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汉唐宋元漆器胎骨存在轻量化演变
张国庆、王子尧、夏晶、王娜在2025年第2期《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撰文《长江下游出土木胎漆器的胎骨鉴定与制胎工艺演变研究》认为:长江下游是中国漆器的发源地,也是重要的产区,辐射范围广泛。通过对16件长江下游产区的汉、唐、宋、元时期漆器的胎骨材质鉴定发现,汉代漆器以阔叶材为主,而自唐开始的木胎为针叶材,这与社会需求变化、材性认识进步和制胎工艺发展密切相关。斫木胎、旋木胎、夹纻胎再到圈叠胎,制胎工艺不断变化,针叶材也取代了阔叶材,使得胎骨加工更容易,也实现了胎体从重到轻、从厚到薄的变化,且赋予造型屈曲多变的特性。此外,3件圈叠胎漆器也有不同的形式,可能与漆器的器型和不同时代的材性认识存在关系。基于漆器木胎的研究补充了漆器制作工艺的认知,深化了对古人木材认知的发展与利用的了解。
结合考古学以探索古史真相
韩建业在2025年第3期《江汉考古》撰文《结合历史文献是中国考古学的显著优点——严文明先生古史传说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认为:严文明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体系的主要创建者,在新石器时代的年代分期、文化谱系、聚落形态、农业起源、文明起源、考古学史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系统性的贡献。不仅如此,古史传说研究也是他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文明从来没有轻视过文献记载的历史,并且身体力行,微观上深入探索东夷、炎黄等族群对应的考古学文化,宏观上系统考察五帝时代的考古学背景,并形成一套有关古史传说研究的理论方法。古史传说研究是严文明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花较大精力梳理古史传说,撰写发表了多篇古史和考古学对证研究的专门论文,并在几十篇论著和多篇诗作中都涉及古史传说,足见其对古史传说的高度重视。他对待古史既不盲信也不盲疑,而是力求结合考古学以探索古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倍加珍视。
博物馆已经成为“疗愈空间”
李精明在2025年第3期《东南文化》撰文《博物馆疗法的发展背景与理论依据》认为:近年来博物馆疗法已经成为博物馆实践与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博物馆疗法的兴起不仅受到社会压力、经济状况、政策指标等现实因素的影响,还与博物馆内部的思想观念转变有关,如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多元与包容思想的引入。博物馆疗法在吸收借鉴了多种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意义建构理论、关系美学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恢复性环境理论、回忆疗法等治疗理论。某种程度上,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疗愈的空间。博物馆疗法进一步证明了博物馆在社区健康与福祉领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