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南传的江南第一站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叶润清

南青北白格局与繁昌窑

唐代以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为代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瓷窑体系。到五代时期,南方的繁昌窑率先创烧出青白瓷,并由此发展成为五代北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唯一专烧青白瓷的大型瓷窑,堪称我国唐宋时期青白瓷的摇篮和白瓷南传的江南第一站。

繁昌窑之名不见于历史文献,是发现该窑址的繁昌县(现繁昌区)文物工作者给予的命名。皖南地区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名窑只有曾为南唐宫廷烧造贡瓷的宣州窑,经过与南京南唐二陵出土瓷器的对比研究,可以认定繁昌窑就是晚唐以后宣州窑迁移到繁昌的窑场。

柯冲窑与骆冲窑的主要发现

在繁昌城区西南郊,分布着包括柯冲、骆冲、姚冲、半边街等在内的多处瓷窑遗址群,以柯冲为中心窑址,规模最大,考古调查在南北长约1.2、东西宽约0.9千米,面积约1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发现数十座依岗坡而建的龙窑遗迹,这就是繁昌窑遗址。

200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繁昌县文物管理所合作,在柯冲窑址首次揭露出一座窑体斜长56.4米,包括窑前工作面、操作间、火膛、窑室、窑门,形制结构基本完整的龙窑,东西方向,头东尾西,出土大量瓷器和窑具标本,编号为柯冲窑址1号龙窑。这是科学意义上繁昌窑遗址的第一次发掘。

其后是2013年以来的持续发掘和一系列重要发现。

这一时期的发掘工作主要集中于柯冲窑址,共揭露出龙窑3座、釉灰窑1座,同时发现作坊基址、居住类房址、排水沟等窑业生产相关遗迹和北宋时期墓葬,出土大量青白瓷残件、瓷片和窑具。

其中一座龙窑位于2002年发现的1号龙窑南侧,保存基本完整,斜长38.75、宽2~3米,发现4处窑门,东西方向,头东尾西,编号为柯冲窑址2号龙窑。

1、2号两座窑址基本平行,南北并列。

作坊区发现成型、晾晒等制瓷工艺遗迹和原料。

北宋房址以青砖垒砌房基,平面呈长方形,东北—西南向,东西长7.4、南北宽6.2米,面积45.9平方米,可能是当时窑业生产的组织管理用房。

釉灰窑平面呈“凸”字形,由窑室和操作间组成,窑室长1.4、宽0.9米,年代为北宋早中期。

发现玉璧底青瓷碗和青白瓷共存现象,将繁昌窑创烧年代提前到唐末至五代,是繁昌窑遗址创烧年代及窑业生产溯源研究新的材料和线索。

上述生产管理用房、釉灰窑、玉璧底青瓷碗均为首次发现。

发掘的另一处窑址为骆冲窑。共揭露出龙窑1座、房址1处、路面1条。龙窑除火膛外基本保存完整,呈南北向,头南尾北,斜长26.4、宽2.25~2.6米,发现4处窑门,是我国古代分室龙窑的最早形制。编号为骆冲窑址1号龙窑。

繁昌窑的历史地位

两处窑址出土的青白瓷器均主要为实用生活器具,以碗、温碗、盏、碟、盘、钵、壶为主流产品,亦有罐、盒、炉、枕、砚、人物俑、瓷塑小动物等器类,总体以素面为主,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划花、模印、贴塑、镂空等。

多座龙窑、作坊、管理用房及相关遗迹的发现,大量瓷器产品、窑具、瓷器原料等遗物的出土,为研究繁昌窑窑业生产布局、龙窑分布规律、窑址创烧与废弃时代、窑业生产组织管理和技术交流等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也为北方艺人南迁后融合南北方工艺创造出繁昌窑青白瓷烧制工艺的认识提供了新证据。

根据地层和类型学研究,繁昌窑瓷器烧造可分为五代末期至北宋早期的创烧兴盛期、北宋中期的发展成熟期和北宋晚期的衰落期三个阶段。

早期产品组合丰富,造型优雅,做工细致,流行叠唇、花口、腹部压印的做法。青白釉浅淡纯正,白中微泛青色,开片很少。白胎略泛青灰,结构致密。

晚期做工逐渐粗糙,大部分釉色偏青或偏黄,胎质较粗,胎色青灰,漏胎面积大。装饰技法变多,有花口、多瓣葵口、刻花、划花、模印和贴塑等。

繁昌窑瓷器制胎使用轮制成型方法,碗盏等器类的下腹及圈足部位还经刀削二次加工。施釉采用蘸釉、浸釉法。碗盏类器内施全釉,器外施半釉。壶、罐、炉类器物的内壁除口沿外多不施釉,而器表则施满釉。窑具主要有匣钵、垫饼、垫圈、支钉。装烧方法,除五代至北宋早期仍保留有一些支钉叠烧方法外,主要是采用匣钵一钵一器的装烧技术。

根据制瓷原料及瓷胎化学分析和与景德镇瓷器的对比研究,繁昌窑使用窑址附近出产的一种岩石状制瓷原料与高岭土混合制胎,即“二元配方”工艺,这是南方地区制瓷原料的首次创新。

根据相关研究,繁昌窑青白瓷器除销往周边的皖南地区外,东线通过长江干流销往长江下游平原,并通过运河运往港口城市江宁府(今南京)、扬州、楚州(今淮安)和海州(今连云港),然后销往日本等地;西线溯长江而上到洞庭湖,入湘江,然后过漓江、西江至广州。

(作者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7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