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下简称“十大”)推介活动,对于考古文博从业人员、爱好者、专业师生乃至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来说,都不陌生。推介活动既坚持学术标准和考古发掘的科学性、真实性、严肃性,又关注考古文物知识的普及、传播与推广。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等一系列学术意义重大、备受公众关注的遗址,最初都是通过“十大”推介活动进入大众视野。
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联袂编写,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简称“《新时代》”)一书,以2022年举办的“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为基础,将2012~2023年的“十大”推介项目汇于一书,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以来中国考古取得的丰硕成果。本书入选2024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并获“2024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12年,120个考古项目,见证了考古人上下求索的历程,也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繁荣。
不同于普通的历年“十大”资料汇编,书中收录的考古项目,并非按推介年份罗列,而是按遗址本身的年代顺序编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三国至隋唐、宋元明清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约请相关方向的著名考古专家撰写导读,让读者对这一时段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有提纲挈领式了解。各个考古项目,除了文字叙述,还有丰富的配图,全面展示遗址概况、遗迹现象、出土精美文物,以及发掘工作场景。全书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新时代以来中国考古学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结出的累累硕果。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的进步,也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变得切实可感。
的确,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丰硕成果,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考古学学科本身的进步。十多年来,无论是学科发展的理念,还是具体的田野发掘技术与研究方法,都在进步。在学科理念上,考古学这一传统意义上的“冷门”学科,正在逐渐走向社会,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考古人正在积极尝试“走出象牙塔”,充分利用出版物、自媒体、考古文博类的线上线下活动,纪录片乃至综艺节目等,普及考古知识,增进公众对考古的了解,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遗产之魅力。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在考古发掘的同时开展公众考古活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并且发掘全程都有志愿者参与,在全国尚属首次。志愿活动为公众了解考古、参与考古提供了平台,也扩大了考古对公众的影响力。
具体的发掘研究技术与方法进步,则更为直观。目前,遥感、无人机航拍、考古数字化记录系统等设备、手段,已经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洞穴、水下等非常规环境中的考古工作,更有赖于新技术的使用。例如贵州招果洞遗址,发掘人员使用集成有newplot函数功能的手簿和全站仪联机作业,大大提升了发掘工作效率和记录精度,为后期的遗址分期、空间分区和人类行为阐释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南海沉船考古中,使用科考船及载人潜水器,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细致而全面的资料。
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与考古工作在历史研究、文明探源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关于周代的曾国,文献记载语焉不详,但湖北随州的枣树林墓地、文峰塔墓地,枣阳郭家庙墓地,皆是以东周曾国国君墓为中心的墓地,曾侯乙墓更是举世闻名。墓地的分布、墓葬的形制结构和出土的大量随葬品,以另一种形式书写了完整的曾国史。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四部织机模型,是迄今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多综多蹑织机,与织机伴出十多件彩绘木俑,推测是汉代蜀锦纺织工场实景的模拟再现。如果没有细致的发掘工作作为根基,考古学填补历史空白的作用就无从谈起。
在文明探源方面,农业和文明起源密切相关,而史前考古对农史研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等地,均出土用火遗迹、贝壳堆、炭化植物种子等与农业有关的遗存,在陶器上也发现淀粉粒等。从更宏观的角度而言,这些发现也展现了不同区域文明起源和形成阶段的农业发展状况。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发现的水利工程遗迹,更向我们证明了先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同地区关于史前农业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汇聚起来,证明多样的气候环境条件与物产,加之大型的水利系统,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而为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遗存无声地诉说着史前时期人类衣食住行和日常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禁让人产生与先民心灵相通的感觉。考古研究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让我们体会到,即使是石器时代,也并不遥远,万年之前的许多生活细节,至今仍留存在我们身边。
正如《新时代》前言中所说,考古发现“不但建立起历史的时空框架,更丰富了历史的脉络与枝叶,进一步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和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远非《新时代》中的120项新发现所能概括。书中体现的考古理念、技术进步与发掘研究成果,也只是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发展的一个缩影。考古工作任重道远,期待未来的中国考古,能够通过先进、科学的手段与方法,进行细致严谨的发掘与研究,努力拓宽研究边界,更生动具体、有温度地阐释古人生活、古代社会的变迁,展现中华文明的面貌,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作者单位: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编者:中国文物报社 中国考古学会
主编:陈星灿 柳士发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