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临城南盘石遗址考古发掘新收获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彦英 张文珊 索丽霞 李军 马立志 冯宝 牛东伟

南盘石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临城镇南盘石村村北,泜河南岸的台地上。遗址所在台地面积约为5.3万平方米。1988年12月为配合河北省文物地图集的编纂工作,河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泜河流域的多处遗址进行调查,其中南盘石遗址亦在本次调查之列,此次调查将遗址定名为“北台遗址”。调查发现房基1座、墓葬2座,其中一墓发现完整陶釜1件,在釜内叠放两个陶盆,应为随葬品。遗物以陶器为主,亦有石球、石磨棒等。陶器可辨器形有鼎、钵、盆、釜、罐、瓶等。从出土遗物判断遗址包含仰韶和战国两个时期遗存,之后该遗址处于原址保护状态。因考古实习工作需要,2023年12月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与临城县文物保管所对该遗址进行实地调查和小范围勘探。2024年8月至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师范大学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邢台市文物保护和研究中心、临城县文物保管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南盘石遗址进行了为期四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和室内整理工作。本次发掘面积约310平方米。发现房址4座、灰坑45个、竖穴土坑墓5座、瓮棺葬3座、灰沟5条。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石、骨、蚌、角器等。现将2024年度的发掘工作及主要收获概述如下。

地层堆积

南盘石遗址古代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早期地层遭到后期的破坏。根据发掘情况,可将发掘区的地层划分如下:

第①层:耕土层。棕褐色砂质黏土,土质疏松。厚0.13-0.3米。包含物有陶片、红烧土块、兽骨、石块、瓷片、植物根茎和现代遗物。

第②层:新石器时代文化层。遍布整个发掘区,可分为两个亚层。第②A层:棕褐色砂质黏土,土质较致密。厚0.15-0.51米。包含物有陶片、红烧土粒、钙质结核、碳屑和零碎兽骨。第②B层:土质土色与②A层相似,基本不见红烧土颗粒。厚0.1-0.48米。包含物有夹砂陶片、石块和少许碳屑等。

第③层:新石器时代文化层。黄褐色砂土,土质疏松。厚0.32-0.6米。包含物有泥质红褐陶片,红烧土颗粒等。本层包含遗物很少。

遗迹遗物

此次发掘的遗存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其他时期遗存少见。本文主要介绍新石器时代遗存。根据出土遗物特征并结合周边其他遗址的发现情况,可将南盘石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分为三期。

第一期遗存 本期发现的遗迹数量不多,仅见灰坑一种。以H48、H52为代表,H48坑口呈椭圆形,坑内堆积可分为两层:第1层为灰黄色砂质黏土,土质紧密,包含物有陶盆、碳屑、牛骨等;第2层为黄褐色砂土,土质较致密,包含物有碳屑等,未见陶片。H52坑口近圆形,坑壁较缓,填土为灰褐色土,土质疏松。有一直腹盆倒扣在坑内。这一时期的陶器仅见直腹盆一种,为夹砂红褐陶,直口、方唇、大平底,口沿下装饰有戳印纹,各不相同,有的戳印的圆孔未穿透器壁,有的为窝状,椭圆形,也有长条状,“Y”字形等。均为手制,制作较为粗糙,显示出一定的原始性。在地层中也散见这一时期的陶器残片,基本分布在整个发掘区。

第二期遗存 这一时期的遗存是本次发掘的主要收获,遗迹遗物最为丰富。有房址、灰坑、墓葬、瓮棺葬等。

房址发现4座,F1平面形状呈葫芦形,其余3座大致呈椭圆形,均为半地穴式。F1、F2底部凹凸不平,分成不同的小平面。F3、F4底部相对平整,在F4的底部有一层踩踏面,平整光滑。围绕周壁有数量不等的横向柱洞,直径在10厘米左右。在房屋四周也发现少许柱洞,有的是斜向柱洞,朝向房屋一侧。坑内的堆积出现分层现象,多则七八层,少则两层。坑内普遍堆积大量红烧土块,红烧土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一面平整光滑,另一面凹凸不平,在光滑的一面戳有小窝,起到装饰作用;有的表面印有植物印痕,能看出有枝条、小木棍、草叶等。房址内出土的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烧骨等。陶器有红顶钵、鼎、罐、彩陶瓮等;石器有石磨盘和石磨棒以及石斧等;骨器有骨锥、骨针等。屋内大量红烧土块可能是房屋倒塌堆积造成的。除了房址以外,也发现有烧土坑,如H9、H6等,坑内亦发现大量红烧土,烧土上有植物印痕,推测这些烧土坑的性质也和居住有关。

墓葬发现5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单人仰身直肢葬,墓向基本一致,在185°~210°之间,基本无随葬品,只有M3在墓主的右脚外侧随葬一件彩陶壶。M1、M2、M4的墓主均为成年男性,年龄40~50岁。M3墓主是年龄为12岁左右的小孩,性别不明。墓主在埋葬时双手放置在臀部下,这一埋葬习俗较为特殊。

