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性文化符号之一,素有“金”“吉金”之称。云南楚雄地区的青铜文化主要流行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以礼乐器、兵器、农具等最具特色,是云南早期青铜文化的代表。7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联合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州内多家文博机构主办的原创展览“吉金威楚——楚雄州青铜文化展”开展。该展是楚雄州博物馆建馆30周年特展。展览首次将楚雄州青铜文化遗存进行系统梳理和集中展示,讲述楚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证。
展览主题与文化背景
展览筹备工作自2024年10月正式启动,以楚雄州内代表性遗址万家坝古墓群和张家屯古墓葬为主,整体掌握楚雄州青铜器出土和收藏情况,明确所要传达给观众的主题——楚雄青铜文化的鲜明特征和精神内涵。相较于中原地区,云南的青铜时代发展整体较为滞后。楚雄是云南青铜文化发源较早的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物造型质朴、纹饰简单,主要有礼乐器、兵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以铜鼓、编钟、铜锄最具代表性,是云南进入青铜时代的重要标志。其中,万家坝古墓群是云南青铜文化早、中期的重要出土地之一,是楚雄州青铜时代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遗址,出土有5面铜鼓、羊角钮编钟、鎏金铜器、成套铜锄等1002件青铜器,极具科研价值。
展览重点与内容框架
本次“吉金威楚”展览共展出来自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州内6家文博单位的149件(套)展品。结合展品类型确定了以三大特色为展览重点:第一是铜鼓,重点展示万家坝型铜鼓、铜鼓的流变及铜鼓文化的发展;第二是编钟,重点展示形制和纹饰都独具特点的羊角钮编钟、半环钮编钟;第三是生产工具,重点展示藏品数量最多、类型最为丰富的青铜农具。展览共分为五个单元,系统阐释青铜时代楚雄的社会面貌、艺术审美与生活图景。
第一单元“鼓音千年”介绍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一种象征财富和权力的重器。重点展示万家坝型铜鼓8面,辅以石寨山型铜鼓1面、西盟型铜鼓1面、麻江型铜鼓4面,以及图文类展板加以阐释,展示了万家坝铜鼓出土的场景,八种类型铜鼓的流变,以及铜鼓作为乐器流传至今的实证。万家坝古墓群发掘出土的5面铜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知出土的最古老铜鼓,作为标准器被命名为“万家坝型铜鼓”。随着各地文化交流的频繁,铜鼓逐渐发展演变出八种类型,万家坝型铜鼓是八种类型铜鼓的源头,对研究世界铜鼓起源、发展、演变、类型、传播、内涵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第二单元“钟鸣新声”重点展示羊角钮编钟和半环钮编钟,体现了中原礼乐制度对西南边疆地区的影响,图文类展板补充了编钟的纹饰说明,比起中原纹饰的庄重,楚雄地区的纹饰线条简单,偏向写实。羊角钮编钟以万家坝古墓群出土的最为完整,半环钮编钟以牟定福土龙村出土的最为精美。这两类编钟是西南地区编钟的代表类型,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均有发现。
第三单元“干戈征战”以戈、矛、钺、箭、剑、镦等为主,分类展示楚雄地区出土的青铜兵器,反映滇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部分器形与中原地区风格相近,如万家坝古墓出土的无胡铜戈、无格扁茎铜剑、阔刃细銎铜矛等;部分器形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如曲刃戈、柳叶形短銎矛、山字格剑、单耳钺等,是研究楚雄地区古代社会、军事和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第四单元“寒耕暑耘”展示铜锄和铜斧等楚雄地区出土的青铜生产工具。我国商代、西周时期青铜农具总体发现较少,在云南发现的相对较多,万家坝古墓葬群就出土了150件之多,其数量之丰在同时代墓葬中实属罕见。这些器形多样、分工明确的青铜生产工具,说明了战国中期至西汉初期楚雄的农业生产有了长足进步,已发展到相当水平。此外,图文展板通过万家坝23号墓出土的12件保存有完整木柄铜锄和祥云大波那出土的装柄铜斧的资料,展示了考古发现为铜锄、铜斧的装柄方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五单元“烟火器韵”展示楚雄地区出土的器型简单质朴,精巧别致的生活用具,特别是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对该单元做了很大的补充。春秋至西汉时期,楚雄地区东部生活着从事农耕,过着定居生活的滇人,西部地区则分布着随牛羊、逐水草过游牧生活的嶲族和昆明族。出土的生活用具主要有炊具、餐具、装饰品等。
此外,展览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有对馆藏青铜文物介绍、背景内涵解读的多媒体一体机;由展品图片组成的拼图游戏;以铜鼓、编钟为重点文物设置的打卡拍照区等,提升了展览的吸引力、趣味性。
展览特点与精神内涵
展览整体内容叙事清晰,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形式设计新颖,视觉冲击力强;互动体验丰富,使青铜文化变得可知可感,让观众能够对楚雄青铜时代的文化面貌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重点展品有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观众对青铜文化发展的思考,达到教育和传播的目的。
展品数量丰富、等级高、代表性强。策展克服地域限制,通过深入调研和积极协调,首次汇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州内六家文博机构珍藏的青铜文物精品。其中珍贵文物达87件,包括首次“回家”展出的万家坝古墓群羊角钮编钟、铜矛、铜锄、铜盾饰,以及牟定半环钮编钟、姚安万家坝型铜鼓、铜釜等代表性器物,展品造型上大多具有明显中原文化的影子,但也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全景式展现了楚雄青铜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展览全面反映了楚雄青铜文化的特征。楚雄州地跨金沙江、元江两大水系,地处滇中西结合部,船棺葬、铜鼓、铜臂甲、铜柄铁剑等不同族群的典型器物出现,说明楚雄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个主要汇集区域,是云南青铜文化“自西向东”主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滇中青铜文化的繁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楚雄也从蜀文化、滇文化等周边文化中汲取了重要的营养,在与周边族群不断的交往交流中,创造了既有中原文化特点又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青铜不语,文明长存。透过展览,仿佛可以看到青铜时代楚雄地区一幅幅钟鼓合奏、金戈铁马、田园牧歌的画卷。以物证史,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而隽永的烙印,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将经久不衰,代代相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动能。
(作者单位: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