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博物馆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51万余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主要表现在博物馆数量的增加、观众数量的井喷式增长、博物馆文创的热销,以及科技加持下文博新业态的丰富多样。展陈空间作为博物馆与观众互动的核心区域,其环境的设计与营造直接影响观众的参观体验、文物的保存状态以及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如何实现展陈空间环境的多目标优化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
陈列展览的空间主要包括基本陈列区、临时展览区、专题展览区和室外展场等,展陈空间环境是各区用于展示陈列文物、艺术品及其他展品的空间及其周围的相关环境要素,包括展厅的建筑空间结构、内部装饰、陈列设施、照明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空气质量等多个方面。优质的展陈空间环境能够提升观众参观体验,增强博物馆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是展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
展陈空间环境的目标需求
观众体验目标
包括舒适的参观环境、清晰的参观动线、丰富的互动体验、多样的展示形式以及个性化需求等。展厅设计需确保空间舒适性,科学布局保障合理活动间距,维持20至26摄氏度和相对湿度为40%至60%的恒温恒湿环境,构建安全宜人的观展微气候;参观动线的设计要简洁明了,避免走回头路或者错过重要展品;博物馆体验应更具互动性,强调多感官参与,构建沉浸式知识场景;多样的展示形式可以为游客带来持续的新奇感,提升参观体验。
文物保护目标
展陈空间需通过适宜的环境条件、安全的展陈设施实现文物保护的目标。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的精准控制对于文物保护至关重要,空气质量的维护也不容忽视,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甲醛等会对文物造成腐蚀。展陈设施的材质和结构要符合文物保护要求,展柜的密封性要好,同时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展架要考虑文物重量、形状和材质,对于较重的文物,展架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并且保证文物放置的稳定性,防止倾倒。
文化传播目标
博物馆展览是一种知识文化的传播,其主要目的是向观众传达思想和观念、信息和知识、文化和艺术,促进知识和文化的交流传播。准确的文化知识传达成为实现文化传播目标的重要方式,展品的陈列和展示说明要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其文化背景、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确保科学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达到知识传播目标。
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展陈空间环境的构建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材料选择、能源利用、空间利用效率等方面采取绿色环保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注重展陈内容与形式的更新与适应性调整,以确保博物馆在长期运营中能够持续满足社会需求并保持活力。
实现路径与策略
优化空间资源利用
灵活利用垂直空间是解决展陈空间不足的有效手段。可运用阶梯式分层展柜纵向布局,底层陈设大型文物,上层展示小型文物,配合微倾玻璃面板与定向照明实现多层级可视;还可利用建筑顶部空间,在空中进行悬吊展示,打破传统平面展示模式,使展厅兼具空间美化和视觉通透,结合投影技术增强动态展示效果,实现有限空间内的多样文化叙事与沉浸式观展体验。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上的舟楫”展厅,通过分布式悬挂30余艘不同历史时期的船模,配合地面互动投影与墙面动态影像,形成“空中行船—地面水流—墙面历史”的三维叙事场景。
合理划分展示区域是观众顺利观展的重要保障。博物馆应按照展品的重要性、参观顺序和互动程度,将展品展示区域划分为核心展示区、延伸展示区和互动体验区,核心展示区应位于空间视觉焦点,以独立展柜展示重点文物;延伸展示区围绕核心展品展开相关内容介绍,以通柜展示成组文物;互动体验区应与静态展示区保持一定的间隔,避免人流交叉影响观展体验。
提升文化传播效果
分层级信息传播。为每件展品提供简洁明了的基础信息,能够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取最关键的知识,这些内容可以采用大字体、醒目的颜色和简洁的排版方式,方便观众快速浏览;同时采用“扫码探索”“轻触获取”的方式,帮助深度研究者查询更详细的内容,既满足普通观众对简洁信息的需求,又能为专业观众提供足够的知识资源。
内容需主次分明。在有限的展览空间内,无法面面俱到地展示全部内容,应根据展览传播目的分清主次,对具有代表性的信息重点展示,以点带面,为观众呈现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创新展示方式。打破传统陈列方式,采用多样化陈列手法,可运用场景复原、仿真模型、组合陈列等方式,将展品与环境相结合,营造出更加生动、真实的展示场景;通过推拉式展柜、虚拟翻书、穿衣互动、互动游戏等形式,将数字技术融入展览中,实现知识资源的大规模传递,提升观众参与度和沉浸感。
