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历史的浓缩,是城市的名片,也是人们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汉长安城的夯土之上,千年前的威仪与熙攘仿佛在时空里重新显影;当“丝路少年”的身影穿行于西安博物院的现代展厅,古老长安的包容与繁华随步履被重新唤醒,西安这座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正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与馆城融合的创新实践,将一座座博物馆升华为滋养心灵的“大学校”,让“博物馆之城”成为诠释中国历史厚度与现代活力的文化IP。
“博物馆之城”已成为西安“金名片”
西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数量多、分布广、等级高,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自2017年提出“博物馆之城”建设目标以来,西安相继出台《西安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方案(2019-2021年)》《西安市关于让文物活起来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方案》《西安市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等文件,围绕文博单位的结构布局、品质提升、创新发展等方面,提出宏观发展方向及重点工作任务,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均衡布局、普惠共享”原则,围绕文明之源、红色基因、周秦汉唐、生态民俗等,强化博物馆资源梳理整合,彰显西安文物文化资源鲜明特色,构建一座“馆城融合、活力创新、人人共享”的“博物馆之城”。
在场馆打造方面,注重培育特色化、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整合科技创新、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势和核心资源,按照“一馆一品”的思路,实现“千馆千面”差异化发展,以半坡、汉长安城、大明宫等遗址博物馆为核心,全景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脉络。布局西影电影博物馆、陕西科技大学轻工业博物馆等,展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以陕西自然博物馆、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等为依托,构建秦岭生态与关中民俗的“生态保护+人文遗产”展示新场景。培育社区博物馆(如未央区张家巷村社区博物馆、阎良区北屯社区博物馆等),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创新推出地铁博物馆、机场博物馆,构建“15分钟博物馆服务圈”,让博物馆更好融入城市肌理。
通过系统谋划特色发展,西安市博物馆数量已达163座,其中国有博物馆38座,行业博物馆51座,非国有博物馆74座,国家定级博物馆27座。博物馆类型包含历史综合、考古遗址、红色革命、自然科学、民俗文化、文学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学等多个种类。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占比达85%以上,全市平均每8.02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位居全国前列。在馆藏文物方面,西安市博物馆文物或遗迹上溯100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蓝田猿人遗址,到夏商周秦汉隋唐,再到近现代革命遗址,基本形成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
2024年,西安市承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让更多社会公众关注博物馆、参与博物馆、融入博物馆,全面展现西安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蓬勃力量。作为重要文化场所,西安市域内博物馆已成为助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西安市“博物馆之城”建设以藏品为载体,在文旅融合、文化自信等方面不断发力,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下一步,将以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关中人文三大轴线,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格局,实现大馆做强、小馆建优、微馆盘活。鼓励微型博物馆、类博物馆、夜间博物馆等建设,培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博物馆。以展览展示为基础、数字业态为重点,提供多样化的文物内容和服务供给。
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
“五一”期间,博物馆再度成为最热门的出行目的地之一,数据显示,超过百万人次走进西安市域文博单位。接踵摩肩的人群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西安博物院,教育专员在陶器、铁器展柜驻足,向小观众讲述从石器时代至铁器时代直到如今科技时代下的劳动工具,让孩子们感受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西安博物院品牌项目乐知学堂知识小讲座中,孩子们了解了传统节日的由来,明晰自己成为小小劳动者要做什么,懂得要尊重每一个职业及工作。学生家长张女士说:“节日期间在博物馆‘遛娃’已成为西安人的新时尚,自己也感到这种选择很有意义。”
近年来,西安市坚持以“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为指导,按照“活化利用为重点、重大项目为牵引、融合发展为突破”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拓展活化博物馆“城市空间”作用,深入挖掘博物馆“城市记忆”元素,激发博物馆“城市动力”效能,使其成为赋能经济发展、助推产业升级的新动能。
在展陈方面,立足文物价值挖掘阐释,探索创新设计,推出“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探长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30年考古成果展”等一批高品质、原创性主题展览。引进“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百年蜂语——斯洛文尼亚蜂箱板画展”等特色展览。在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举办专题展览。形成以基本陈列为中心,融合系列临时展览为一体的具有品牌特色的展览体系,推动展览高质量“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
与此同时,各博物馆根据实际情况,每年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以及“进学校、进社区”等“五进”活动,不断优化博物馆服务供给,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重要作用,积极培育人民生活新风尚。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小小讲解员、文物考古和修复师、亲子体验互动教育等活动,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此外,还积极开展西安博物院研学示范项目——“小小考古家”“唐人雅事”等主题活动,让优秀历史文化走进青少年日常生活,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数字赋能+文旅融合”赋予文物活化新动能
“端午”期间,“西安的博物馆是我和周围朋友出行选择目的地的重要考量。”来陕西旅游的游客刘女士说,在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的博物馆里感受千年古都的底蕴,精美的馆藏文物和文创产品近在眼前,不虚此行。
西安市各大博物馆也在不断探索,如何用更加时尚的方式“演绎”历史文化。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观众可以看到曾亮相《国家宝藏》讲述唐玄宗和杨贵妃凄美爱情故事的网红文物“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简约大气;用于唐代宫廷宴飨的“金框宝钿团花纹金杯”,神态灵动;用于沟通天地人神的灵兽“赤金走龙”,胡风唐韵的“狩猎纹高足银杯”“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这些原本只能在玻璃柜里观赏的“明星”文物,经过文创复刻从“殿堂”走向观众。
同时,西安市创新性运用数字赋能,焕活历史新生。突出意象性展示、沉浸式展现、体验式感受,加快博物馆藏品、展览数字化,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登上西安城墙,一副VR眼镜便能让游客从“高空”俯览古城;一场灯光数字投影,可以使“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唐城风貌再现眼前。走进《气象长安》沉浸式环幕影院,一日历四季,全景式体验长安人多姿多彩的生活。博物馆夜游直播、“云游”博物馆系列活动逐渐兴起,“国际博物馆日”等活动不断开展,博物馆“史前工场”等文化体验活动持续上演……近年来,西安各大博物馆不断成为新的文化休闲体验场景和热门“打卡地”,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走进博物馆,乐享“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丰硕成果和文化大餐。
在短视频平台上,西安文博不断“出圈”:“文物会说话”视频类播放量超3000万次。“我要去延安”文物主题游径获“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十佳案例,“历史的印记 雁塔的回响”“遇见半坡”等研学活动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和线路宣传展示活动百强案例”,“遇见盛唐·探秘城垣:数字科技赋能西安城墙遗产教育系列活动”“丝路丹青——中国古代壁画修复公众美育计划”分别荣膺2024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和“探索之星奖”;未央宫遗址公园、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易俗文化旅游片区提升改造等项目反响良好……这些正是西安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认知传播方式,大力推进文物合理利用,让历史可知、可感,着力推动西安市馆藏文物和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和生产生活的生动体现。
从半坡陶纹到汉唐丝路,从城墙青砖到数字文物,西安正以“博物馆之城”为支点,通过馆城融合的生动实践,撬动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推动博物馆成为城市发展的“文化基因库”、文明互鉴的“交流窗口”、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西安力量。
(作者单位:西安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