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遗迹诠释东北抗联精神
——吉林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董学增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三千万东北同胞陷入敌寇的铁蹄之下。同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斗争,为保卫民族生存和祖国神圣领土而战。9月21日,中共满洲省委作出了《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及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号召东北的共产党员和一切爱国志士、爱国士兵发动游击战,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坚决斗争。为适应形势变化,“九一八”事变前成立的吉林省中共磐石县委改为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县委机关设在磐石西玻璃河套,县委书记全光负责领导磐石、双阳、伊通、东丰、海龙、辉南和桦甸等七县的抗日工作,下设磐东、磐西、磐北等区和吉海铁路支部。中共磐石中心县委的成立,促成了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的诞生和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红石砬子根据地的建立。此后这支武装发展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1933年11月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第一军独立师,根据地也在不断扩大。

红石砬子山位于磐石市区西北的朝阳山镇与明城镇的红石山境内,属长白山脉哈达岭西南部,山体水平面积27平方公里,主峰在山体中部,海拔878.7米,因山顶裸露的岩石呈红色得名。红石砬子,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是磐石游击队的诞生地和主要活动区,也是抗日战争初期我党最早创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吉林大学考古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吉林省博物院、吉林市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在这里进行多次调查或试掘,在山中沟谷间发现20多处土木结构的密营(抗联战士们的驻地),仅在红石砬子八家沟一带就发现三处遗址(编号为一、二、三号),均为半地穴式。一号密营炕面用方块形平板石砌成,房址的门、墙、灶清晰可辨,距遗址西南10米处有一泉眼,为当年游击队水源地。又如在红石砬子和三棚砬子交界的西沟,发现两处密营(编号为一、二号)。一号是一座四面土石筑壁的房屋,南北长6.3米,东西宽5.3米,坐北朝南呈拐把子状;二号西和西北削山岩为壁,南门处有一小道直通山下。另外,在大炕山发现了四处抗联密营,其中一处是山洞居住址。

八家沟遗址出土洋炮筒、军用刺刀、子弹壳、弹仓、枪箍、牛皮子弹盒残片、锅、缸、盆、碗残片、铁勺、水壶、牙刷、胶鞋底、破布棉絮、电池炭棒、小锯条、长铁钉、蹄铁、怀表盘、砚台、文件包铜扣、兽骨等革命文物。西沟遗址出土镐头、菜板、铁筛底、剃头刀、陶器碎片等。除居住址外,在红石砬子支脉生财沟还发现了简陋的红军医院、军械修造厂、被服厂和办公机关遗址以及相关遗物。

自2020年以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磐石市红石砬子山脉及周边累计发掘面积4000平方米,发现抗联相关遗迹点单个统计达3300余处,确认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东北抗联遗址群,改变了抗联有史无迹的情况,且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获评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如2021年至2022年先后对八家沟区域和小姚家沟区域进行的考古发掘,发现的遗迹类型主要有方形房址、地窨子、平台、台地四类。房址和地窨子为住处和哨所,平台往往与壕沟相连,是简易的战斗工事;台地面积较大,是营训性质遗存。

通过这些遗址和遗物,我们不难想象当年抗日游击队和抗联指战员生活的情景。他们活动在遮天蔽日的林海,住在用石块和泥土堆砌起来的半地穴式房屋里,冬不御寒,夏不挡雨,是何等艰苦。吃穿靠地方党组织在根据地建立的农民协会、反日会、妇女会、儿童团支援。面对日伪的严酷“讨伐”,游击队员断粮断炊是常有的事,常常只能以野菜野果充饥,偶尔打只野兽就算改善生活了。冬装也很难满足需要,只好靠从敌人驻地和敌人身上夺取,“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然而,抗日志士们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为早日消灭驱逐日本侵略者,以不怕苦、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同持有先进武器装备的敌人进行着英勇顽强的持久战。这些遗址和遗物,形象生动地记录着我党、我军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真实诠释了东北抗联精神,即“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2019年,国务院将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磐石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秋虹介绍,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作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吉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保护利用工作,恢复遗址原貌,打造红色景区,开辟展示线路,参观者在此学习抗联文化、传承抗联精神。

(作者单位:吉林市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