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是周恩来邓颖超结婚100周年纪念日,为加强对青年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4月29日至8月17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积极发挥自身馆藏和研究优势,精心策划推出了“革命伴侣 伉俪情深——纪念周恩来邓颖超结婚100周年”主题展览。
展览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婚姻家庭建设,先后对婚姻家庭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建设不仅关乎个人幸福,更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在此背景下,建设新型婚育文化,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的引导,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作为杰出的革命家夫妇,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对于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他们的爱情超越了个人的小情小爱,升华为对人民、对国家的无私大爱。邓颖超曾深情回忆:“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有时战斗在一起,有时分散在两地,无私无畏。在我们的革命生涯里,总是坚定地、泰然地、沉着地奋斗下去。”这段朴实的话语,生动诠释了革命者的爱情观——既是个人情感的契合,更是革命理想的共鸣;既是生活伴侣的相守,更是革命战友的并肩。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决心,是他们长期相爱的基石和保证。
本次展览以两位革命伴侣的家国情怀为主线,全面展示了两位伟人相偕相伴、并肩战斗的光辉历程,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展览旨在引导当代青年深刻理解个人幸福与国家命运的辩证关系,自觉将家庭梦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共同描绘“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的美好图景。
策展思路
展览精心设计四个主题篇章,以邓颖超的诗句为纲,以珍贵书信为脉,系统呈现两位革命伴侣以家国大爱为根基的情感历程。
“序篇”聚焦周恩来和邓颖超在五四运动中相识、相知的过程。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革命信念,让他们最终走到一起,结为了一对并肩战斗、同心同德、患难与共的革命伴侣。
第一部分“无限深情在险中”以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为时间跨度,生动再现周恩来和邓颖超因革命事业的需要聚少离多,在斗争中屡经风险的革命历程。他们在大革命洪流中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在白色恐怖中坚持战斗于隐蔽战线的第一线,在中央苏区和长征路上相濡以沫,在抗日大潮中出生入死,在解放战争中工作于不同的战线,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将他们紧紧连接在一起。
第二部分“相仳相伴机缘少”集中展现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和邓颖超聚少离多,为新中国的建设呕心沥血。他们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虽然经常分隔两地,但始终心心相印,相互关怀,在百忙之中鸿雁传书,互致问候,寄托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革命情谊万年长”深入阐释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共同谱写的夫妻情深的感人篇章。他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始终发挥表率作用。他们互相关心,相濡以沫,在工作上相互支持。作为模范夫妻,他们早已将个人的、家庭的幸福融入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伟大事业中,携手为祖国和人民奋斗、奉献了一生,并肩为民族和国家建立了丰功伟绩,共同绘出了人生的壮丽画卷。
整个展览通过严谨的历史叙事与细腻的情感表达相结合的方式,让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可亲,运用场景复原、实物陈列、艺术展示、多媒体技术等多元展示手段,系统展示了两位伟人的崇高精神和革命情谊,实现了展览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
展览亮点
以红色文化赋能新时代家风建设,突出展示周恩来邓颖超的大爱精神。
