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二十三年《新建云兴书院碑记》浅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肖岱芸

江西万安县博物馆“青山遮不住——万安历史文化陈列”展厅,一块《新建云兴书院碑记》成为众多展陈文物中的焦点。石碑为青石质长方形,通高177厘米,宽72厘米,厚4.0厘米,重100千克,碑体虽有裂缝残缺,但周边卷草纹雕刻十分立体精美,文字完整清晰可见,碑头“□□云兴书院碑记”为篆体,碑文共五百余字,均为楷体,落款时间为“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仲冬月长至日记”。碑文详细记载了清代江西万安县两所书院的起源、变迁、兴废过程和确切地理位置,以工程纪事文的形式记录了云兴书院的重建过程。此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是万安县唯一一块记载书院的碑刻,为万安县博物馆藏珍贵文物。石碑全文如下:

新建云兴书院碑记

邑书院二:一曰濂溪,始为濂溪祠,祀周子。继改龙溪书院,旋仍额濂溪;一曰云兴,始为白云寺,寺废改建书院。朱子过之,题曰“云兴书社”,明时为书院,兴废修复,邑志详载言之矣。

云兴在北郭外,久废仅存基址。濂溪在县署西,近市,苦嚣尘。嘉庆乙卯以后岁假。

文昌宫为讲习所,苦湫隘不能容多士。封职廖君,名琇,字玉山,号莹亭,乃捐金鸠工,于文昌宫右侧创屋三重:外为门,前为厅,中为讲堂,后为燕寝。左右书舍各八间,厨房三间,仍朱子“云兴”之额,志向往也。

院有兴废,学无古今。学圣人者,舍朱子之学,无所为学。入书院者,舍朱子白鹿洞学规,无所为学规也。经始壬寅年八月,落成癸卯年十月,计费约两千金上,复捐钱两千串,存典生息,以助增取肄业生童膏火。落成,适于调权邑篆,贡生刘承基,廪生何振卫、刘国林、朱述祖等,呈其事,属余为文以记之。窃为敬切,学兴贤育才,有司事也,有司所未能为,缙绅为之,则洽比其邻嘉惠后进之意也……

为培植一邑人才之事,夫子所云“富而好礼”“已欲达而达人”者,廖君,其庶几乎!行将以其行义呈大吏,请朝廷表厥宅里,为乐善者勤,并望肄业院中者,殚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功,以切体夫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道,复其恒性,叙其彞伦,共相勉于,处为醇儒,出为纯臣,则多士为善必果之心,与廖君乐善不倦之心,必有相得而益彰者。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仲冬月长至日记

署万安县事建昌府广昌县知县文山曹士桂

文中首先道出万安两座知名书院的源流,其一为濂溪书院,最初是祭祀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号濂溪)的祠堂,后来改为龙溪书院,但最终仍恢复“濂溪书院”之名,院址位于县衙西边,靠近集市,环境嘈杂。在嘉庆乙卯年后,每年定期对其进行修缮;其二为云兴书院,最初是白云寺,寺庙废弃后建为书院。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曾路过到此讲学,并提名为“云兴书社”,明朝更名为“云兴书院”,历经兴废修复,县志对此有详细记载。院址在县城北的城墙外,道光年间已荒废,仅存基址。

从碑文中可知,文昌宫为云兴书院讲席所,苦于空间狭小简陋,难以容纳众多人才,于是地方乡绅廖琇发起并捐资,在文昌宫的右侧重修云兴书院,工程始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落成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月,历时一年两个月。书院落成之时,地方绅士请当时万安代任知县曹士桂撰文,落款“署万安县事建昌府广昌县知县文山曹士桂”记录了撰文人的身份、姓名、籍贯。曹士桂,时为建昌府广昌县知县,文山指他的家乡。撰写时间为道光二十三年十一月冬至日。

全文虽只有寥寥五百余字,但历史文化信息非常丰富,从书院建设的背景、发起者、捐资者、建筑规模布局、经费来源、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翔实记录。“学圣人者,舍朱子之学,无所为学。入书院者,舍朱子白鹿洞学规,无所为学规也。”表明了书院以朱熹的学说为根本指导思想,重建云兴书院并沿用其名,将当时尊崇理学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文中反映了清代中期地方书院面临的选址不当、空间不足、经费短缺等问题,并提出乡绅捐资、利用金融生息等解决办法,记录了清代书院经费筹措的一种重要方式,将大额本金存入典当行获取利息作为书院运行的长期稳定收入来源,体现了地方教育中“官督绅办”的建院模式和社会力量在公共事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文末清晰说明了书院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培养“处为醇儒,出为纯臣”的德才兼备之人,更要践行儒家伦理,维护伦常有序。尤其是乡绅通过捐资兴学来实现其社会价值并寻求官方认可,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和对乡绅乐善好施义行的推广和赞扬。

碑刻作为历史文物重要类别之一,其记载的文字信息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其书法和镌刻艺术具有时代特征和研究价值。“新建云兴书院碑记”不仅是万安县历史文脉的重要物证,更是一份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珍贵文献,是研究万安县乃至清代江西地方教育、社会、文化历史的第一手不可替代的实物史料。其历史价值在于为研究清代地方教育史、社会史、经济史、建筑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提供了详细依据,也是清代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思想在地方教育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明证,从书院的命名和学规遵循中反映了朱熹在清代地方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是朱熹在江西活动足迹的珍贵物证,更是地方文化记忆的宝贵实物见证。

(作者单位:万安县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7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