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在山东省潍坊市潍县设立了西方侨民集中营,关押来自25个国家的2300多名西方侨民,包括曾任蒋介石顾问的美国人雷振远、美国第二任驻华大使的恒安石、奥运会400米冠军埃里克·利迪尔等国际知名人士,时间近3年之久。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真实记录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暴行,它与遗存在世界各地的法西斯集中营遗址一样,都承载着人类的伤痛记忆,同时它也是二战期间国际侨民与中国人民团结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正义斗争以及国际主义精神的象征,是国际主义合作的典范。
近年来,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现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管理单位)以中外青年学生为主要受众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构建理解、尊重与对话空间,培育动态良性循环与可持续的文化交流。
潍坊作为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利用特色非遗资源,构建“和平文化+非遗”的平等对话空间,创新打造“1+1+4+2”模式,即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国际传播中心1个支撑,“非遗架起和平桥”1个教育品牌,“和平教育+传统文化”“理论学习+实践体验”“非遗项目+节庆节点”“主场传播+国际传播”4种社教方式,以及馆、校2方协同,不断丰富文化教育活动内容,提升文化教育品质。通过该文化教育课程,将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深层的和平文化基因转化为中外青年学生可感知、可体验的具象内容。
强化一个支撑,提供机制保障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是山东省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与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合作建设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国际传播中心,将资源与平台相结合,创新中外文化交流模式,通过建立协调、信息共享及资源配置等机制,实现非遗资源向“和平文化+非遗”转向,进一步推动国际化交流与传播。
创建一个品牌,清晰职能定位
以中外青年学生易于接受、乐于体验且无文化歧视色彩的教育项目,为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创造有价值的文化体验。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发挥非遗文化特色及工具作用,创建“非遗架起和平桥”国际研学课程品牌,以中外青年学生为受众,以潍坊市11位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为国际研学课程导师,引导中外青年受众在“和平文化+非遗”这一文化框架下进行交流对话。
创新四种社教,实现跨界融合
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以“4个+”,将目标、过程具体化,推动落实以“和平文化+非遗”为主题的交流对话,为文化教育提质增效。
“传统文化+和平教育” 非遗兼具文化特色和包容性,常被运用在各类社教活动中。潍坊作为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据统计,潍坊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27项。该项目以非遗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和平文化主题教育相结合,在创作中激发参与者情感共鸣,弘扬中华文化,倡导和平理念。
“理论学习+实践体验” 以潍县集中营历史和非遗相关历史、理论为知识背景,再由非遗传承人指导中外青年学生着手实践,运用理论指导中外青年学生亲手制作非遗项目。受各自文化背景影响,参与者有着不同的转译和创造,在动手实践中不自觉地加深对和平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对非遗的兴趣。活动邀请在潍中外青年学生来到见证二战时期中西方20多个国家为实现和平而携手抗争的空间场域,了解潍县集中营历史及相关非遗理论及技艺。在导师引导下,中外青年学生一同在10米长卷上拓印由甲骨文、金文、篆书等7种字体篆刻的“和平”文字,制作带有和合文化寓意的荷花灯,剪绘衔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作品《世界和平》,扎制和平鸽形状的风筝。制作完成后,中外青年学生需结合自身感悟,在非遗作品上绘制带有各自文化印记的和平元素并签名,让中外青年学生从实践中了解历史文化,理解和平的意义。目前,博物馆已入藏中外学生作品156件(套)。这些作品在博物馆临时展览和外展中展出,或作为文创设计元素,成为面向海内外展示的交流成果。
“教育项目+节庆节点” 将文化教育与节庆、节点相结合。以和平文化与非遗文化为核心,利用端午节、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和平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依托木版年画、核雕、面塑等典型非遗技艺,以非遗市集、直播等形式,组织中外青年学生开展“美美与共·一起过大年”“我在中国过端午”“非遗正青春:黄河潮涌处,山海共新生”“沿黄入海”等联动直播活动。此外,在国际风筝节期间,以曾被关押在潍县集中营25个国家侨民的国旗为元素,定制和平主题风筝,由200多名国际风筝运动员在风筝上签名并放飞,旨在以更加灵活、多元的形式打造“多样态”非遗,丰富文化交流,实现“和平+非遗+节庆”的创新转化。活动受众逾2000人次,其中覆盖俄罗斯、巴基斯坦、摩洛哥、塔吉克斯坦等11个国家外国留学生320余人。国际研学课程在Facebook、X(原名Twitter)、Instagram、YouTube等海外多语种社交平台以及《欧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山东网英文版等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总体浏览量超3000万次。
“主场传播+国际传播” 在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中注重提升“他塑”效果。依托场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平台优势,积极发挥主场传播优势,多次邀请在潍外国留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了解、体验、交流和分享,达到“他塑”的正向结果,助力中国的和平故事、和平形象的国际传播。同时,邀请潍坊风筝非遗传承人杨红卫、安丘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张运祥等出海授课,在面向外国青年讲述非遗发展技艺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讲述曾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中西方人民为共同实现和平所发生的动人故事,以“小切口”呈现中国“尚和”的历史传统,凸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和平性。此外,还首创了曾被关押于潍县集中营的英国奥运会冠军李爱锐(Eric Liddell)的面塑及烙画等非遗作品。这些作品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产物,不仅用于研学,同时也随“李爱锐与潍坊”主题展览到英格兰,续写中外友谊、讲好中国和平故事。为提升国际传播效力,博物馆持续向海外幸存侨民及侨民后代讲述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中和平历史的传承、和平元素的挖掘,以及和平文化的传播效果,并在潍县集中营专题网站“画说潍县”进行图文和视频宣传,获得侨民及侨民后代赞扬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馆校同频共振,合力协同育人
为拓展受教育主体覆盖面,延伸博物馆教育触角,与市域内12余家高校开展合作,聚合中外青年学生,以平等、多元对话为前提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和平文化交流志愿活动累计达16842小时,覆盖青年学生5万余人,其中包括俄罗斯、巴基斯坦、摩洛哥、塔吉克斯坦等25个国家留学生1700余人。从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中,加深中外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丰富他们的文化体验,引导他们认识文化的多元与交流互鉴。系列社会教育活动不仅为中外青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博物馆产出积累了更多文化产品,并有效应用在博物馆各个文化交流场域,形成了对中外青年教育实践成果的正向反馈。该国际研学案例入选“2024年度全国文博社教宣传展示活动百项创新案例”。
展望未来,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将继续依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提高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探索搭建更多文化交流平台,创建开放、积极、可持续的博物馆教育模式,有效发挥国际交流和宣传教育作用,以史育人,启迪未来,为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而助力。
(作者单位: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