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婚姻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典范,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家庭观、事业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婚姻爱情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之间的关系上,周恩来和邓颖超始终将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周恩来曾说:“作为一个革命者的终身伴侣,必须也能一辈子从事革命,应该选择一个能够经受得住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的人作为伴侣,共同战斗。”邓颖超曾说过:“我们的感情不只是个人的相爱,而是上升到为革命、为理想共同奋斗,这是我们能够相爱的最可靠的基础;而且,我们一直是坚持把革命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事情、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二位。”周恩来和邓颖超的这些话,表达了他们将革命事业和个人幸福完美结合的婚恋观。他们都有着坚定不移的信仰,坚韧不拔的毅力,惊人的胆识与才干,高尚的品德与情操,豁达大度的襟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正是这样一种高尚心灵的联盟,使他们的爱情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绽放出异彩,被人们誉为模范夫妻。
周恩来邓颖超的婚恋观与家庭观,是红色家风的光辉典范。在策展过程中,我们突出展示了他们夫妻二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引领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以馆藏文物为依托,串联起周恩来邓颖超患难与共,并肩战斗的一生。
本次展览贯彻“以物证史、以情动人”的策展理念,精选展出近80件(套)馆藏文物、文献、艺术品等,其中许多文物为首次展出,珍贵文物占比超过78%。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藏有1938年至1971年间周恩来和邓颖超来往通信五十余封,均为一级或二级文物,其内容既有他们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懈探索,也有对理想与信念的孜孜追求;既有彼此同志式的关心与叮嘱,也有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既有对新朋故旧的关照,也有对长者晚辈的亲情。这些书信是深入了解、研究和学习两位政治伟人的极其宝贵的历史文献。展览以此为线索,配以丰富的历史照片、文物、文献、艺术品等,展示他们共同为革命理想奋斗的一生。
以伟人自己的话语,引起观众情感共鸣。
在策展过程中,如何突破时空界限,让历史人物从教科书中的平面形象变得立体可感,是我们要解决的重要命题。展览通过以下三种形式拉近观众与伟人之间的距离:
一是原文重现。精选周恩来邓颖超之间的亲笔通信、《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等回忆文章,以及他们与青年人的谈话实录,如“一个革命者,共产党员应该是政治第一,工作第一,集体第一,个人的事都是微不足计的。”“我们在革命征途上是坚定的,不屈不挠的,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是勇往直前地去奋斗,不计个人的得失,不计个人的流血牺牲,不计夫妇的分离。”让革命伉俪“亲口诉说”自己的爱情观与婚姻观,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二是诗意点睛。巧妙运用1964年邓颖超赠予周恩来的诗句作为部分标题,如“相仳相伴机缘少”“革命情谊万年长”等,以诗意的语言为历史注入了动人的情感温度。
三是情境营造。通过历史照片、文物文献、艺术作品的组合展示,配合适度的场景复原,构建起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当观众驻足于展柜前,仿佛能听到历史人物的娓娓诉说,看到他们伏案疾书的身影,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革命情怀。
这种“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的展陈方式,不仅增强了展览的学术性和可信度,更让观众得以与历史人物建立情感联结,在共鸣中深刻理解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以天津情缘首尾呼应,弘扬津派文化。
周恩来和邓颖超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天津度过的,他们在这里求学、相识、相知,共同走上革命道路。他们逝世后,周恩来的部分骨灰和邓颖超的全部骨灰又分别撒入海河。他们都曾说过,天津是我的第二故乡。因此,天津是他们革命生涯的起点,也是终点。展览内容设计紧扣“天津情缘”,以觉悟社的青春相遇为开篇,以“情归海河”的深情守望作结尾,深刻挖掘周恩来、邓颖超革命生涯中的天津印记,并将多位天津艺术家创作的艺术珍品穿插其中,既强化了展览的地域特色,又突显津派文化的魅力。
展览成效
展览吸引大量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前来参观,受众30余万人次,广受好评。许多观众纷纷留言表示从展览中看到了“爱情最崇高的样子”。观众对展览的热烈反响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更反映出当代社会对真诚情感、清廉家风和坚定信仰的呼唤。
配合展览举行多场专题讲座及社教活动,更好地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家庭观和生活观,营造“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伟大的精神力量总能穿越时空的阻隔,激励我们不断前进。今后,我们将不断加强对两位伟人的生平业绩、精神风范的研究工作,积极拓展思路,进一步深挖革命文物内涵,以馆藏文物为依托,推出更多高水平、有特色、受观众欢迎的展览、社教活动、文创产品,将伟人精神、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党性教育相融合,把周恩来、邓颖超两位伟人的崇高精神发扬光大,进一步擦亮独具特色的津派文化中的红色文化底色,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作者单位: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