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宫壁画中的菉竹、椒子图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武家璧

秦都咸阳三号宫殿回廊壁画中有一草、一花图,发掘报告称之为竹子图、梅花图。笔者认为这两幅图可能与时令节气有关,结合文献有关宫室装饰的记载,应为竹叶草和花椒子图,略说如下。

先说竹叶草图。竹叶草文献称为“菉”或“荩”。《诗·卫风·淇澳》“瞻彼淇澳,菉竹猗猗。”孔颖达疏引陆玑《草木疏》云“有草似竹,高五六尺,淇水侧人谓之菉竹也。”《说文》“菉,王刍也。”《说文》“荩”字段注“俗名菉蓐艸,《尔雅》所谓王刍,《诗·淇澳》之菉也。”《唐本草》卷11“荩草”:“此草叶似竹而细薄……荆襄人煮以染黄,色极鲜好,洗疮有效,俗名菉蓐草。《尔雅》云所谓王刍者也。”因为竹叶草又名“王刍”,图其形于宫廷墙壁上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为什么称为“王刍”呢?早期文献没有记载,明代学者有两种解释,一说如赵宧光曰“菉,王刍艸也……草中之王故曰王刍。”另一说如李时珍曰“此草绿色可染黄……古者贡草入染人,故谓之王刍,而尽忠者谓之荩臣也。”是说“荩草”是王室宫廷所需的染料,由地方进贡给周王室,并由周官“染人”收集,进贡者忠于王室故称“荩臣”;王室所需故称“王刍”,后世俗称“帝王草”。

明确记载用“菉竹”装饰宫室的是屈原《离骚》“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王逸注“薋,蒺藜也;菉,王刍也;葹,枲耳也……三者皆恶草,以喻谗佞盈满于侧者也……女嬃言众人皆佩薋、菉、枲耳,为谗佞之行,满于朝廷而获富贵;汝独服兰蕙,守忠直,判然离别不与众同,故斥弃也。”明毛晋曰“《卫风》引以为首,盖必嘉草也;而《离骚》云‘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以三者皆恶草,与《卫风》相反,《诗》《骚》所取,各有义耳。”秦宫壁画应是以“菉竹”为“嘉草”而装饰后宫的,与《卫风·淇澳》的寓意相同。

“菉竹”与时令有关,见《楚辞·招魂》“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菉苹齐叶兮白芷生。”朱熹《楚辞集注》“献岁,言岁始来进也。”《九章·思美人》“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冯衍《显志赋》“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甲子之朝兮,汨吾西征。”《史记·历书》“昔自在古,历建正作于孟春,于时冰泮发蛰,百草奋兴。”《大戴礼记·诰志》作“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由此可知,“菉苹齐叶”是孟春时节“百草奋兴”中的一种,是“开春发岁”或者“开岁发春”的标志性物候现象,故秦宫装饰此类图像,作为“春宫”的象征。

再说花椒子图。屈原《楚辞·湘夫人》“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王逸注“以荪草饰室壁……布芳椒于堂上。”《汉官仪》曰“椒房以椒涂壁取其温也。”东晋《服椒诀》云“椒……其气馨香……芳草之中,功皆不及。”“椒房”最早见载于吴王夫差安置西施的“椒花之房”。晋王嘉《拾遗记》载“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西施),一名修明(郑旦),以贡于吴,吴处之以椒华之房,贯细珠为帘幌。”汉代后妃居住的宫殿称为“椒房殿”,《三辅黄图》卷3“椒房殿在未央宫。”又《三辅黄图》曰“长乐宫有椒房殿。”“椒房”的寓意,一说取花椒多子、寓子孙繁衍。《后汉书·第五伦传》“椒房之亲”,李贤注“后妃以椒涂壁,取其繁衍多子,故曰椒房。”一说以椒涂室可以保暖,《三辅黄图》卷3载“温室殿,武帝建,冬处之温暖也。《西京杂记》曰‘温室以椒涂壁’。”一说以椒涂壁取其蔓延、芬芳、温暖、除恶气等多重含义。如应劭《汉宫仪》“皇后称椒房,取其实蔓延盈升;以椒涂室,取温煖、除恶气也。”《三辅黄图》卷3“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明毛晋《陆氏诗疏广要》卷上之下“汉室皇后称椒房,取其实曼延盈升,以椒涂壁,亦取其温暖,故长乐宫有椒房殿。”《汉书·车千秋传》颜师古注“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这提醒我们,应该对秦宫壁画的涂层进行取样分析,看看是否包含有花椒籽成分。

更直接的证据是,这幅图画的不像梅花,而像文献记载的“椒子”。梅花作五瓣形,所谓“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唐杨炯《梅花落》);《韩诗外传》曰“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可以肯定这画的不是花瓣而是籽实。《诗·唐风·椒聊》曰“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本草纲目》卷32“蔓椒”条李时珍《集解》引“《尔雅》云‘椒、榝,醜梂’,谓其子丛生也。”《说文》“梂”字段注引“陆机云‘椒榝之属,其子房生为梂’……今俗语谓繁多丛聚曰一梂,椒子每梂数十百颗,诗人言其盛,则曰每梂将盈升。”细数一下,此图中“丛聚”在一起的籽实为42颗,符合“椒子每梂数十百颗”的特征。

“椒子”与岁首春节有关。《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曰……进椒柏酒。”晋董勋云“俗以岁首用椒酒……亦一时之礼,故于此日采椒花以贡尊者。”崔寔《四民月令》曰“正月之朔是谓正日……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边让《章华台赋》“椒酒渊疏”,李贤注“椒酒,置椒酒中也。”《九歌·东皇太一》“奠桂酒兮椒浆。”洪兴祖《楚辞补注》引“《汉乐歌》曰‘奠桂酒,勺椒浆’,《周礼》‘四饮之物,三曰浆’。”《周礼·酒正》郑玄注“浆亦是酒类。”《本草纲目》卷25“酒·附诸药酒方”:“椒柏酒,元旦饮之,辟一切疫疠不正之气。除夕以椒三七粒,东向侧柏叶七枝,浸酒一瓶饮。”饮椒酒的习惯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例如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盆、彩陶钵的肩腹部常见装饰一种花叶纹,器型为大口、曲腹、小平底,可能是酿酒时糖化用的器具。这些花叶图案或称为“玫瑰花”或称为“圆点勾叶纹”,可能就是“花椒图”,与“花椒酒”有关。

岁首发春,百草奋兴,菉苹齐叶,献花进酒等等,与时令节气密切相关,它的背后隐含着原始的物候历。作为“春节”的物候,菉竹与椒子出现在秦国后宫的壁画中,种种意涵大都符合“春宫”的功能定位,因此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给出功能主义的解释。如果解释为“竹、梅图”,就很勉强了。虽然“菉竹”“椒子”等物候并未载入后来儒家规范的“七十二候”之中,但我们爬梳整理相关文献材料,还是能找到它们与时令有关的蛛丝马迹。“功能主义”的解释适用于人类文化的普遍现象,但“时令节气”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丰富的文献材料可以引据,这是我们对出土实物图像进行解释时应该加以注意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秦都咸阳三号宫殿壁画(竹叶草、花椒子图).jpg

秦都咸阳三号宫殿壁画(竹叶草、花椒子图)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5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