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红色根脉 传承革命精神
——河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创新实践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河北省文物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立足革命文物资源大省优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国家文物局的要求,贯彻落实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夯实基础,创新发展,服务大局,系统推进全省革命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法治护航—资源整合—系统保护—弘扬精神—赋能发展”的立体模式已然形成。

全省102个县(市、区)列入5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晋察冀、冀热辽、晋冀豫、冀鲁豫、山东片区),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市、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585处;革命题材专题博物馆、纪念馆35家;国有馆藏革命文物2.6万多件(套)。囊括1840年以来的清末、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价值突出。

强化系统性保护,构建科学管理体系

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

2021年7月1日,《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决定》实施,这是全国首个规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明确要求革命文物利用“突出社会效益、注重精神传承”,建立革命文物名录管理、保护责任人等制度,为系统性保护利用奠定了法律基础。此后,河北省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决定〉实施方案》,重点市出台了地方革命文物保护方针性文件,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制定了工作计划,为决定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具体路径和方法。

优化顶层设计,强化责任担当。自2023年起,河北将文物保护、长城保护、文物安全纳入市县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属地政府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管理使用单位直接责任,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妥善处理革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保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拓展筹集渠道,多元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优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结构,向革命旧址修缮、馆藏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纳入中央免费开放补助名单的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倾斜。推动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唐山、邯郸等市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革命文物保护。创新工作方式,依法引导社会力量、公益组织参与革命旧址修缮加固、活化利用等工作,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的可持续模式。

摸清“红色家底”,筑牢保护根基

全面深化调查认定工作。2021年以来,河北先后公布两批革命文物名录,涵盖不可移动文物600处和可移动文物10805件(套)。在此基础上,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一步摸清全省革命文物的资源底数和保存状况,及时把具有重要价值的革命旧址核定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不断完善全省革命文物资源名录和大数据库。开展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前期和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认定工作。在2025年全省文物巡回鉴定工作中,指导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对馆藏革命文物开展认定定级工作,进一步充实馆藏珍贵文物,为全省革命文物实现分级科学保护、系统性保护打好基础。

开展风险排查整治。印发《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信息排查和日常保养办法(试行)》,对革命文物的基本信息、保护利用现状及风险状况开展排查,有针对性地开展结构安全性评估工作;开发河北省革命文物信息排查APP,及时上传文物信息;建立信息排查和日常保养制度,不断推动革命文物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将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革命旧址,及时开展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显著改善了革命旧址保护状况,进一步提升全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

实施重点保护工程。印发《河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实施方案》,编制完成《河北省革命文物总体保护利用规划》,为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强化教育功能提供政策引领和实施保障。以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敌后抗日根据地核心地带以及西柏坡中共中央所在地、华北人民政府有关旧址等革命文物资源集中片区为依托,积极推进李大钊故居、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冉庄地道战遗址、左权将军墓等一批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强化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协同保护,文物保护状况明显改善。

加强低级别文物保护。整合全省革命文物资源,持续推动低级别革命文物资源保护工作,将低级别革命文物纳入专项规划的保护修复和展示利用名单,加大省、市、县三级政府投入,推进革命文物的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逐步完善市县级和一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档案资料,统筹完善革命文物“四有”工作。实施革命文物保护标识项目,全面搜集整理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史实、资料,深入挖掘革命文物价值,开展实地调研,切实掌握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现状。

提高数字化水平。稳步推进全省不可移动和馆藏革命文物数字化项目,搭建河北省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平台,提升资源统筹规划能力和整体保护信息化水平,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创新协作模式,强化红色基因传承

强化区域联动,整合文物资源。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河北联合北京、天津先后推出两批文物主题游径,京津冀文物游径共建取得新进展。首批“进京赶考之路”串联西柏坡、香山革命旧址等;2025年新增“抗战记忆”(卢沟桥、冉庄地道战遗址等)、“紫塞雄关”(长城资源)线路,以“串珠成链”方式活化三地红色资源。“七一”前后,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委宣传部指导,山西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山东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主办的“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在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先后开展,展览首次在形式上突破地域界限,在晋冀豫、冀鲁豫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联盟的合作框架下,实现了四省同步联展和片区革命文物统筹利用。展览以晋冀鲁豫四省抗战文物为载体,共展出四省1000余件(套)革命文物,形成联展矩阵,扩大展览影响力。连续举办三届“晋冀鲁豫四省革命文物优秀讲解交流推介活动”,有效加强了四省革命文物讲解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挖掘时代价值,深化研究与阐释。整合党史、社科等多方力量,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挖掘与阐释革命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拓展河北革命文物研究的新格局。2024年3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批准设立“李大钊纪念馆—河北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以此为契机,河北省文物局会同省教育厅开展河北省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申报工作,充分发挥河北省革命文物资源禀赋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跨领域融合、研究特色鲜明、梯队建设合理的河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体系,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细节和思想内涵,讲好红色故事,推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产品和成果。

