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不仅是古代日常生活用品,也是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铜镜镜背的纹饰、图像、铭文等信息是认识当时人们世界观、社会生活和风俗信仰的重要材料,铜镜还是冶铸手工业发展的重要研究材料。《〈藤花亭镜谱〉图注考释》一书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呼啸先生为梁廷枏成书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藤花亭镜谱》所做的图注考释,2024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主体为《藤花亭镜谱》八卷,共144个编号150余面铜镜的图注考释,另有孔祥星先生所作序文,以及引论、校释说明、后记等部分。该书不仅知识性和可读性强,在解读传统金石文献、促进文物深入研究和探索古籍活化利用等方面具有创新价值和实际意义。
以创新视角解读传统金石文献
《〈藤花亭镜谱〉图注考释》(以下简称《考释》)一书的文物学研究价值和铜镜研究学术史意义,首先源于本书作者呼啸先生所具有的专业学术背景。作者在文物研究方面论述颇多,特别是铜镜研究功底深厚,曾出版和发表过《隋至清中国纪年铜镜图典》《文物陕西(铜镜卷)》《从实物看宋金元明时期陕西铜镜铸造》《唐代“失背镜”相关问题初探》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和文章。对铜镜的多年潜心研究,熟悉各地出土和馆藏铜镜材料,并能够创造性地提出个人观点,这是作者能够用现代学术研究方法重新对前人所探讨话题再研究的基础。并且作者在古籍校勘图注过程中,查缺补漏,在弥补前人研究不足的基础上,纠正前辈学者因认识不足导致的错误判断,该《考释》不仅是一部古籍整理成果,更是一部文物研究专著。
我国学者对于铜镜的著录和研究起步很早,宋代以来金石学家的著作中就不乏铜镜的内容。近代以来,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中外学者对铜镜的历史考古研究也持续展开,并且热度持续不减。铜镜研究内容涉及图像、文化、年代等多方面。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学界对铜镜的著录与研究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材料单一、介绍浅显,研究多局限于单一地域或特定纹饰,同质化倾向明显。如何走出现有研究模式,是文物研究者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考释》一书则对铜镜研究乃至文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宋代以来,我国的金石学家留下了不少金石研究著作。作为接受传统教育的文人,对于历史文物的理解和认识与当今以现代考古学知识为基础的文物研究人员有巨大差异。对我国传统的金石文物类古籍的整理,和对古籍中各类文物的重新著录和对比研究,也是学界可以着手开展的研究方向。《考释》一书启示我们,在注重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的同时,也应对我国古代文献中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有些研究仅以知网或极少数几种当代文献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并以此做学术史梳理及综述,这种对研究对象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展开的研究,本身就存在局限性,其研究认识和成果的学术价值也是大打折扣的。
以全新形式促进文物深入研究
现今学界对于文物展开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出土遗物的研究,主要是在现代考古学方法基础上开展类型学和年代分期研究,而忽视了历史文献中传统金石学著作中的相关材料以及传统金石学的研究方法。《考释》一书很好地归纳了梁廷枏对于铜镜描述的模式,指出这种描述方式能够更好地理解铜镜纹饰的设计理念。宋代以来,特别是清代的金石学伴随乾嘉考据学相互促进,包括铜镜在内的金石著录、考证研究著述数量颇多,这些在当代语境被称为“古籍”的著述,对我们当下及今后的研究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并纠正前人判断失误也是本书一大亮点。以《考释》第99面镜为例,梁廷枏命名为“汉禽鼠马萄镜”,认为其图像是六只松鼠跃于葡萄藤中的形象,作者指出该镜应为唐代流行的海兽葡萄纹镜,之所以将禽鸟跑兽看作松鼠,或是由于纹饰模糊及明清时期熟知的“松鼠葡萄”题材的双重影响所致,此分析思路和角度使读者受益良多。又如第11面“为善最乐”镜、第20面双凤纹带柄镜和第45面山字纹镜的年代问题,第30面“元卿”等镜的时代和用途等。以上示例提醒研究者不仅要代入文物整体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还要关注古籍作者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准确判定文物年代,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文物背后的文化底蕴。
