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编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中国文物报

考古学巨匠夏鼐严把学风关

白云翔在2025年第7期《考古》撰文《夏鼐先生与〈考古〉杂志》认为:在夏鼐的学术人生和对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巨大贡献中,主持编辑学术刊物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夏鼐的办刊理念,集中体现在创刊号上的《发刊词》(尽管是时任副主编陈梦家执笔撰写)和夏鼐为《考古》创刊二百期所写的纪念文章《回顾和展望》中。从考古学的学科实际出发,坚持田野考古报告与研究论文并重、基础研究与阐释研究并重;及时介绍国外的先进经验,适当刊登书刊评介和读者意见;坚持以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的高低为取舍的标准,即“以文取文”而不是“以人取文”;既要坚持“百家争鸣”方针,更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编辑工作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下手”,做到“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保证质量”。夏鼐的这些办刊理念,在其办刊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夏鼐办刊实践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他那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敬业精神。他当主编从来不是“挂名”主编,更不当“甩手掌柜”,而是作为一项日常的重要的学术工作对待。

博物馆展览评选发展的国际视野

周婧景、沈雨晨在2025年第8期《故宫博物院院刊》撰文《博物馆展览评选发展的国际视野》认为:教育和服务公众已成为当代博物馆的要务,组织优秀展览正面临重重挑战。如果我国的展览评选仍一味强调策展中程式化的操作环节,而不去关注“操作的目的及其专业度”,那么展览很难在质量上获得突破性改进。从博物馆方看,这种评选逻辑背后依循的是经验主义,只重视如何做、如何做好,而在认识论上却出现断裂,不知为何做,也不对其重要性加以评估。同时,我国博物馆采取集中型管理体制,依赖自上而下的考核和激励系统,因此深入考察当前博物馆展览评选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合理化相关主体的利益结构,进而构建专业化、可持续的评选标准至关重要且任重道远。如何留住并吸引观众,怎样获得新收藏或新成果,如何在主题、形式、参与等方面呈现更多创新等,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

中国古代地名位置的重构误差

蓝勇在2025年第4期《求索》撰文《中国古代地名的传承及其规律——以对“使君滩”的考辨为例》认为: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地名的空间定位,历代都在不断重构之中。中国古代的地名空间重构往往都是在地名空间指示失传背景下的重构,且往往少有功利的左右,在客观上更多是因地名信息少、认知水平低和认知方法落后的局限形成的重构误差。只是到了近代以后,受争夺历史文化资源的功利影响,往往才会有主观上的重构偏差。透过近些年来有关地名传承的研究个案来看,中国地名学研究中亟须完善其内涵外延,努力将中国地名学的学科内容完整构建起来。地名传承学不仅对于地名学研究本身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研究也相当重要,如历史地理研究中地名的谐音异写地名、异名同地、同名异地现象本身是历史上在地名传承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又极大影响到历史地理的空间考证。认识到中国传统地名传承的规律后,我们自然也会对《山海经》《穆天子传》《尚书·禹贡》等文献中的地名空间的模糊状态有清晰认知,自然也不会费尽心力去复原一些古人本身就没有精准定位的地名空间。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0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