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当代展览设计的视觉体系中,色彩是空间情感传递的核心元素之一。它作为一种超越语言壁垒的沟通媒介,能够快速且直接的将展览主题基调强烈且明确地传递给观众,并通过色相、明度、纯度的层次变化塑造展览空间的视觉次序,引导观众的参观动线,对观众进行情感的渗透与情绪感染,让观众在展览中更容易产生深度的心理共鸣。
色彩学基础与情感映射
色彩心理学是一门探究色彩对人类心理影响的学科。在艺术创作领域,绘画中的色彩是艺术家叙事的核心方式,戏剧中舞台的色调变换也构成了场景意境的重要组成,艺术设计中的色彩搭配更是传递设计意图的关键纽带。从物质生产到精神创造,色彩都是不可或缺的媒介,参与着人类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构建和意义表达。
通过探究色彩对人类心理及行为的影响表明,色彩对于人类心理的影响呈现出双重属性——它既跨越了文化种族产生生理共性,又因为特定文化语境形成了认知差异。从生理层面来说,色彩会直接引发人的心理反应,如蓝绿色系让人有冷静、清凉的感觉,通常能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在展厅中使用能营造出平和宁静的氛围,让观众的心态更为放松;而红橙色系则会让人有激烈、热情等感觉,更容易激发兴奋情绪,在展厅中使用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力。从文化层面来说,色彩的心理意义又深受文化符号系统的影响,同一色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能就会被赋予截然不同的含义和情感联想。如白色在基督教文化中,象征着无辜和胜利,是欢欣、喜乐的,与神圣纯洁紧密相连,米兰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等多个教堂就大量运用白色进行装饰,传递出庄严圣洁之感;而在我国的传统中,白色则常常与肃穆、哀悼相关联。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得色彩对心理产生的影响始终处于“生理本能”和“文化符号”的动态平衡中。
因此,在展览设计中对于色彩特性的把控尤为重要。展览空间作为观众与展品互动交流的媒介,一方面需要借助色彩生理层面的影响,选用符合展览预期观众状态的色调来调节观众的情绪和状态;另一方面还需充分考虑和尊重文化层面上的认知差异,通过色彩符号来呼应展览主题,为展览设计定好基调。色彩在展览中已超越了单纯的装饰性功能,而成为快速传达主题、强化内容认知、引导观众情绪的重要载体。
博物馆展厅中的配色方式及情感引导
展出内容和色彩搭配之间有着密切关联。不同色彩搭配的视觉效果会产生不同的观展感受,比如使用高饱和度的色彩对比或是使用单色的明度渐变,以及使用低饱和度的色彩等搭配方式,都能够构建出不同的展厅效果和情感引导,让展览空间能够更加契合展览内容,并充分渲染出展览意境。
高饱和度撞色
在展厅设计中,高饱和度色彩的对比运用,能够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打破观众的感知惯性,醒目的色彩标识犹如一声尖锐的高音,能够快速引起观众的注意,激发起观众的参观兴趣。例如成都博物馆“光影浮空:欧洲绘画五百年”展览序厅的设计,以高饱和度的黄色和蓝色形成撞色背景墙,搭配上巨幅油画作品,背景墙这两个撞色的选择,既是绘画里最重要的“三原色”,又是油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中黄”和“钴蓝”。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下,视觉对比体现出了古典艺术与现代展览空间的对话,在带给观众强烈的艺术感的同时,也增强了观众对展览的好奇心、对展出的绘画作品进行深度探索的兴趣。在上海博物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中,展厅以正红色和偏冷的绿色相搭配,形成高饱和度撞色,以此呼应红山岩体与红山玉器。利用红色的墙面与绿色几何造型的装置产生视觉对比,既强调了“红山文明”展览的特征,又通过色彩对比的强烈张力吸引观众关注展品与文化语境。
