形成“校—政—馆—企”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合力,加强校政工作协同机制,巩固深化校馆协同机制,探索建立校馆企协同共赢机制;二是继续完善高校跨域协同机制,汇集高校内外协同育人合力;三是确立落实长效保障机制,有效落实总体规划、专项政策、专项资金、专项师资、数字技术、思政平台、绩效评估等方面保障机制,为推进育人工作提供驱动力。

再次,推动数智应用与价值导向和融共生。数智技术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有机融合,为革命文物思政育人的“资源融入”提供了强大技术助力,有利于达成革命文物思政“数育+智育”效能。从数字化普及与提高来看,需要在全区扩大网络基站、数字设备等数字基础建设体量,统筹调配欠发达与发达老区的基础设备设施、技术人才等,提高老区高校数字技术的覆盖率、使用率以及操作的熟练度。同时,建立域内统一的网络平台,积极引进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型优化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着力构建精准推送、情感监测与反馈、量化评价等多维算法的数智育人系统,为老区高校同上一堂“革命文物思政育人课”提供效能稳定的教学及操作系统。此外,还要结合革命文物思政育人的价值导向,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建构数智模型中,以“红色血脉传承计划”为抓手,将“革命文物资源分类融入+用户需求+AI分析+过程培育与评价”等融入模型,以数智技术打造具备多元化体验与实景式观感的数字空间,使受育者可具象感触革命文物、感知历史重任、获取前进力量。

(本文系国家文物局2024年度革命文物研究项目“革命文物赋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024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江西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专项“革命文物资源融入老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案例精选”〈项目编号:2024GMWWCS10〉)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1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