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民族集体记忆的抗战文物,不仅铭刻着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精神密码,更构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叙事的重要载体。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简称“宁夏博物馆”)立足地域资源特质,创新构建“一体双核”活态传承范式:以抗战文物本体为价值原点,通过根基核(保护修缮与价值阐释协同的存诠体系)与引擎核(“场景+传播+教育+融合”的四维宣融矩阵)双核驱动抗战精神的活态传承。
抗日战争时期,宁夏是“整个西北的枢纽”,拥有贺兰山、黄河和沙漠等天然屏障。宁夏各族人民共赴国难,成功阻挡日军西进南下,肩负捍卫西北大后方的前沿阵地、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屏障和承载西北国际援华通道战略支点的历史使命。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及丰富的抗战文物资源为“一体双核”范式奠定了历史与实践基础,本文以宁夏博物馆藏一级文物——海原县祁家堡子墙体标语为代表性抗战文物,阐释宁夏抗战文物“一体双核”范式的创新实践。
标语墙承载的双重斗争历史铭刻
1936年8月,西征红军红一军团进抵宁夏海原县祁家堡。面对当地豪强祁雨仓(团总兼地主)闭堡顽抗并纵火的行径,红军果断放弃追击,全力扑救大火、疏散受困百姓,进驻后开仓分粮分田地,救济贫苦农民,迅速赢得民心。红军在驻扎二十余日期间,于堡内墙面书写“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联红抗日!”“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打土豪分田地”“打倒抽丁当兵的马洪宾!”“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标语,铭刻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反帝反封建”的双重斗争纲领。
同年9月初,红一军团战略转移后返回堡内的祁雨仓见到标语,强令长工立即铲除。然而,长工表面应允后巧妙地用麦草泥厚敷标语,外覆石灰伪装成素墙,使真理之言在当时得以隐秘存续。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覆盖层自然风化剥落,斑驳字迹终于重见天日。
宁夏博物馆馆藏的标语墙残片,是20世纪30年代中共“抗日救国”与“土地革命”并行路线的原始物证,是民心向背的历史隐喻,更是精神密码的原始载体。
抗战文物存诠体系构建赋能的根基核
宁夏博物馆在抗战文物保护传承中构建了以存诠体系为主线的根基核,即“存”历史本真(通过科学保护修缮存续文物物质肌理与历史信息)与“诠”精神价值(通过深度研究阐释解码文物文化内涵)的辩证统一。存诠体系通过三维保护原则与三重阐释维度的协同,实现抗战文物物质本真存续与精神密码解码的深度统一,为抗战精神的活态传承奠定坚实根基。
在保护修缮领域,凝练出“存真、续脉、活场”三维原则。存真原则,即严格保留文物原始信息与物理痕迹,将其视为不可复制的直接历史物证;续脉原则,即最小干预和可逆处理,确保物质本真性与历史信息链的完整性;活场原则,即维系文物与原生环境、民众记忆的联系,构建“活态记忆场域”。完善抗战文物入藏、检测、修复、监测、建档、展陈、研究等全周期管理链条,如1974年宁夏博物馆对海原祁家堡子标语墙的保护,采用原位揭取技术,将书写标语的墙皮连同草泥基础层整体揭取、科学加固并完整保留所有历史痕迹,背面加附支撑结构确保稳定,表面仅作保护性封护,现为一级文物。
在价值阐释层面,发展出“实证、记忆、升华”三重维度,深度解码文物精神内涵。例如:祁家堡子红军标语,实证维度锚定历史本真,实证双重斗争路线:“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与“联红抗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关头的统战智慧;“打土豪分田地”“打倒抽丁当兵的马洪宾!”等实证社会革命纲领,映射“反帝反封建”全貌。记忆维度凝聚情感认同,聚焦文物承载的精神共振:长工冒险保护标语的行为,是人民群众对“救亡图存”与“土地革命”理想的生死守护,成为“民心向背决定历史走向”的终极隐喻,升华为各族人民追求解放的精神图腾。升华维度提炼超越时空的价值:“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淬炼为象征党与人民血脉相连的永恒密码;“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先声,持续释放鉴往知来的时代感召力。该阐释框架通过《宁夏博物馆藏革命文物整理与研究》专著的系统性论证,为抗战文物价值的多层次解码建立学术坐标。
抗战文物四维宣融矩阵活化的引擎核
在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抗战文物的价值活化亟须系统性支撑。宁夏博物馆构建四维宣融矩阵,通过场景还原体系、全媒体传播体系、分众教育体系、融合联动体系的深度耦合,形成抗战精神资源活态传承的协同生态。
场景还原体系(感知中枢):专注沉浸式叙事再造。通过展厅空间语义设计、文物原境关联重构及声光氛围精准调控,建构具身化历史场域,承担唤醒集体记忆情感共鸣的中央调度职能。该体系将抽象历史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实体体验场,使观众通过空间介入实现历史感知的身心融合。如宁夏博物馆“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贯穿“星星之火——宁夏早期革命活动”“红星照耀——红军长征在宁夏”“共赴国难——宁夏的抗日活动”“峥嵘岁月——宁夏的解放”“日新月异——宁夏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五大历史篇章,运用现代展陈技术多角度、立体化再现1925年至1958年间宁夏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全媒体传播体系(循环脉络):突破时空壁垒。整合线上线下双轨媒介,开发轻量化、互动性知识产品,依托无障碍技术构建全域覆盖的传播网络,形成“内容输出—公众反馈—价值再生”的双向循环通道。如建设全景云展厅、两微一端、短视频、主流媒体、垂直社群等多元融合媒介,形成抗战文物统一性和差异化的文化传播体系。
分众教育体系(转化机制):聚焦代际传承。构建全龄层精准渗透模型,通过青少年参与式实践、公众党史深化教育、专业群体研究支持的三级转化路径,差异化浸润抗战精神,熔铸群体认知共识,深层建构历史认同基因链。
融合联动体系(驱动引擎):激活创新动能。构建跨系统协作网络,通过馆际资源互通激活共享生态、馆校共创升级价值生态、文旅融合拓展服务生态,驱动资源流通、知识转化与服务延展的可持续循环,实现文物价值与社会发展的深度嵌合。如“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图片巡回展走进宁夏大学、联办“历史洪流——陕甘宁边区盐池县革命文物特展”等。
该矩阵通过四维体系协同运作解决活化命题:场景还原构建历史感知,全媒传播突破触达边界,分众教育深耕精神内化,融合联动激活可持续生态,形成“感知—触达—内化—延伸”转化链,将静态证物变为动态文化引擎。
守正创新视域下抗战精神的赓续思考
“一体双核”活态传承范式的创新实践,有效实现历史本真守护与时代价值激活的辩证统一。根基核通过三维原则存续历史本真、三重维度阐释精神价值,筑牢传承根基;引擎核通过四维宣融矩阵,贯通感知、触达、内化和延伸路径,释放价值。双核协同驱动形成“本体守护、价值转化、生态反哺”的抗战精神密码活化传承良性闭环。
宁夏赓续抗战精神,需守历史本真之正、创价值传承之新,推进陕甘宁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拓展数字化文物基因库,深化“文博+教育”融合模式,探索人工智能的文博应用,拓展线上线下和国内国际交流合作等,讲好抗战故事,传承好承载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抗战文物。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