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越州故城保护利用探索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符颖琦

越州故城遗址位于广西浦北县南流江畔的丘陵上,是南朝越州州治所在地。遗址坐北朝南,依山而筑,地势北高南低,由外城、内城构成,始建于南朝刘宋元徽二年(公元474年),废于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前后延续134年,在南朝时期政治版图中占重要地位。

越州故城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南朝州治类城址。越州故城如何突破大遗址保护困境,其保护实践中所折射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成为观察大遗址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利用的鲜活样本。

价值认知:

考古筑基,揭开南朝南疆治理密码

越州故城的保护之路始于对其核心价值的深度挖掘。

系统性考古厘清格局:2019-2022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山大学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累计揭露6400平方米。发掘成果显著——清晰揭示出“外城-内城”双重结构、依山势阶梯分布的3处院落群、8座建筑基址,以及完善的防御体系(砖包台基、马面遗迹)和功能设施(水井、排水沟、踏步等)。这一布局生动再现了南朝州治的规制与营建智慧。

物证解码文明交流:出土的印度-太平洋玻璃珠等舶来品,实证了南朝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亚、东南亚的密切往来,为“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增添了关键物证。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南朝南疆管理枢纽”的独特价值日益凸显。

越州故城的实践印证,系统性考古是大遗址保护的根基。唯有通过科学发掘厘清格局、提取信息、阐释价值,才能为后续保护利用提供不可替代的学术支撑,避免“保护性破坏”或“盲目开发”。

保护痛点:

直面大遗址保护的现实困境

越州故城的保护利用面临的问题极具代表性。

土地权属之困:城址占地300余亩,其中59亩为集体用地,其余为农民承包地。速生桉、香蕉等作物根系持续侵蚀地下遗迹,农耕活动与遗址保护矛盾尖锐。征地范围受限导致整体保护难以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缺乏空间载体。

规划缺失之痛:尽管考古成果丰硕,但《越州故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长期缺位。缺乏上位规划统筹,导致保护展示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土地利用等举措缺乏系统性依据,项目申报与资金争取受阻。

资金机制之难:保护展示设施建设项目虽已在县级立项,但自治区层面未获批;陈列展大纲编制经费不足;考古遗址公园申报“缺规划、缺运营”。

这些问题直击当前大遗址保护的共性痛点——土地权属复杂、规划滞后、资金渠道单一、跨层级协调机制不畅。破解这些难题,亟须制度创新与系统性方案。

利用设想:

建设成岭南南朝时期州郡文化为主题的遗址公园

越州故城具备打造考古遗址公园的优势。

保存状况好:越州故城处于村落边缘地带,城址相对保存较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地理环境和原始地貌。

考古基础扎实:2019-2022年进行主动考古发掘,面积达6400平方米,整个发掘面积广、系统性强,基本厘清了越州故城建筑布局及功能分布。

保护设施:在遗址北向建设集文物库房、展览、免水生态厕所、停车场、界桩、标志牌于一体的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

资源丰富:越州故城周边有香翰屏旧居、施渡坡古城、伏波将军庙等文物资源,越州天湖、寿仙湖等旅游景区、南流江露营基地,浦北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与施渡坡古城联动,串联海上丝绸之路节点,融入平陆运河经济带,可打造“遗址+非遗+红色+农产”一站式体验的考古遗址公园,实现文化遗产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

越州故城遗址公园的建设,在岭南南朝城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上具有重要意义,对推进地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和乡村振兴具有示范作用。

浦北计划:

规划系统性保护的创新路径

面对挑战和困境,浦北县为越州故城的保护利用,深度谋划和规划,欲为其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价值的突围之路。

高位推进展示项目:高站位高标准谋划保护展示,委托资质单位编制《保护展示设施建设方案》,拟在内城核心考古区域建设原址展示区、栈道,全方位展示城址布局,深化考古成果。

创新土地解决方案:越州故城土地为集体和个人用地,限制了文物的保护利用,可通过土地流转、生态补偿等方式协调农业活动与遗址保护矛盾,探索“保护红线内农业转型”模式,扩大征地范围,将整个城址纳入计划,为考古遗址公园预留保护利用发展空间。

专项规划引路:推动编制保护总体规划,以此为依托申请国家文物局专项经费,推动展示利用、展示设施等项目。多渠道申报:可以通过多渠道争取资金。强化规划与机制保障:将编制《越州故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置于核心位置,以规划统筹保护、利用、管理;建议自治区层面高位协调,破解土地、资金瓶颈,形成“国家—自治区—县”三级联动机制。

若能探索出一条越州故城创新保护道路,随着日后保护总体规划的落地、征地范围的扩大、展示设施的建成、管理日益完善,“越州”将以考古遗址公园的崭新形态重焕生机。

(作者单位:浦北县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90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