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藏品是赓续历史文脉、深化研究与教育传承的核心载体。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以下简称“陈列馆”)是展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历程与民主党派贡献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国家重视统战历史文化保护,地方政府将其融入城市品牌建设,推动陈列馆改造升级。新建成的恒温恒湿库房与数字化修复实验室,提升了文献保护修复能力,为系统性保护与数字化创新奠定基础。但当前硬件设施标准化水平与文献全面“活化”、高效利用的需求仍有差距。如何激活“沉睡”库藏,借数字赋能深化挖掘与创新,释放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潜力,成为发挥陈列馆效能、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核心课题。
馆藏文献资源现状
陈列馆现有馆藏品5万余件,主要是反映统一战线、民主党派历史的纸类文献。其中,大量原始文件、决议、宣言、报刊等占据主体,详细记载了各民主党派的成立发展历程,以及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重要节点,如1946年中国民主同盟总部编印的《民主同盟文献》、社会知名人士给鲜英女儿鲜继桢的题字纪念册等,均为极具代表性的文献资料。此外,民主人士的手稿和遗物也是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1949年李济深题写书名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重要文告》、周建人保存的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编印的《国旗图案参考资料》等。这些珍贵文献既是直接的历史见证,也兼具独特史料、思想与教育价值。
馆藏文献资源保护利用现有问题
从内涵挖掘与公共转化层面来看,主要问题体现在深层价值挖掘能力亟待加强。目前,文献所蕴含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学术意义的探究多停留在表层整理,缺乏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性剖析,导致大量珍贵信息未能充分彰显,价值未能充分发挥。重庆统战文化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存在重复研究多、体系不完善、影响力不足等问题,相关文献的独特内涵难以展现,更难以转化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成果。同时,转化传播渠道单一,缺乏有效路径将挖掘出的内涵传递给公众,致使资源多局限于学术圈层,难以向公共文化领域普及。
在数字化建设与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短板同样显著。文献数字化覆盖率偏低,大量资料尚未形成数字化体系,既不利于长期保护,也制约了利用范围的拓展。线上宣传展示也有提升空间,虽已建成网上虚拟场馆实现基础的线上共享与沉浸式体验,但文献、影像资源的整合开放程度不足,个性化检索、场景化互动等交互式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整体传播效果未达预期。同时,受成本与专业人才短缺制约,无法提供安全可靠的替代品供公众接触,阻碍了珍贵文献在安全前提下的推广利用。
在文献资源活化利用和提升公众关注度方面,虽然新的展陈内容里已经有了不少科技手段的应用,比如特园历史复原陈列用多媒体展现相关历史,用投影展示“民主在望”题字和冯玉祥的历史影像,用幻影成像呈现毛泽东三顾特园密谈的场景,还装了VR眼镜和行走平台打造虚拟体验。这些数字化展项数量不少,占比也不低,但在提高公众关注度和线上互动产品的创意、更新上还有提升的空间。此外,馆内的文创产品开发比较慢,没能充分挖掘馆藏文献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缺少既有纪念意义又实用的特色文创产品,很难让观众把历史记忆带回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和陈列馆之间的情感联系。还有,针对不同群体的专门服务方案还可以再完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播范围和凝聚共识的效果。
馆藏文献资源保护利用对策建议
为解决文献深层价值挖掘不充分、向公共领域转化不足的问题,需从内涵挖掘与公共转化两方面着力。一方面,组建多学科交叉团队,引入人工智能文本挖掘技术,通过语义分析算法解析文献中的历史关联与思想脉络,结合知识图谱,可视化呈现价值联系,辅以人工复核确保准确性,突破人工研究局限。另一方面,针对重庆统战文化领域搭建结构化文献数据库,梳理现有研究成果以明确空白领域、减少重复研究;同时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短视频解说、互动图文故事等轻量化数字内容,借助算法精准推送,并结合重庆本地统战文化宣传、文旅融合实现落地传播,推动学术资源向公共文化产品转化。
针对文献数字化基础薄弱、技术应用不成体系的问题,应加强数字化体系建设。一是推进分级保护式数字化,对珍稀手稿、脆弱文献采用多光谱成像技术留存原貌细节,建立含元数据的数字档案库;按定级文物、一般文物、文献阅览资料制定分级标准,明确不同级别对应的数字化技术方案与利用权限,平衡保护与利用优先级。二是搭建“智能检索+场景化展示”线上平台,打通文献与影像资源数据库接口,实现跨类型资源联动检索与开放共享,形成标准化数字服务体系。三是探索高仿真技术应用,通过3D打印复刻文献载体、数字微喷还原墨迹质感,构建“原物存藏—数字共享—仿品展示”立体利用模式;同时通过技术方案模块化降低成本,联合统战系统、高校建立人才培养与合作机制,破解人才短缺难题。
从资源活化利用角度提升公众黏性,可从三方面推进。一是深耕文创产品开发。从馆藏文献中提炼历史符号与文化元素,设计兼具纪念意义与实用价值的特色文创。例如,将重要文献语句融入文具设计,对名人题字进行艺术化加工后用于生活用品;同步搭建线上文创商城、开设线下体验店,让观众带走承载历史记忆的物件,强化情感联结。此外,开发文献拼图挑战赛、线上题字临摹等互动产品,定期更新虚拟展厅内容,每月推出“文献背后的故事”短视频专栏,通过社交平台发起话题互动,增强线上吸引力。二是完善分众化服务方案。面向青少年开展“文献故事小讲堂”,为研究者提供专题文献研读会,为普通游客推出定制化导览;针对老年人增加大字版解读、语音导览慢速模式,为视障等特殊群体提供触觉模型、语音详细描述服务,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三是建设开放互动场景。打造图书阅览室,提供文献复印申请、专题资料借阅服务;设置文物修复观赏室,每月举办“修复体验日”,邀请公众参与简易修复模拟,让公众近距离接触文献、了解修复过程,拓宽互动渠道。通过上述措施,可提升公众参与度与持续关注度。
对陈列馆文献的保护与利用探索,遵循了统一战线文化传承的规律,让文献从静态保存走向了活态传承。这不仅回应了文化遗产活化的议题,更让统战文化的传播有了更具体的方式。这种“保护—传承—赋能”的路径,不仅丰富了革命文物保护的理论,也为新时代的统战工作提供了文化层面的参考。
(作者单位: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