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由山西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山东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主办,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承办的“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近日在河北博物院开幕。
展览分为“山河星火——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山河脊梁——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山河众志——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山河永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晋冀鲁豫的历史使命”四个部分,全面回顾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伟大历程。展览精选河北博物院院藏革命文物320余件(套),其中90%的文物为建院以来首次展出。这些珍贵文物不仅见证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英勇抗争,更生动诠释了人民战争的磅礴伟力。
隐蔽战线与红色医疗的文物叙事:
朱琏同志的被面
在庄严肃穆的展厅中,一方红色丝绸被面格外引人注目。它的主人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朱琏同志。1936年,朱琏和丈夫陶希晋在石家庄西横街爱华里一号开设“朱琏诊所”,以此为掩护,共同开展党的秘密革命工作。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许多革命同志都曾在此秘密落脚,得到朱琏诊所的接待与掩护。1937年9月,周恩来和彭德怀来到石家庄,彭德怀专门到“朱琏诊所”探访革命同志。这方看似普通的被面,曾为无数革命先辈遮蔽风寒、传递温暖。它诉说着那段筚路蓝缕、浴血奋斗的峥嵘岁月,是革命先辈赤诚之心与坚定信仰的无声证物。
朱琏不仅是忠诚的革命者,也是成就斐然的针灸专家。1932年,她来到石家庄,任职于正太铁路医院(今石家庄市人民医院),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深受工人们爱戴,是大家交口称赞的“朱琏大姐”。1937年,全民族抗战的烽火燃遍神州,朱琏毅然响应党的召唤,与丈夫陶希晋(时任中共石家庄市委书记)一道,领导石家庄人民奋起投身抗日洪流。她脱下皮鞋长衫,换上朴素的灰布军装,怀揣听诊器与手术刀,以一名八路军战士的崭新姿态,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在硝烟弥漫的岁月中,她被刘伯承师长任命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卫生部野战医院院长。在药品奇缺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她运用针灸疗法救治伤员,缓解了根据地缺医少药的困境;她亲率医护人员冲锋于战地最前沿,无数次在生死线上挽救英勇八路军战士的生命,赢得师首长的高度赞誉,被授予“刚毅果敢”的光荣称号。
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军事物证:
陶鲁笳同志的马褡子
马褡子,是一种搭在马身上的大型口袋,下垂的两头可以装东西,也叫“捎马子”。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它是八路军行军作战、转运物资、保管文件的重要装备。这件马褡子的主人,是年仅19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的青年——陶鲁笳。彼时,他肩负重任,担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石家庄总队的总队长。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时任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部长的陶鲁笳,与其兄陶希晋并肩作战,带领市委党员干部和正太铁路工人骨干,毅然西进,挺进巍巍太行,参与创建了著名的正太铁路工人抗日游击队,在敌后战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这支英勇的队伍,最终汇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为创建和巩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立下了赫赫战功。
回民支队与马本斋同志的系列文物:
民族抗战的精神符号
在抗日战争中,广袤的华北平原上驰骋着一支以回族青年为骨干的英雄劲旅——回民支队。他们战功赫赫,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这支英雄部队的司令员就是马本斋。展厅中马本斋的照片,定格了这位抗战楷模的英姿;他的一套朴素茶具与一支复写笔,诉说着英雄的日常与坚韧。马本斋生于河北献县,全民族抗战烽火燃起之际,他毅然在家乡高举义旗,组织成立回民抗日义勇队。从1937年至1944年,他率部光荣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转战冀中平原、渤海之滨、冀鲁豫敌后战场,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名,在敌后建立起坚不可摧的抗日堡垒,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这件历经战火洗礼的回民支队背包,与众多珍贵文物一起,共同铭刻着那段烽火连天、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见证了无数燕赵儿女面对强敌入侵,奋起抗争,以血肉之躯捍卫家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史诗。
马本斋的壮烈人生,亦闪耀着一位伟大母亲的光辉。1941年8月,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不幸身陷敌手,日寇妄图迫使她书写劝降信。面对日伪的残酷折磨,白文冠大义凛然,严词痛斥,绝食7日,最终壮烈殉国。马本斋强忍悲痛,立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的铮铮誓言,继续率领回民支队与日寇展开更为顽强的殊死斗争。展览中白文冠生前使用的纺车,承载着这份感天动地的家国情怀与凛然正气。
红色金融体系的历史见证:
冀南银行货币与工具
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战场,根据地建设同样是关系抗日力量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成立于1939年的冀南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之一,被誉为“新中国的金融摇篮”。冀南银行发行的冀南币,是太行、太岳、冀南三大战略区的本位货币,当国民政府停发八路军供给之际,将近一半的冀南币承担了财政、军政经费的支出,乃至解放战争时期,冀南币更是成为整个华北解放区的法定本位货币。河北博物院珍藏的这些冀南币及造币工具,正是那段光辉岁月的无声见证。当年,冀南银行的革命先辈们昼伏夜行,随军辗转,账款物资常由马驮运输,战况紧急时则背负挎包随身携带,因此,冀南银行被根据地军民亲切赞誉为“马背银行”“挎包银行”。这些饱经沧桑的文物,正是冀南银行的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险、服务人民、坚持抗战的生动历史写照。
军民关系的微观叙事:
“八路军母亲”李才清的油灯和饭包
作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首府之地,河北涉县曾饱受日寇频繁残酷“扫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涉县人民与抗日军队并肩作战,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赢得了反“扫荡”的胜利。在这场血与火的考验中,“军队保护群众、群众掩护军队”的军民鱼水深情,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八路军母亲”李才清便是其中的代表。她以感人的爱国情怀和惊人的胆识与智慧,冒着生命危险,成功掩护救助了50余名八路军伤病员,并妥善掩藏了大批银器、冀南币及紧缺药品等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然而,李才清老人却将这段壮举深埋心底长达40余载,直至1985年县委征集党史资料时,才发现她的事迹。展览中的饭包与油灯,便是这位“八路军母亲”在艰苦岁月中默默奉献、倾尽所有的无言见证。值得一提的是,李才清的儿子郭喜也是抗战英雄,他14岁投身八路军,在八路军总部担任联络员,继承了母亲的革命意志。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千千万万像陶氏夫妇(兄弟)、马本斋和母亲白文冠、李才清和儿子郭喜这样可歌可泣的革命家庭,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旗帜引领下,舍小家、为国家,投身民族大义,以视死如归的豪情,将宝贵的青春与生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他们的赤子丹心与家国情怀,已深深熔铸于伟大的抗战精神与太行精神之中,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河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