打造红色研学品牌,建立馆校协同机制。用好用足革命文物资源,推动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与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打造红色研学品牌,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心里埋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推广石家庄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经验,推动理论成果转化;支持保定市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与河北大学合作的“五四诵读”活动、邢台市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与黑龙江大学合作的抗大旧址共建共享精品项目,持续推进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依托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等红色资源,打造“冀南红色研学”项目,2024年吸引360所学校、310家机关单位、20余万人次参与实地思政教育。磁县八路军129师兵工厂博物馆成为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工业遗产的红色教育功能,开滦博物馆通过新增《每周评论》等近百件(套)红色文物展品,开发《开滦密码》沉浸式研学课程,并培训1110名“小小讲解员”,申报的“开滦唐山矿:创新红游研学新模式,传承‘特别能战斗’精神”案例入选国家文物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弘扬革命精神,推进教育实践深度融合。加强革命旧址、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地部队、城乡社区协作联动,把革命文物场所作为党员干部培训、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纳入党员干部培训必修课,积极推动革命传统教育进部队、进社区活动。依托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李大钊故居等创建教育基地,拓展教育覆盖面。鼓励学校、党校(行政学院)到革命旧址、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让人们身临其境受到革命精神熏陶。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河北省文物局与省纪委监委驻省文化和旅游厅纪检监察组开展联学共建,组织党员干部到冀南烈士陵园和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洗礼。

依托革命纪念设施,在重大纪念日、节庆日,组织具有庄重感、仪式感、参与感的主题活动。今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河北省革命历史类纪念馆积极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在历史中追寻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组织全体人员高唱国歌,向革命先辈敬献花篮、鞠躬致礼,表达对抗战英烈的崇敬、缅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举办“中流砥柱 浴血华北——华北抗战历史展”,让红色教育深入人心。

讲好红色故事,提升传播影响力。结合革命文物资源特色,围绕重大革命事件、历史人物等主题,拍摄《抗日烽火——河北抗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等宣传片、文献纪录片。由河北省文物局主办,河北省红色旅游协会承办的“革命文物我来讲”河北省革命文物故事微视频展播活动于近日启动。活动面向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旧址开放单位的负责人、专业讲解员、志愿讲解员及小小讲解员征集革命文物故事微视频作品。紧密结合建党、建军、建国、烈士纪念日等重大纪念活动及重要节假日,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好革命文物宣传推广活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我是小八路”红领巾志愿讲解员活动拉开帷幕,首批小讲解员7月12日正式上岗以来,获得了广泛好评。

强化法规普及,凝聚保护共识。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编印《文物法律法规汇编》《文物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汇编》,向全省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及相关部门发放近万册。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制作主题展板、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开展革命文物普法宣传工作。深入机关、学校、社区等,宣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提升依法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的社会共识。

激发文物活力,赋能老区发展

整合优质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依托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李大钊故居、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等重点革命文物资源,打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红色地标。加快推动西柏坡、白洋淀、狼牙山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提档升级,整合优质资源,完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核心吸引力和影响力,创建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赋能革命老区发展提质增效。

彰显时代价值,助力党史学习教育。近年来,河北革命文物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生动教材。落实《革命文物主题陈列展览导则(试行)》要求,进一步规范革命旧址和场馆讲解服务,增强讲解内容的知识性、思想性,突出教育功能,彰显时代价值。推进实施西柏坡纪念馆展陈提升等重点工程,深入挖掘革命文物文化内涵,聚焦主题,突出特色,创新展陈形式,打造一批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

“红色+产业”融合,激活用好革命文物资源。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完善公共服务、发展相关产业相结合,与红色精品景区打造、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振兴相结合,统筹考虑革命旧址展示、周边环境改造、增加就业机会、产业融合,将革命文物资源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改善,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邢台南宫市为革命老区,近年来将革命传统与特色产业结合,发展黄韭富民产业,助力农户增收致富。

革命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更是精神的火炬。做好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不仅是对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红色基因的接力传承。河北将以保护为基础、以研究为支撑、以利用为导向,在保护中创新传承,在传承中凝聚力量,让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成为鲜活的党史教材,每一处革命旧址都化作滋养初心的精神沃土,使红色血脉永续流淌、薪火相传,为奋进新征程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河北省文物局供稿)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3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