瓮棺葬发现3座,平面形状可分为椭圆形和近圆形,W1为横置,葬具为一陶鼓,葬具内发现有小孩的骨骼和牙齿,随葬一件石英块。W2为竖置,两鼎相扣,上下鼎口沿略有错位,鼎内未发现小孩骨骼。W3也是竖置,为一小鼎倒扣在土中,未发现婴孩骨骼。

灰坑以H12为代表,平面呈椭圆形,坑内堆积可分为六层。第①层为红褐色黏性土,土质较疏松;第②层为黑褐色黏性土,土质较致密,包含大量红烧土块;第③层为灰黄色沙质土下夹杂灰褐色土,土质由致密到疏松;第④层为红烧土层,土质致密;第⑤层为灰黑色土,土质疏松;第⑥层为浅灰色土,土质较疏松。H12出土遗物丰富,有陶器、石器、骨器、动物骨骼等。可辨器形有钵、鼎、红陶罐、小口壶、器盖、石斧、骨锥等。动物骨骼有鹿、獾、鱼椎骨、鱼刺等。

第三期遗存  本期发现的遗迹只有灰坑一类,以H21、H39为代表,坑口呈圆形,为口大底小的袋状坑。底部平整,围绕坑底四周放置一圈石块,推测在石块上铺设木板,然后在木板上放置食物,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石器等,可辨器形有夹砂篮纹罐、豆、壶、石环、石刀、磨盘等。

年代与性质

第一期遗存H48采集的碳样经碳十四年代测定,距今为8369~8063年;第二期H12采集的骨和碳样的测年距今6265~5997年和6185~5936年;第三期H14采集的碳样测年为距今5580~5324年。

南盘石第一期陶直腹盆(H52:1)的形制与北福地一期文化的直腹盆(T1③:9)形制相似,口沿下纹饰的组合有区别。因此,南盘石第一期文化遗存与北福地一期关系密切。不过南盘石一期只发现直腹盆,不见支脚。另外南盘石一期陶器口沿下的纹饰与徐水南庄头陶器口沿下的纹饰相似。加上南盘石一期的碳十四测年超过距今八千年,这些迹象表明南盘石一期的年代在徐水南庄头和北福地一期文化之间。南盘石第二期发现的陶鼎、红顶钵、陶盆、小口壶、彩陶钵以及彩陶上的纹饰,与正定南杨庄、安阳后冈、濮阳西水坡的同类器形制一样,结合碳十四年代数据,南盘石第二期遗存为典型的后冈一期文化遗存。南盘石第三期文化遗存不见彩陶,以夹砂篮纹罐、泥质黑陶豆为代表,从陶器形制来看,处在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过渡时期,大致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同时期。不过南盘石第三期的碳十四年代数据与陶器特征反映的年代有出入,显然碳十四的年代明显偏早。

学术价值与意义

首先,南盘石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为首次在邢台地区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的文化遗存。发现的陶器在器形上与北福地一期更为接近。因为未发现支脚,加上陶器纹饰与南庄头有相似之处,因此南盘石一期遗存较北福地一期遗存可能更为古老。在地域上,将磁山文化和北福地一期文化连接起来,起到了中间桥梁的作用,也为厘清二者的关系提供了关键材料,具有填补地域空白的作用。另外,近年行唐故郡遗址也发现了直腹盆、支脚等这一阶段的典型遗物。上述最新发现表明太行山东麓地区距今七八千年前遗存的分布是相当普遍的,对于进一步探讨太行山东麓地区文化发展演进及文明起源等关键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其次,南盘石第二期文化遗存为我们展现了较为完整的后冈一期文化聚落形态,发现了房址、灰坑、墓葬、瓮棺葬等遗迹。根据墓葬集中分布的情况以及与东边的遗迹有一定的距离,推测发掘区的西南角为专门的公共墓地。瓮棺葬主要分布在居住区,用于埋葬未成年孩童。南盘石遗址普遍流行将死者的双手压在盆骨下的习俗,在后冈一期文化其他遗址中少见,不过在1972年春安阳后冈的发掘中,M15的墓主左手掌压在盆骨下,与南盘石的葬俗有相似之处。此外南盘石M3随葬一件网格纹彩陶壶,保存完好,制作精美。在以往后冈一期文化的墓葬中几乎不见随葬品,M3的发现为我们认识后冈一期文化的埋葬习俗提供了全新的资料。这些发现为复原并阐释后冈一期文化的聚落形态、丧葬习俗、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科学的实物材料。

总之,南盘石遗址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基本涵盖新石器时代各个阶段的遗存,为构建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提供了年代标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邢台市文物保护和研究中心 临城县文物保管所 执笔:李彦英 张文珊 索丽霞 李军 马立志 冯宝 牛东伟)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14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