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文物保护工程应及时发表技术报告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安国瑞

文物保护工程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内容,是延续文物寿命,保存文物价值,开展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一项重要的文物保护工程,不仅担负着抢救、修缮文物,解决文物病害、隐患的任务,还应该科学完整记录文物保护工程全过程,归纳总结经验与不足,思考改进的路径与方法,促进文物保护技术的进步。因此,一项重要文物保护工程应包括及时发表的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报告。

发表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报告的必要性

一是法规规范的要求。《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五条提出,研究应贯彻保护工作全过程,所有保护程序都要以研究成果为依据。研究成果应当通过有效的途径公布或出版,促进文物古迹保护研究,促进公众对文物古迹价值的认识。

二是文物保护工程本身的需要。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报告不仅记录工程前期勘察保护设计,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方面的实践经验,还囊括了实施过程中处理方法、关键决策、思考与总结,所采用技术、材料的依据和效果评估报告,是文物保护工程整体情况的总结。

三是后续研究、监测与管理的需要。文物保护工程完成后,相关技术资料将及时归档,发表技术报告是后续开展文物保护研究、管理及活化利用的基础性资料。

四是推动行业交流,促进技术进步的需要。发表技术报告是实现行业交流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技术报告编制过程也是一个总结归纳思考提升的过程,对同行往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有利于提升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水平。

五是推动文物保护工程由施工型向研究型转变的需要。文物保护工程不同于普通建设类工程,是一项发现病害,分析病害,消除病害科学研究过程。但是当前个别的文物保护工程存在业务不精,研究不够的问题,需要树立正确的研究导向。

六是促进公众对文物价值认识的需要,当前文化遗产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及时发表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报告,不仅可以加深公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也促进了文物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总而言之,及时发表重要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报告,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文物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需要。

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报告编制现状

我们国家实施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工程,一大批文物得到妥善保护,但在实际实施文物保护过程中,往往存在重施工轻资料,重过程轻总结的现象。很多文物保护工程完成竣工后,就没有了后续,有相当数量的文物保护工程没有及时发表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报告。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发表的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报告与上一年度竣工的文物保护工程数量存在较大差距,有的文物大县几乎每年都有完成竣工验收的文物保护工程,但是却几乎没有发表过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报告。笔者分析,形成这一局面原因主要有:一是主观意愿不够强。文物保护工程实行设计、施工、监理分工负责,设计单位重前期勘察,施工单位在意及时完成竣工验收,业主单位发表工程技术报告的积极性不够;二是无明确硬性规定,目前尚无对重要文物保护工程的明确界定,具体执行缺少依据;三是一些文物保护工程业主单位的文物保护专业力量较为薄弱,以长沙市为例,现有2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8家管理使用单位设置了文物保护工程专门岗位,且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中拥有文物保护责任设计师、责任工程师或责任监理师资格的凤毛麟角;四是资金保障不够,编制发表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报告需要资金,但文物保护工程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没有报告编制预算就无法支付相应费用。

相关建议

针对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报告编制情况的现状,建议以贯彻落实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契机,从顶层设计和具体操作层面加以改善:

在顶层设计层面,一是可在修订《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时明确重要文物保护工程的范围,建议从文物保护级别,保护工程施工范围,资金投入额度,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情况等确定重要文物保护工程范畴,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工程预算较高的文物保护项目,在勘察设计阶段应用了新材料、新技术的项目以及涉及重大项目变更的项目,均可列入重要文物保护工程;二是建议出台支持发表技术报告的政策,如列入对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的职称评选,列入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个人业绩激励措施,明确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等;三是建立责任目标导向,确定为重要文物保护工程后,技术报告发表情况应作为绩效评价或项目评价依据。

在具体操作层面,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单位作为第一责任人,应明确文物保护工程具体负责人,应注重文物保护的全过程研究,做好施工过程的全记录,为技术报告提供基础,工程竣工后,及时归纳总结思考,发表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报告。如管理单位技术力量不足,自身无法发表技术报告,可通过项目合作或业务外包方式实现。以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保护工程为例,老司城遗址的管理单位专业技术力量较为薄弱,承担老司城遗址保护的湖南省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则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老司城遗址在实施文物保护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出版了《老司城遗址文物保护工程报告》,对老司城遗址的基本情况、现状调查及病害评估、多维信息采集与试验、保护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工程施工、工程的思考等老司城遗址保护工程的整个过程做了全面的阐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3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