改善观众游览体验
规划清晰路线。应设计简洁明了的参观路线,避免迂回、交叉或死角,使观众能够自然流畅地参观各个展区,可以通过地面标识、墙面指示牌等明确引导观众的走向,如在三岔路口设置显眼的指示牌,清晰标注各展区的方向和距离。
灯光氛围营造。传统灯光照亮展品的单一功能已无法满足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的体验需求,在展览设计中通过灯光的明暗对比,帮助观众实现对展览主题、展品主次的感知,可有效调动观众参观情绪。
完善配套设施。应在展陈空间内设置足够数量且分布合理的休息座椅,并注重造型与整体环境相协调以及材质的舒适性,且应避免阻挡展柜视线;同时在休息区可设置一些绿植、艺术品等,营造出温馨、舒适的休息氛围,缓解观众参观过程中的疲劳感。
人性化空间设计。博物馆空间设计需兼顾弱势群体体验,如针对儿童认知及行为特征,可通过尺度、色彩、材质的适童化设计,营造安全、有趣且具启发性的探索环境;针对残障人士,严格遵循无障碍规范,依据可识别性、可达性、易操作性等原则优化参观动线,确保其顺畅获取展陈信息。
推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可持续。博物馆应尽可能营造低碳、节能、循环的展陈空间环境,采用绿色建筑与装修材料,应优先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配备智能识别系统(人体感应),降低能源消耗;建立展陈材料回收体系,对展览道具、展板等进行模块化设计,实现重复利用或再生处理。
内容可持续。利用数字技术,开发虚拟展览与在线藏品库,减少实体展览的资源消耗;借助大数据分析观众动线与偏好,优化展陈布局,降低无效空间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展陈空间环境多目标研究对博物馆发展的意义
提升观众满意度与吸引力
增强参观体验。展陈空间环境需进行多目标研究,通过合理动线规划引导有序参观,避免观展遗漏;增设互动项目强化沉浸体验,显著提升参与度与满意度。
扩大参观群体。舒适的展陈环境能吸引多元观众群体,如趣味互动设计能够激发青少年探索欲。精准的文化呈现与不同适配的设施可以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由此突破传统受众壁垒,实现社会覆盖广度与参观量的双重提升。
加强文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延长文物寿命。对展陈空间温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的精准控制,以及安全展陈设施的使用,能够为文物提供适宜的保存环境,延长文物寿命,确保珍贵文化遗产能够长久保存。
合理利用文物资源。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化展示手段,减少珍贵文物的实体展出频率,实现“文物本体保护”与“文化传播功能”的双赢。
促进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功能发挥
高效文化传播。在展示设计方面,通过将文物与文化背景相结合,利用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更好地传达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如在青铜器展览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场景,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其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价值。
强化社会教育功能。展陈空间优化可强化博物馆教育效能,通过参观动线规划、视觉焦点设计、构建沉浸式体验,将展陈空间转化为“会讲故事的教室”,使观众在感官共鸣中深化对文物背后文化内涵的认知。
推动博物馆行业创新与竞争力提升
创新展陈模式。对展陈空间环境多目标的研究促使博物馆不断探索新的展陈模式,融合传统展示与现代科技的沉浸式展览模式正在兴起,可通过大量互动展品和沉浸式环境营造,以全新的展陈模式升级观众参观体验。
提升行业竞争力。在“博物馆热”背景下,各博物馆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通过优化展陈空间环境,可使博物馆在观众体验、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一些地方博物馆可以凭借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示和良好的参观体验,在众多博物馆中崭露头角,吸引更多的资源和关注,从而提升博物馆行业的水平。
“博物馆热”的兴起在助推文博事业发展的同时,亦对场馆运营提出挑战。实现展陈空间的多重效能目标,已成为现代博物馆突破时空局限、激活文化价值、优化公共服务的重要路径。通过精准的空间规划、创新的展示设计、以观众为导向的服务设施优化、绿色可持续的材料与多方合作机制的构建,博物馆能够打造出一个集提升文化传承、教育普及、观众体验和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优质文化环境。同时,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展陈空间环境多目标实现路径仍需不断探索与创新,以适应新的形势与挑战。
(作者单位:保定市淮军公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