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以技术创新守护千年瑰宝
让有机质文物重获新生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邱祖明

博物馆中陈列的瑰丽的漆器、精致的丝绸、字迹清晰的简牍,生动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然而,这些珍贵的有机质文物在出土时往往脆弱不堪,甚至一触即碎。如何让埋藏千年的瑰宝重见天日并长久保存,一直是文物保护领域的重大挑战。

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多年来深耕有机质文物保护技术创新和应用,让漆器、简牍、丝绸等文物“延年益寿”,重新焕发光彩。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该中心“技术创新突破难点堵点 让有机质文物重获新生”案例获评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创新突破,

构建全流程保护技术体系

有机质文物,如木漆器、竹简、纺织品,因其材质的特殊性,极易受环境变化影响,出现糟朽、褪色、霉变等问题。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原主任、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吴顺清表示:“这些文物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时就像‘豆腐渣’,稍有不慎就会损毁。”

面对这一难题,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系统梳理保护技术的难点痛点,成功研发了一批关键技术——

以连二亚硫酸钠脱色、高级醇脱水等技术为基础的简牍全过程保护技术,有效解决简牍从出土到展陈的瓶颈问题;

乙二醛复合脱水法,改进了原来乙二醛脱水的容易出现的吸潮、返酸和泛白等问题,大幅提高文物的稳定性;

生物法保护技术,利用微生物清洗、加固古代丝织品,恢复其原有色泽和韧性。

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荆州博物馆展出的战国、秦汉木漆器、丝绸以及简牍文物最具特色,游客对这些珍贵文物的精美程度都惊叹不已。”荆州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王丹表示,“原本脆弱不堪的文物能完美‘亮相’,全靠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技术支持。”

近年来,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牵头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馆藏典型脆弱有机质文物病害防治与评价技术研究”,形成了病害程度量化指标体系、劣化程度量化预测模型、保护材料服役期限评价方法等新一代保护技术,为有机质文物的保护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的依据。

技术活化,

筑牢全生命周期保护屏障

在考古现场,一件刚出土的战国漆器正经历着“生死考验”——温度骤变、湿度波动、微生物侵蚀,任何细微的环境变化都可能让这件沉睡两千多年的文物在顷刻间化为乌有。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专家的精心呵护下,脆弱文物安然度过危险期,以完美姿态呈现在博物馆展柜中。

从考古发掘的第一铲土开始,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技术力量就已介入。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介绍:“我们为全国多个省市提供现场保护支持,参与过成都老官山汉墓、南昌海昏侯墓、广汉三星堆遗址、淮南武王墩楚王墓等重大考古项目的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工作。”在这些项目中,专家们搭建临时防护设施,采用表面清理与加固等创新技术,成功应对环境突变。两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荣誉,见证着他们在考古现场保护领域的卓越成就。

当文物安全进入实验室,更精细的“救治”随即展开。在恒温恒湿的实验室里,专家们像“文物医生”般运用各种“治疗手段”:用连二亚硫酸钠为变色简牍“美颜”,以复合乙二醛脱水技术为饱水木漆器“塑形”,通过生物法清洗加固让糟朽纺织品重现柔韧。截至目前,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已成功修复万余件木漆器、18万余枚简牍和1100余件纺织品。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魏彦飞至今难忘,“吐谷浑王慕容智墓出土的唐代纺织品,经过五年精心修复,成为目前为止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批唐代纺织品文物。”

保护工作并未止步于修复。在荆州博物馆展厅和库房,一套智能化的预防性保护系统24小时守护着这些文化瑰宝。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变化,空气净化设备自动调节空气质量,工作人员定期巡查记录每件文物的状态。荆州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刘露说:“通过环境调控和日常维护,我们馆藏文物的严重病害发生率显著降低。”

这种贯穿发掘、修复、展陈全过程的保护模式,正是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提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的生动实践。从考古现场的紧急“抢救”,到实验室的精细“手术”,再到展陈环境的智能“养护”,每个环节都凝聚着科技创新力量。这种系统性保护方法,让更多承载中华文明密码的有机质文物得以“祛病延年”,继续向世人诉说千年故事。

成果共享,

提升全行业保护利用水平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文物保护技术的传播与应用。

为全面了解全国出土漆器和纺织品文物的整体情况和保护现状,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开展了“竹木漆器类文物腐蚀损失调查”“东周纺织品及相关文物调查”“馆藏木漆器(简牍)保护修复情况调查”等多项工作,掌握了大量有机质文物的基本信息和保护现状。这些一手数据为制定详细的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有机质文物的保护问题,为长期保存和展示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文物保护工作站推广模式,先后在成都、长沙、合肥、扬州、济南、兰州、南昌、云梦设立了8个以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为合作主体的工作站,成为文物保护技术推广的重要平台。通过工作站,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将自身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传授给多地文博单位,提升基层文博单位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文物行业队伍建设。

以扬州工作站为例,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派遣专家团队为该站文博工作者进行现场培训,讲解木漆器保护修复的关键技术和操作要点;扬州工作站选派相关技术人员到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进行学习交流。

经过培养交流,扬州工作站不仅成功修复了一大批受损的木漆器文物,更培养了多名文物保护技术人才。扬州博物馆副馆长、扬州工作站负责人王子尧表示,扬州工作站已成为扬州市及周边地区出土木漆器保护修复的重要力量。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现已主持和参与编制了馆藏木漆器保护行业标准5项、国家标准2项,打破了以往木漆器文物保护工作缺乏统一操作规范的局面,从方案编制的范式、病害识别与评估的方法、保护修复档案的编制要求等方面,为全国同行提供了全面且细致的标准化操作指南,提升了全国木漆器文物保护的水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将继续秉持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赓续历史文脉贡献更多力量。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40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