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7日,在山东省菏泽市中华路与和平路交汇处的国贸中心建筑工地,意外地发现了一艘元代木质沉船。随船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梅瓶,更是以其精美绝伦的工艺令世人惊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做好古船保护修复工作,由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编制的《山东菏泽国贸中心出土古船保护修复方案》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文物博函〔2011〕1203号)。国家文物局将菏泽古船保护项目列为当年的重点项目,并给予立项及经费支持。
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项目组联合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船史研究所,以及黄河古渡口、东平湖附近造船老艺人们,克服出土船材扭曲、变形、腐朽、缺失等不利因素,圆满完成了古船右舷残存部分的修复工作,并依据古船的对称性,合理地复原了古船左舷。顺利完成了菏泽古船迁移保护、本体修复、数字化及展示利用等相关工作,2014年5月通过山东省文物局组织的验收工作。
我国著名船史专家席龙飞、何国卫等给予古船修复项目很高的评价,认为该项目“复原施工工艺具有创造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国内出土古船修复复原的典范”。验收专家认为“菏泽古船保护修复中,在古船型线、结构、重力分布等特征研究以及古船的修复复原工艺方面具有创新性,对类似古船的保护修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菏泽古船主要保存了船底板、隔仓板和右舷外板。单块船材饱经风霜,保存状况令人担忧。船体结构历经沧桑,已严重变形,昔日风采难觅。本项目在菏泽古船考古资料基础上,从提取的单块船材信息中,获得了其所携带的“DNA”;克服船材扭曲、变形、腐朽、缺失等不利因素;绘制菏泽古船的型线图,俯视图、纵横剖面图等数字资料;依据船体的对称性、船壳的光顺性、构件的可拼接性及所在位置构件功能的合理性,尽可能地恢复了古船的空间型线完整性和观赏性。有效解决了菏泽古船结构失稳、缺失问题,消除了所存在的活动病害,还原了古船原状。借助临时场地建设展厅,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对民众开放。
保护修复工作较好地挖掘、展示了菏泽古船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菏泽古船总长2064.0厘米,型宽333.4厘米,型深145.0厘米,吃水95.0厘米,水线长1733.0厘米。菏泽古船“薄板覆盖”,两舷外弧,船壳光顺,外形优美流畅,船首轻盈灵活,船中、后部宽敞厚重,船尾高挑傲气操控方便,属大宽深比、纵流平首、多重水密舱的木质船。
本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的古船保护修复路线,涵盖了古船价值挖掘、本体保护与修复、数字化保护与展陈等。菏泽古船修复团队以此技术路线先后主持或参与天津张湾古船、江苏丰县梁寨古船、鄄城凤凰古船、昌邑古船等省内外多艘古船的保护修复工作。以科研方式开展项目实施工作,并及时总结保护修复成果,正式发表论文四篇,相关著作两部。
不仅在菏泽古船临时存放点设立展厅,同时博物馆主楼二楼开辟了出土文物展厅。古船经过数字化扫描技术处理,被精心制作成船模等展示品,以多元化的方式向公众呈现。
通过对古船的线型、结构以及重力分布(包括重心与浮力分布)等核心要素的系统性研究,揭示了古船外形轮廓、内部构造与力学特性的科学规律,再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为现代船舶制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提出了系列的创新修复方法与技巧,有效解决了古船在长时间浸泡后材质脆弱、结构变形等修复难题,确保了古船在修复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船的历史信息与原始风貌,为同类出土古船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树立了新的标杆。
通过生动有趣的展示手段,结合互动展览、科普讲座等形式,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识,使古船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探索了新路径。
菏泽古船迁移保护,加快了菏泽国贸中心建设速度,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取得经济效益。所开展的数字化保护及展示利用工作,中国文物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及技术应用推广等方面足以说明本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科学保护与精心修复,这艘古船成为研究大运河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为后人提供了直观的历史见证。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