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湾,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西北,与靖边县杨桥畔镇接壤,发源于靖边县的芦河在此流过,西岸为毛乌素沙漠,是沙漠与黄土地结合的过渡带。当地气候干旱,降雨稀少,虽然有利于石窟群和塔的保护,但经历时间的洗礼,露天的石窟群和壁画依然受到了风吹雨蚀,加之砂岩风化,目前只有局部石窟造像和零星壁画遗存。
鸿门寺响铃塔和塔下的石窟群是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经查阅清康熙、道光年间编撰的《延安府志》,后期编撰的《横山县志》,以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该处文化遗存为北朝至唐、宋、明代开凿的石窟。石窟上端的鸿门寺塔是元代泰定年间建筑,砖石结合,第一层至第二、三层以石片垒砌成“奎”或“圭”的形状,三层以上砖砌,每一层砖砌有仿木结构的檐头。壁画有两层,底层壁画是元代文化层,具体绘制何种图像不得而知,根据裸露出来的线条和色彩观察,为元代以前的壁画。上层是明代初期绘制的佛教题材壁画“礼佛图”,构图精巧,线条流畅,色彩艳丽。
鸿门寺响铃塔作为陕西现存的元代营建古塔,不仅具有较高的考古、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其塔下的石窟群也为这一地区增添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推测这些石窟与鸿门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鸿门寺响铃塔建在三角地带的石峁上,其下有鸿门寺,又称“响铃塔”“鸿门寺塔”。响铃塔为密檐式砖石相结合建筑,塔心为空心,椽棒相互拉茬,榫卯结构为塔稳固起到巨大作用,历经700年仍然屹立不倒。响铃塔为横山的地标和陕北的名塔,多次被选入“横山八景”之一,是文人墨客必经之地,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延绥镇志》《横山县志》记载,鸿门寺响铃塔始建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8年),分别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和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修缮。响铃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1层,总高27米,底部周长24米;用片石砌筑塔基,底层较高,正南辟圭形塔门,门高2米、宽1.3米、塔壁厚1.6米,内筑圆形穹顶塔室;塔身二层以上为外砖内石结构,各面施砖砌阑额、壁柱和转角圆柱,层间叠涩出檐,下砌菱角牙子,檐角原系风铃现已不存。
鸿门寺塔始建于元代泰定年间无可非议,但壁画内容有学者认为是明代初期所绘。塔室内壁上绘有上下两层彩绘壁画,上层为佛教人物故事壁画,工笔手法,线条流畅,为明代早期壁画的艺术风格,也有元代晚期的遗风,在朝代更迭之际,风格相近是正常的,壁画采用褐、绿、黄、赭石等色绘制而成。上一层壁画保存基本完整,具体内容暂定以“礼佛图”为主。壁画上下两层,上面一层覆盖下一层。从裸露出来壁画的线条和色彩推测下层为元代壁画遗迹,为“释迦牟尼佛教”题材。上层壁画“礼佛图”有佛教人物25尊,有释迦牟尼佛、罗汉等佛教神祇,各个神祇有背光,神祇手持各种法器,如龙头拐杖、马尾辫子、笏板等,有“仪仗出行”“朝元图”等形象艺术特征。壁画线条流畅,有韵律,疏密有致,变化丰富,色彩勾、填、渲染、平涂等技法有元代的遗风。场面宏大的“礼佛图”壁画对研究元明清时期陕北寺观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响铃塔下的鸿门寺石窟群据《榆林文物·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篇》认为是北朝至唐、宋、明代不同时期开凿。《陕西石窟内容总录》认为是宋代开凿的石窟,元代和明代均有修缮,据碑文记载,观音殿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开光”,并经过修缮,山关庙“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修”。该石窟均为人工开凿,红砂岩质,由北向南为1、2号窟依次排列,坐东面西;由西向东为3、4、5、6、7号窟依次排列,坐北面南,共有7窟。
1号窟:平面呈正方形,面阔5.23米、进深5.23米、高2.74米,窟内有等距离四根方形石柱,柱径30~37厘米,窟檐及藻井已残,窟内墙壁残存少部分彩绘壁画,无造像。
2号窟: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26米、进深2.70米、高2.54米。窟口左侧依壁凿有圆首通体碑1通,龟座,通高2.03米、宽0.69米,碑题“灵感观音殿,大明成化十九年”等字迹,无造像。
3号窟:平面呈正方形,面阔1.65米、进深1.65米、高1.9米;窟口宽0.85米、高1.9米,设有神台,无造像。
4号窟:平面呈长方形,面阔4.3米、进深3.7米、高2.35米,窟口已毁,内墙壁雕刻有大小不等10尊石造像,已残,风化剥蚀严重。
5号窟: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53米、进深2.77米、高2.4米,窟口已毁,窟内有造像3尊,已残,风化剥蚀严重。
6号窟:平面呈正方形,面阔3.45米、进深3.45米、高2.5米,窟内有石供台,浮雕花卉、马图案,石造像有涅槃像和十大弟子,窟口已毁。
7号窟:平面呈长方形,窟形较小,无造像。
鸿门寺石窟群和响铃塔是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肯定的是石窟群早于响铃塔,底层壁画与塔同期,上层壁画在元代后期或明代早期所绘,有可能是补绘“礼佛图”,为研究元明清时期壁画艺术提供了一手实物资料。回到响铃塔本身,该塔历史时期有过数次修缮,20世纪90年代初也曾修缮,后有零星修缮,2023年进行全面修缮,重焕昔日风采。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