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高校教育建筑遗产 传承赓续城市历史文脉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刘兰兰

高校教育建筑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近代以来的历史演变、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是生动鲜活的历史教材,具有保护传承价值。新征程上,要发挥高校教育建筑遗产教育和文化传承优势,在扎根地域和传统的基础上展现新的时代风貌,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为城市发展厚植文化底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精神动力。

高校教育建筑遗产具有多维价值

在我国20世纪建筑遗产900项类目中,高校教育建筑遗产占109项,留下了许多见证近代历史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的文物痕迹和珍贵记忆。作为生产和传播知识的殿堂,高校教育建筑遗产肩负着传承文化和培育人才的职责使命,是“活着”并不断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的文物遗产,具有显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见证教育发展变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教育建筑遗产始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激烈变革,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不断交融,诞生了一大批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与西方校园功能元素相互融合的近代高校教育建筑,这些建筑是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的亲历者,是教育制度变迁、教育思想转变及校史源流的见证者,是更好认识理解近代中国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化历史的重要历史遗存。

形塑校园文脉标识,具有独特文化价值。我国高校教育建筑遗产培育了近代文化交融与思想解放的文化基因,天然具备历史文化厚重感。一些高校教育建筑在半个世纪甚至上百年的沧桑历史中不断积淀文化底蕴、淬炼精神内核,如北京大学红楼、清华大学清华学堂、武汉大学老图书馆等,这些建筑注重建筑形态与地方自然人文环境融合,逐渐成为城市标志性文化地标,其建筑思想、设计风格、美学品格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传承价值。

滋养时代精神风貌,具有鲜明教育价值。我国高校教育建筑遗产是教育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从物质层面来说,高校教育建筑遗产是承载师生教学科研、对外文化交流等校园活动的日常公共空间,具有教育功能。从精神层面来说,高校教育建筑遗产通过空间叙事传递大学精神内核,是校园文脉标识的重要体现,也是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的珍贵资源。

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具有广泛社会价值。我国高校教育建筑遗产种类繁多、形态丰富,既有古代园林式的中式本土建筑,也有颇具异域风情的西式建筑,还有彰显中西文化交流结晶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在开放共生的城市文化环境中,这些建筑不仅延续校园历史文脉、滋养校园精神风貌,更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形塑城市文旅形象,成为吸引教育研学、旅游打卡的“金名片”。

以高校教育建筑遗产保护传承赋能城市文化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高校教育建筑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工程,要从保护、利用、宣传三个方面融入城市文化建设,赋能城市文化发展。

加强系统性保护,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建筑遗产存在文物安全形势严峻、保护经费匮乏、专业指导不足等问题。从管理主体来看,高校教育建筑遗产由文物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属地政府共同管理,“多头管理”背景下,管理机制、行业监督、保护手段等重点领域亟待深化改革。一要理清思路,提升协同保护。系统性保护就是为了解决“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沉疴积弊,要加快破解地域化、部门化、割裂化局限,将高校教育建筑遗产保护纳入城市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建立“保护前置”机制,联合教育、文保、住建、消防等相关部门,加强对高校教育建筑遗产保护、使用管理和监督。二要摸清“家底”,强化专项保护。将高校教育建筑遗产保护纳入数字城市“一本账”管理,加快建设高校教育建筑遗产大数据库,设立分级管理制度与专项资金池,综合评估一批存在较大风险隐患、迫切需要被保护的项目,“一点一册”制定保护和使用方案。三要创新手段,提升数字化保护。加快提高文物保护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监管水平,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利用AI算法技术,构建起数字化“安全网”,实现从被动修复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聚焦“活态”利用,嵌入群众文化生活。高校教育建筑遗产的“活态”传承,既要求建筑本身是“活的”,又要求与公众的连接是“活的”。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既要融入时代,又要走进公众,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一要融入城市发展格局。教育建筑遗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环境、街区乃至山水环境共根同蒂、连枝分叶,要构建大保护大传承格局,把高校教育建筑遗产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形成鲜明的文化标识,使其成为了解城市历史,感受城市文化底蕴的窗口。二要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很多高校教育建筑遗产迄今为止依然承担教学、办公、展示功能,是正在使用、延续的活态文化遗产,要在充分保护前提下加大建筑文物开放力度,利用功能转换、空间重塑与价值挖掘,将具备条件的文物建筑改造成博物馆、校史馆、学术交流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通过功能延展、叠加,使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高校教育建筑遗产成为城市名片和公众文化记忆。

引导社会参与,创新宣传传播方式。守护高校教育建筑遗产不只是政府部门、高校和相关专家学者的责任,而是需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的文物保护传承新格局。一要加强宣传阐释,增强社会认同。发挥高校教育建筑遗产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传播载体作用,在深挖历史文化价值基础上,创新宣传阐释方式,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多光谱成像、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让建筑遗产“活起来”,并通过举办文化沙龙、教育研学等活动,引导社会公众感知历史痕迹和文化底蕴。二要创新参与形式,增强社会体验。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校教育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全过程、全场景,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研究阐释和成果转化层面,可以组织力量加强高校教育建筑遗产综合研究,通过读书会、研讨会等形式定期发布研究成果;在宣传推广层面,可利用校庆、毕业季等节点,开展校园建筑遗产保护H5趣味答题、图像生成、短视频随手拍等互动活动,实现“参与式”“共创式”的互动体验,让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三要探索社区共生,增强行动自觉。搭建校园社区联动机制,积极引入社区参与高校教育建筑遗产相关公共讨论、体验实践和传播共享,在校园所在社区开展建筑遗产文化IP宣传展示和主题活动,充分激发高校教育建筑遗产蕴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更好延续城市文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1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