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旗博物馆煤精人面牌饰浅议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刘江涛 商原驰

近日巴林右旗博物馆“人文初曙——史前文化精品文物展”展陈上新,展出了一件精美的人面牌饰,并对其材质与时代进行了简要介绍。笔者仔细观摩这件人面牌饰,并与相关考古发现进行对比后,深感其具有重要价值,有必要对此件牌饰的时代、功能及意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人面牌饰的图案构成及年代

此件牌饰为征集品,以煤精制成,平面呈较规则的长方形薄板状,质地细腻光滑,长5.7、宽3.4、厚0.9厘米(图一,2)。牌饰一面满施图案,主体为一明确的人面,以两个正圆表示眼球,其上、下各有三道和两道向外延伸的阴刻弧线表示眼眶,下边的两道阴刻线中间相连,形成三角形的鼻梁,鼻梁之下有两个小圆孔代表鼻孔。双眉为两道阴刻直线,中间以两重下垂弧线相连。嘴呈长方形,其内阴刻有整齐的十枚牙齿,嘴巴两侧各刻一三角形,似为獠牙的表现。牌饰顶部,即相当于人面额头部位雕有一排共13个三角形纹,可能为发型或头饰。嘴下方刻划出四列竖向的波浪线,似为夸张化的胡须,其间交错出三道竖向错落有序的九个菱形纹,与人面的图案融合一体,整体似为一男性老者形象。两侧有横向阴刻线补白。牌饰背面光素无纹,未见穿孔,边缘有明显的切割痕迹。

仔细观察这件牌饰,其造型与纹饰图案在西辽河流域此前的考古发现中少见。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他尺西沟遗址2015年试掘中出土1件带人面的石牌饰,整体呈下部略内收的长方形,长9.2、宽5.17、厚3.05厘米(图一,1)。正面上部居中部位刻划出完整的人面,眉、眼、鼻、嘴表现明显,尤其是嘴部刻划出的明显的上下獠牙,双目两侧各有一组波浪状纹饰,嘴部两侧及以下为八排规整、密集的倒三角纹。顶部及中、下部无纹饰。他尺西沟遗址2019年发掘中还出土1件两面均刻有纹饰的石牌饰,一面为人面图案,眉眼鼻口清晰可见,人面之上为一排均匀分布的竖向阴刻线,两侧为向外扩展的半圆弧。人面纹以下则是每排6个倒三角形,共计12排。据发掘者介绍,石牌饰的另一面为一动物面部图案,同样刻出明确的眉眼鼻嘴,不排除为夸张化的人面。面部之下刻划出一较大的V字形图案,一侧为间距较为均匀的横向阴刻线(图一,3)。从尺寸、人面及整体图案的构成要素和风格来看,他尺西沟遗址出土的两件石牌饰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一致性。

巴林右旗博物馆的这一件人面牌饰在尺寸和表现手法上与他尺西沟的两件石牌饰具有较多的相似之处。整体图案均是由人面和其他元素组成,以规则的圆形表示眼睛,面部器官表现较为清晰,嘴部强调牙齿,特别是獠牙的存在。整体构图中都可见明确的三角形元素,人面两侧可见横向阴刻线。但巴林右旗博物馆的这件牌饰也有其特殊之处,突出表现在人面嘴部以下刻划有竖向波浪状图案,似为胡须的表示,波浪纹之间交错形成菱形纹。菱形纹是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一类极为特殊的纹饰类型,除作为陶器纹饰外,还见于赵宝沟文化小山尊形器的猪首龙和红山文化C形玉龙之上。根据文献记载和天文考古学的研究,带有菱形鳞片的龙为阳龙,能够飞升上天。巴林右旗博物馆和他尺西沟出土的人面牌饰,其图案中的菱形、S形、半弧形和三角形纹样,均表现出了较强的升腾之意,总体所表现应为与上天沟通、神灵崇拜之意。因此,巴林右旗博物馆的这一件人面牌饰,时代定为兴隆洼文化应无太大问题,结合他尺西沟遗址房址内出土的陶器来看,应为兴隆洼文化晚期,年代约在距今7500年前后。

中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煤精制品

煤精又称煤玉,属于腐殖腐泥煤的一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煤及煤精的国家之一。据此前的考古发现,煤精制品最早发现于距今7000年前后的辽宁沈阳新乐遗址,且数量众多。新乐遗址房址内出土球形、泡形、珰形煤精制品及煤精原材料300余件(图二,4~7)。新乐遗址的煤精制品器形小巧规整,打磨光滑细致,文化层中还发现带有明显切割加工痕迹的碎煤精,发掘者推断新乐遗址先民是将煤精当作一种乌黑的石料使用。

