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造船记——青少年体验展”:
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多重探索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曾凌颂 於燕燕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为探索郑和下西洋船队船舶建造奥秘,展现中国造船业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近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简称“中海博”)联合故宫博物院、福建博物院推出的“明朝造船记——青少年体验展”(简称“明朝造船记”展),让跨海越洋的风帆穿越时空,再次扬起。

明代是中国古代航海和造船业的鼎盛时期。明代造船承续了宋元之势,在此基础上提升了船舶的质量,且造船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为江海漕运、江海防及郑和下西洋等提供了保障。此次展览以青少年群体为核心受众,集趣味性、知识性和互动性为一体,通过多种实践与互动,帮助青少年深入了解明代造船工业的历史文化与科技成就,打造了一场多维度、立体化的“体验式”文化盛宴。

叙事:环环相扣的展览内容

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当代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已由收藏转化为教育。这要求博物馆在陈列叙述时应适时改变策略,不能采取传统的陈列方式,而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行为特点,通过叙事性陈列、互动体验等创新形式,构建富有情节性和探索性的展览空间,吸引青少年主动探究知识。“明朝造船记”展以科普性为导向,精准定位青少年群体,融合跨学科知识,注重知识的拓展和迁移,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教育意义和吸引力的展览内容。

在展览策划前期,中海博策展团队深入研究展览教育目标,并对目标观众的年龄层次、兴趣偏好、知识水平等特点进行了多维分析,在此基础上挖掘独特的叙事视角,丰富展览主题内涵,突出内容的趣味性与互动性,使展览具备吸引力,激发青少年对航海和历史文化的探索欲望。

展览以真实历史人物李昭祥驻龙江船厂管理船政的经历为主线和叙事背景,分为“新官上任了”“规模宏大的船厂”“专业的造船车间”“造船的技艺”“这样保证造船质量”“小小造船匠大能量”六个单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有趣的漫画和情境,引导青少年观众化身为管理船厂的主事,亲历明代船厂的运作管理,在解锁造船工艺中深度了解中国古代造船业的辉煌成就与管理智慧。

在展览叙事设计中,策展团队采用“问题导向”的互动模式,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与解答,推动青少年观众在展览中体验、探索和思考,最终将展览内容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求知动力。其中,序篇以问题“在明朝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规模庞大、种类繁多的船舶,究竟历经怎样的工艺与流程才得以诞生?”开启展览。“新官上任了”单元,贯穿展览的主人公李昭祥登场,在引出展览主线的同时阐释了明朝的经济、文化和科技背景,说明造船业与明朝外交、经济贸易以及军事海防之间的关系。“规模宏大的船厂”单元,通过介绍龙江船厂沿革、建制及辖区,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龙江船厂的管理体系,进而对明代官办船厂及造船业概况有初步的认知。“专业的造船车间”单元,从生产分工的角度展现明代造船业的技术进步及其专业化和规模化。在展览的尾声“小小造船匠大能量”中,明代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匠制度,造船工匠也建立了规范的行业组织和考核制度,展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凸显工匠造物臻于至善的民族精神,强化参观者的情感共鸣。

拓展:多维度的展览形式

展览以观众体验为本,拓展多种展览形式,通过多媒体技术、场景展示、互动体验等手段,多层次、多维度地把展览与观众连接起来,实现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有效互动,科学而有趣地阐释展览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内涵,让观众从“参观”转为“参与”。

科技是展览的关键切入点。造船技术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成果,展览除了阐释人文历史故事和精神,还突破博物馆传统专业范畴,跳出考古学、历史学研究框架,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引入古代造船技术的解读中。根据学科知识设置互动性较强的机械装置和多媒体游戏等辅助展项,通过实际操作、亲身经历等方式,青少年可以在情景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场景是观众主动融入的接口。中海博中央巨大的仿明代福船与本次展览打造的古代船厂氛围交相辉映,从造船工房的场景营造到水密隔舱布置的社教活动区域,从古风十足的文创集市到船模师傅坐镇的工作室,观众可以在展览现场见证资深船模师傅演绎船模技艺,从龙骨搭建到船帆缝制,每个卡榫、接隙都细致入微,在指掌间重现百年前的古船神韵。

展览展出的不再是沉默的展品,相得益彰的展览形式和空间设计,起到了“造境”的作用,让观众仿佛穿梭至明代船厂,优化了展览的体验感。

延伸:打破空间限制的教育

不断创新的博物馆教育形式,拓宽了展览与观众的边界,让博物馆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策展团队为展览量身打造了多种形式的社教活动。配套的福船剖面制作活动,让观众化身小小造船工匠,再现明代古船建造的主要步骤,揭秘水密隔舱等古船结构,体验明代造船工艺的精湛技艺与独特智慧。同时,由故宫博物院和福建博物院为展览特别策划的社教活动也轮番登场,观众可以通过了解明代青花贸易瓷的起源发展、纹样寓意、外销历史,深度理解福船的文化内涵。

此外,展览还搭载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进行科普巡展,通过创新传播载体,扩大其影响力。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与大连海事大学联合举办的“百川向海——新红专轮致敬海上丝路”科普活动,是今年“中国航海日”主场活动之一。巡展从大连起航,以郑和船队起锚地、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国际航运中心、海南自贸港等作为关键节点,沿途挂靠辽宁大连、江苏太仓、上海、福建泉州和海南的海口、洋浦、琼海、三亚8个港口。

中海博根据展览开发系统化、深度整合的馆校合作课程,利用展览平台和资源,连接学校课堂,已吸引上海市近百所学校2.3万余名青少年学生参观与体验。该课程超越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了馆校共建的广度、深度和实效。

同时,展览与童趣出版社合作,同步推出航海历史文化儿童百科同名绘本《海上丝路的千年“船”说:明朝造船记》,生动简洁的文字,精心打造的漫画形象IP,契合了青少年观众的心理和认知,将教育职能延伸至博物馆之外。

(作者单位: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5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