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大山人纪念馆的藏品中,“铁柱高风”绢本图轴宛如一把珍贵的钥匙,轻轻开启了一扇通往百年前江西历史与文化深处的大门。这幅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结晶,更是承载着赣鄱大地丰富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其价值远远超越了绘画本身,成为研究江西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图轴基本信息:精笔细绘现真容
“铁柱高风”绢本图轴诞生于风云变幻的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至三年(1911年)。彼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夜,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愈发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袁戴春与张彦谦两位创作者,以绢为纸,以笔为媒,精心绘制出这幅长卷。作品采用绢本材质,绢的细腻质感为画面增添了一份古朴与典雅。其规格为纵180厘米,横84厘米,这样的尺寸在传统书画作品中,既保证了画面的宏大叙事空间,又便于细致入微地刻画细节。
从绘画技法来看,此图轴运用了传统界画形式。界画是中国绘画中极具特色的一个门类,它以严谨的线条和精确的比例描绘建筑和景物,需要画家具备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对建筑结构的深刻理解。在“铁柱高风”中,画家通过细腻而规整的线条,将万寿宫的亭台楼阁、飞檐斗拱一一勾勒出来,建筑的每一处结构、每一个装饰都清晰可见,观者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些冰冷的砖瓦、精美的木雕。画面以俯视角度呈现,这种独特的视角在传统绘画中并不常见,它打破了常规的平视或仰视构图,让观者仿佛化身飞鸟,盘旋于万寿宫上空,得以将整个建筑群的全貌尽收眼底。无论是主体建筑的巍峨气势,还是周边环境的布局规划,都在这一视角下展露无遗,为后人真实地还原了当时万寿宫的境况。
虽然从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来看,“铁柱高风”或许无法与那些艺术大师的巅峰之作相媲美,作者之一袁戴春更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难寻踪迹,相关资料寥寥无几。然而,正是这样一幅看似普通的作品,却因为其所承载的特殊意义,在江西文化的脉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江西人心中一份独特的情感寄托。
万寿宫的历史脉络:千年兴衰话沧桑
图中四百余字的题跋,宛如一部浓缩的历史典籍,为我们详细记载了铁柱万寿宫的悠久历史。万寿宫原为晋代奉祀许逊而建的许仙祠,宋代奉敕改名为万寿宫。在随后的元、明、清等朝代,尽管历经岁月的洗礼、战火的摧残以及朝代的更迭,铁柱万寿宫却始终备受尊崇,成为南昌最负盛名的古迹之一。
万寿宫坐落于南昌旧城广润门内的翠花街,这一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此地处于水陆交通枢纽,赣江的滔滔江水带来了便利的水运条件,使得这里成为货物集散、商贾往来的重要场所,物流的繁荣程度可见一斑。与此同时,许真君信仰在江西地区深入人心,许真君以其治水济民的功绩,被当地百姓奉为神明,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水陆交通的优势与许真君信仰的结合,让万寿宫逐渐演变成为旅人驻足、商会汇聚的场所,集宗教、商业与人文功能于一体。在这里,袅袅香火中弥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热闹的集市里回荡着商贩的吆喝声,不同地域的文化也在此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时光流转至1907年,江西省总商会的入驻,为万寿宫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总商会推举曾平斋为总理,熊文叔为协理,将商会会所迁至万寿宫。此后,商会在宫之东隅拓地数亩,大兴土木,一座层楼高矗的会所拔地而起。不仅如此,商会还在正殿两庑附设男女劝工劝业之场和陈列所。劝工劝业之场的设立,旨在鼓励人们发展工商业,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陈列所则展示各地的特色商品和工艺制品,促进了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商业的发展,使得万寿宫从单纯的宗教场所,逐渐转变为商业与文化的双重中心,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为庆贺新万寿宫落成这一盛事,曾平斋邀请袁戴春创作此图,张彦谦参与布局设计。两位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如实描绘了万寿宫的建筑风貌,还巧妙地融入了府学、滕王阁、百花洲等南昌著名景致。这些元素的加入,使得作品不仅仅是一幅建筑画,更成为一幅展现南昌城市风貌与文化底蕴的全景图。经过长达两载的精心创作,这幅四幅连缀的作品终于完成,它不仅是一件艺术佳作,更成为一份承载着特殊纪念意义的珍贵资料,可供后人“卧游”欣赏,在画卷中领略南昌城的名胜风华与历史韵味。
图轴画面解读:市井百态入画来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铁柱高风”的画面,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1911年的万寿宫。画面中,房屋林立,这些建筑风格各异,功能也不尽相同。既有庄重肃穆的庙宇殿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彰显着宗教建筑的威严与神圣;也有错落有致的民居商铺,青瓦白墙,门窗雕花,展现出普通百姓的生活气息。不同风格的建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城市建筑画卷,反映出当时南昌的建筑特色和社会风貌。
穿梭于房屋之间的各式人物,更是为画面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画家对人物的刻画细腻入微,无论是衣着服饰的纹理,还是面部表情的神态,都栩栩如生。画面中,有人行色匆匆,或许是为生活奔波忙碌的商贩;有人驻足交谈,可能是在商议生意的商人;还有人在万寿宫前虔诚祈福上香,将对未来的期许寄托于许真君的保佑。这些人物的姿态、动作各不相同,却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生活图景,让我们得以窥见百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宗教信仰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通过这些场景得以凸显,许真君信仰不仅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万寿宫在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江西商帮的重要据点。江右商帮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帮之一,在商业贸易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遍布沿江流域、海上丝路与茶马古道的一千多座万寿宫遗址,成为江右商帮在外地的重要联络点和精神家园。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远离家乡的江西商人在这里互帮互助、抱团发展,万寿宫“商道一体”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为商人提供了商业交流、货物中转的场所,更成为他们情感交流、心灵慰藉的港湾,见证了江西人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江右商帮在历史上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
万寿宫的时代变迁:岁月流转韵犹存
在封建社会时期,万寿宫供奉的许逊,其忠孝伦理思想成为江西人的重要信仰和精神寄托。许逊治水济民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他所代表的高尚品德和为民情怀,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江西人。同时,统治者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信仰在教化民众方面的作用,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固统治的工具。万寿宫因此成为封建社会时期政治、宗教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然而,近代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外族入侵和社会动荡,在时代的浪潮冲击下,万寿宫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宗教和政治功能。曾经香火鼎盛、人声鼎沸的庙宇,渐渐变得破败荒芜,最终倒塌,只留下残垣断壁,成了一个地名和等待保护的文化遗产。但万寿宫承载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价值,却并未随着建筑的衰败而消逝,它依然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成为人们追忆往昔、传承文化的精神符号。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的生活也迎来了新的希望和依靠。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对万寿宫进行了原址重建,并将其打造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经过精心规划和建设,这里成了备受游客喜爱的打卡胜地。如今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虽然少了往昔的香火缭绕,但商业氛围却愈发浓厚,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传统的老字号与现代的商业元素相互融合,既保留了历史的韵味,又展现出时代的活力。这里不仅是商业活动的场所,更是文化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人们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江西美食,欣赏到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感受到赣文化的独特魅力,其商业价值和文化魅力依然不减当年。
作为江西千年变迁的见证者,万寿宫无疑是赣文化的重要印记。“铁柱高风”绢本图轴以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江西过去的窗口。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更加重视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技术、学术研究、文化展览等多种手段,深入挖掘其内涵,让它在当代继续散发独特魅力,向世人讲述赣鄱大地的千年故事,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作者单位:八大山人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