明度和色度渐变
明度和色度渐变的色彩设计起到让色调产生平缓的过渡作用,可让展厅在维持叙事连贯性的同时,又富有节奏感的变化,就像舒缓的曲调,让观众在参观时可稳定地感知展览节奏。如上海久事美术馆“日月光华——2024国际当代艺术展”采用单纯的黑、灰、白的明度渐变,从展厅入口区域的深黑逐渐过渡至展厅中段的中灰,最终衔接至出口区域的纯白。这种无彩色系的明度变化既与展览的主题相呼应,也非常符合当代艺术画展的调性。云南省博物馆“从西南夷到益州郡——战国秦汉时期的云南”展览,在展览每个部分都运用了同色渐变的过渡效果。例如,在展览第一部分中配合灯光采用了黄色中不同色度的过渡,使展墙、展柜、展台、场景都保持在同一颜色中,但又因颜色的冷暖和明度不同,使展览的层次更加丰富。
展览设计中还可通过丰富的色彩做有序的渐变,以此引导观众感知空间节奏变化。在德国维特拉设计博物馆(Vitra Design Museum)“Color Rush”展览中,荷兰设计师萨宾·马塞利斯(Sabine Marcelis)以弱化展墙和展具的概念,把数百件展品按不同色相做梯度排列,形成了从低明度到高明度的彩虹色渐变空间,这种丰富的色相和明度的渐变,不仅让观众能够沉浸于美妙的色彩空间之中,更通过视觉上的色彩层次递进,建立起对展品色彩的整体概念。
低饱和度大地色系
低饱和度大地色系凭借其柔和的视觉特质,像一曲时隐时现的轻柔低吟,能够弱化环境的干扰,为观众营造沉静的观展氛围,让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展品本身。例如在大英博物馆的雕塑展区采用与雕塑材质相协调的低饱和度石材作为底座及背景,因为石材本身浅灰、米黄等的低饱和度色调,与雕塑本身形成了视觉呼应。这样既避免了色彩对雕塑形态的干扰,又因为同色系的调和而强化了展品的历史厚重感。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A)的空间设计中,以低饱和度石材为主要材质,整体的色调贴近非洲大陆的土壤与岩石色彩。通过这种“大地色系”的低饱和度表达,呼应了非洲艺术与大自然的紧密关联,让观众在展览空间里也可感受非洲风情。
材质与光影、色彩搭配的作用
在展览中,色彩的情感表达也需要借助材质和光影的配合,才能更充分地展现出来。不同的材质特点与光影效果结合起来,再配以不同色彩,能够更明确的传递展览信息,也能够让展览所需传递的情感更加鲜明和具象化。
使用哑光材质与冷色调结合
哑光材质属性比较内敛,很能衬托出冷色调的冷静质感,二者结合比较适合塑造科技类展览所需的理性、简洁氛围。如苹果品牌展厅,大多采用哑光铝制材料搭配银灰色系的冷色调:哑光的表面减少了光线的杂乱反射,增强了展厅的高级感、现代感;银灰色本身更贴近金属的质感,在视觉上更符合电子产品,可带给人一种工业设计感、高科技感。这种搭配使整个展厅呈现出简洁且专业的视觉效果,让观众一进门就可直观地感受到科技化的气息与现代化的氛围。
用光滑的镜面与暖色调搭配
镜子的使用在艺术展中也经常可以见到。镜面本身对物体有复制的作用,多镜面间相互反射,能够起到折射重复的效果,也会强调和放大这些物体的特质,从视觉上对观众起到情绪带动的作用。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展览便是典型案例。其展品红色的暖色调与镜面反射形成巧妙配合:红色会让人产生兴奋、热烈的情绪,通过镜面的反射,让红色在空间中无限延伸,形成了一个沉浸式的红色幻境。当观众置身其中,能够感觉到被全方位的红色包围,进而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无论是不同配色组合带来的多样性的情绪引导,还是色彩与材料组合带给观众的独特感受,都表达出色彩在展览中起到的情感作用。但观众的情感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展览的主题与形式也在不断的创新,需要持续的研究和探索,才能不断地丰富展览设计语言,运用色彩、材质等搭配方式直击观众的内心感受,让观众在展览空间中产生更强烈的沉浸体验和更深的情感关联。这也是研究展览设计中色彩与情感关系的核心意义。
(作者单位:云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