铜镜是有年代差异和区域特征的一类商品,也是一种易于携带、构图完整、图文内容丰富的日常用品,铜镜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商品流通和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线索。对铜镜这种规模化、产业化的手工产品,是可以将各地相同形制的铜镜做整体研究的,例如刘田等人关于明代五十两税银银锭的出土地点信息、铭文体现的制作地点信息以及重量和形制特征等其他信息进行统计和考古学观察,对明代的经济沟通路线和当时的财政管理制度进行了探讨。笔者也曾对小型模制造像体现的工艺和思想传播进行研究,此类研究对象皆与铜镜有很高相似度,特别是铜镜与税银银锭在生产制作流通等方面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方法可互相借鉴。大数据助力必然是未来铜镜研究甚至是文物研究的导向,鉴于相同形式的铜镜分散于各地,由此造成各地各单位的简单重复著录和低水平研究数量较大,所以建立一个内容丰富,可检索性强的镜鉴数据库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数据库的建设不仅能够利用大数据寻找其中的隐含信息,有利于现有研究的深入细化,更能促进未著录的铜镜的发现,从而推动铜镜研究的整体发展。
以全新视角探索古籍活化利用
《考释》为古籍整理研究活化利用提供了全新思路。当下古籍整理活化利用无外乎古籍修复保护、影印及数字化、点校整理、展览展示以及基于新媒体语境下的展览宣传和沉浸式体验。古籍工作总体要求是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需要多学科研究相结合展现古籍的学术价值,用“故纸堆”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古为今用,从而更好地传承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典籍在流传过程中,附图是极易散失的部分,即便存有附图,也因图像质量差和在传抄过程中逐渐失真,参考价值大打折扣。不仅古代典籍面临该问题,近代文献亦是如此。近代地方志、乡土志以及调查报告中也很难完整看到目录中所标示的插图和附图。从《考释》一书中孔祥星先生所作序文和作者后记可知,该著作最初是依据无附图的《续四库全书》版《藤花亭镜谱》中的文字描述,选取现今馆藏或已发表铜镜资料为古籍配图,完成之后作者又根据国家图书馆藏附图本《藤花亭镜谱》对照完善而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作者的学术积累和为此做出的努力。《藤花亭镜谱》中有些摹绘的铜镜图像失真严重,很难与实物对应,作者通过对比大量已发表铜镜图像信息,尽可能为每一面铜镜寻找配图,不仅增加了古籍的可读性,同时也印证了梁氏所著文献的可信性。《考释》一书为古籍校释文字,重新配图,增补现代研究,将古籍整理与文物研究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不仅在古籍整理研究方面做到了创新,更为今后铜镜史相关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材料。
此外,铜镜本身的铭文和图像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献,能够很好地反映当时的思想、审美以及社会风俗。有些铜镜还铸有生产信息或广告语,这些更是探索当时社会生产和商贸往来的重要实物资料,如《考释》第36面明代仿汉七乳夔龙镜的“马家包换青竟”铭,第48面凤鸟穿花镜的“湖州薛家”款等。以铜镜作为文献进行解读研究,也是学界探索的方向之一。
余论
本书在内容顺序和排版方面尚有可继续改进提升之处。可以考虑对文中铜镜年代的研究重新排序,使全书整体性、现代性和学术性更强,本书的工具性也将提升。在图文排版方面,也可将同一件铜镜原图与配图各置左右,文字描述及研究与铜镜图像分列上下,以古今文字相对应、拓片与图片比照,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和对比图像与图像的异同、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增加可读性、知识性和通俗性。
总之,《考释》一书的价值和意义亦不仅于前文所述,正如书中第13号镜铭文“以之为镜,而宜文章”,该书将提升学界对铜镜的研究高度,也将对文物研究和古籍整理与活化利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藤花亭镜谱〉图注考释》
作者:呼啸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