巴林右旗博物馆的人面牌饰为兴隆洼文化遗物,则为目前已知中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煤精制品。值得注意的是,巴林右旗境内的那斯台遗址采集有1件煤精猪首形饰(图二,2),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包含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遗存,采集的兴隆洼文化陶片多为晚期。那斯台遗址猪首形饰造型原始古朴,与洪格力图遗址采集的砂岩人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后者的年代也为兴隆洼文化,且类似造型的器物基本不见于红山文化时期。如是,那斯台遗址采集的煤精猪首形饰,不排除是兴隆洼文化遗物的可能。

全国各地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煤精制品发现不多,散布于辽宁中东部、内蒙古东南部、甘肃西北部及长江下游的安徽等地,绝大多数为小型装饰品,可见此时对于煤精制品的加工还未形成规模,煤精可能多被作为乌黑的石料被加工和利用。除赤峰巴林右旗和沈阳新乐遗址的发现外,属小河沿文化的通辽市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墓地BM44出土1件煤精五角星权杖头(图二,1),造型规整,乌黑光滑,类似造型的权杖头也见于同时期且文化内涵相同的昆都岭墓地。此外,属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墓地M691和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IH93内也发现有煤精制品(图二,3)。从上述发现来看,兴隆洼文化、新乐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所在的东北南部辽河流域是中国早期煤精制品发现数量最多、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图三),是探索早期煤精开发与利用不可回避的关键所在。

煤精牌饰的来源及意义

从矿物学角度讲,煤精是硬质木料长期埋藏地下经石化作用而成,赋存于煤层中间或附近的沥青质岩层中。因此,富集的煤炭资源是获取煤精料的先决条件。目前关于古代煤精制品的科技检测多为材质鉴别,而少有产地分析。早期煤精制品多见于北方,也与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状况相符。新乐遗址出土的煤精制品经科技检测,其产地指向为附近的抚顺煤田,这里是我国首屈一指的优质煤精产地。内蒙古东南部的赤峰市境内亦有平庄等煤炭富集区。由于新石器时代先民并不具备采矿的技术与能力,早期煤精原料可能是出露于地表或崩落坠入河流之中,被古代先民拣拾所获。各地发现的早期煤精制品在器类及器形上差异较大,表现出了较为明确的地域特色,但均以装饰品为主,也符合古代先民对于特殊资源的早期处理偏好。

就近取材,是古代先民获取资源的首要选择,但也有例外。以玉器为例,玉器是兴隆洼文化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主要出土于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总数已超百件,且绝大部分为科学调查和发掘所获。通过对出土玉器物理性状的观察、成分的科技检测及与各地所产玉料的对比分析,目前可以基本确定,兴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料,主要来自辽东的岫岩一带,尤其偏爱选用细玉沟所产的黄绿、黄白、绿色的闪石玉。由此可知,出于特定的缘由,古代先民会行进到远超其正常资源域以外的地域获取某些特定资源,这在中国的史前时期屡见不鲜。兴隆洼文化先民远赴岫岩获取玉石资源也是这种行为的典型代表,或许在获取玉料的过程中,兴隆洼文化先民也发现了少量的煤精原材料,并制成了这件珍贵的、蕴含有信仰崇拜观念的人面牌饰。值得注意的是,巴林右旗也是目前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发现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从文化因素分析的角度出发,辽中地区的新乐文化和辽东地区的小珠山下层文化,可能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兴隆洼文化的影响,表明当时的人群往来和文化交流所跨范围不小。新乐文化中发现数量众多的煤精制品,除去距离抚顺这一煤精产地很近之外,是否与兴隆洼文化因素的传承有关?兴隆洼文化之后,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中均未发现明确的煤精制品。从通辽市科左后旗阿仁艾勒遗址采集的陶片来看,新乐文化有明确的从辽中向辽西扩散的过程,南宝力皋吐墓地发现的小河沿文化煤精权杖头是否与这一迁徙活动有关?煤精制品和岫岩玉制品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不仅能从特殊器物的角度建立起辽东、辽中、辽西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更有助于窥见东北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传承、交流、互动与格局。巴林右旗博物馆的兴隆洼文化煤精人面牌饰,可能是辽西先民向辽中、辽东获取玉石等资源的收获之一,也是东北南部地区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人群流动、文化传承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本文为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编号GZC20241682)项目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巴林右旗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4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