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燃岁月,遗墨映初心。八十载光阴荏苒,一封封承载硝烟记忆的战地家书、一篇篇力透纸背的日记与手稿,穿越历史的滔滔长河,镌刻着永不褪色的家国誓言。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奋斗历程的珍贵见证,也是中华民族于生死存亡之际,凭借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用笔尖刻下的心灵史诗。
南京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集中殉难地,雨花英烈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雨花英烈留下的家书、日记、文章,成为那段血与火铸就的岁月的历史见证。这些承载着革命精神的文物生动诉说了革命先烈们“坚决斗争”的钢铁意志与“抗日到底”的赤子之心,展现了中华儿女在民族存亡之际的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
为国捐躯光荣
——雨花英烈周执中写给父母的信
欧成妍
“父母亲大人膝下:跪禀者。男本已于三月十九日由敌匪纵横之热河从万死一生中脱险回归北平。但一月余以来尚未肃禀者,因二弟健民不幸已于二月七日(正月十三)正开鲁前方殉国……”1933年5月11日,刚从热河抗战中九死一生脱险,抵达上海的周执中在“上海青年自愿决死抗日救国团专用笺”上写下了给父母亲的这封信。16页纸,2000余字,字字泣血,叙说了一个沉重的噩耗——周执中之弟周振华(又名健民)于1933年2月牺牲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这封辗转南北的家书穿越战火,镌刻下兄弟二人共赴国难、北上抗日的赤子丹心。
周执中,又名国正、平民,1902年生于四川内江。早年从事教育工作时,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并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中共杨家乡支部书记、内江县委委员等职。1930年8月,县委机关被敌人查抄破坏,周执中被通缉,后转移至上海工作。他的弟弟周振华,自幼跟随周执中读书,因参与革命活动,也随即被迫离开家乡。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一大批共产党人和有识之士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12月,上海爱国人士发起“上海青年自愿决死抗日救国团”,并在报纸上发表宣言:“暴日无端侵占辽黑,惨杀同胞。近更变本加厉,明目攻锦,平津岌岌,国亡无日”,号召各界青年共同投身抗日救国事业。周执中与周振华兄弟响应号召,毅然决然奔赴热河抗日前线。
这封家书中,最牵动人心的是周振华牺牲前后的细节记录。1933年2月6日,周振华被派往鲁北工作,兄弟二人不忍分离,促膝长谈:“依依不舍,犹以为系手足分别常态,谁知一别竟成永诀。”次日清晨,周振华随队乘汽车行至开鲁西北白沙陀时,突遭日伪武装伏击,不幸中弹身亡。
周执中回忆起弟弟的牺牲,字里行间尽是椎心之痛:“健民竟于蒙边万里以身殉国,使大人十九年养育辛劳竟付东流。男数年教育,满腔希望其大成者,竟成梦想。患难途中骤失手足,此痛此恨何有已时。故健民死后,亦未瞑目,不知其中弹时心中如何苦痛。”但他深知:“为国捐躯较之在家病死床褥,其光荣淹没固有天壤之别。”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深刻诠释了革命者的价值追求。
身处抗日最前线,周执中时刻挂念着家中父母,他购置人参、阿胶等药物回乡转卖,连取参的方法都细细叮嘱,只为父母能“立将家庭债务付清,得稍享清闲”。字里行间的骨肉亲情,与浸透纸背的家国大义,勾勒出革命者最真实的模样。
从热河前线返回上海后,周执中坚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33年底,他响应党组织的号召投考南京军事学校。次年,在南京执行革命任务时,他不幸被捕。面对酷刑折磨,他始终英勇不屈,直至1936年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
北上抗日到底
——雨花英烈闵乐山写给母亲的信
曹晋丽
“前月热河失守,男于阳历二月二十三日……乘马出开鲁县西走。经过……至张家口,大小八个县份,三处蒙古地,约一千七八百里路。所经之地,寒冷非常,人烟稀少,有三百余里路并无人家,兼之大雪之后,约有四五尺深……现在拟……到上海公干,事毕,仍还北上抗日到底。”这是雨花英烈闵乐山于1933年4月5日写给母亲信中的一段话,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强大意志和“抗日到底”的坚定决心。
闵乐山,字仁先,又名碧波、跃山,1909年生于四川内江杨家乡闵家坝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母亲纺纱、织布维持。闵乐山进入内江县立中学读书后,加入“警觉青年谈话会”,不断接受革命思想熏陶。大革命失败后,根据组织安排,闵乐山转学泸州,不久辍学,开始从事工人运动。1929年,他返回杨家乡小学任教,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杨家乡支部委员,与支部书记周执中一道开展农协会工作、组织发动抗捐抗税斗争。1930年8月,闵乐山因参加革命斗争被当局通缉,被迫离开家乡。
九一八事变后,闵乐山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斗。1932年,他给弟弟的信中写道:“要到东三省去(即黑龙江、奉天、吉林),与日寇决一死战。”之后,他北上抗日,到达热河抗日前线,在辽吉黑民众后援会驻开鲁前方办事处工作,为开鲁前线守军运送弹药、抢救伤员。热河失陷后,闵乐山随抗日救援会,经蒙古辗转到张家口。
1933年4月5日,闵乐山在张家口给母亲写了这封信,其中写道:“男前在开鲁县曾拜函奉问,想必收到。今复数月,无时不神驰左右,侍奉之道全废,万祈见原。”自古忠孝难两全,尽管他时刻心系母亲,但在这风雨如晦的时刻,闵乐山义无反顾选择了“忠”于国家,“忠”于民族。
作为家里唯一成年的男子,闵乐山对母亲、对家庭始终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但他所从事的抗日活动完全出于义务,无法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男在前方服务,完全义务性质,故无资敬奉。”无法承担养家之责,又无法用财物相助家庭,这让闵乐山时时感到椎心泣血。但在家国难两全之际,他毅然以国为先,其舍家纾难之志,正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诚写照。
闵乐山在信中提到,从开鲁到张家口路途遥远,并且“寒冷非常,人烟稀少,有三百余里路并无人家,兼之大雪之后,约有四五尺深”。尽管如此,闵乐山却在信中表明将“仍还北上抗日到底”,表达了守土报国的坚定决心。
1933年冬,闵乐山与周执中一行到达南京,投考军事学校,坚持革命斗争。1934年,二人在南京从事革命工作时被捕,1937年于狱中牺牲。那声“北上抗日到底”的壮烈呼喊,至今仍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回响。
成为民族抗战的忠勇战士
——雨花英烈邹毅的日记
陈凯伦
“中华民族的人民都会为着捍卫自己而抗战,尤其我们学生更无消说了……把每个同学都锻炼成为民族抗战的忠勇战士,使每个同学都成为民族抗战线上的中坚!成为民众的领导者、组织者、宣传者。”这段激昂的文字出自当时正在南昌一中求学的邹毅的日记。邹毅于1937年10月14日至12月29日间断断续续写下这本日记,不仅是一名青年学子在时代洪流中辗转求存的真实写照,更是一曲在民族危亡之际,师生于困境中坚守薪火、砥砺奋进的不朽弦歌。
邹毅,1918年生于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自幼跟随父亲在革命队伍中成长,先后在赣东北苏区列宁小学、列宁师范学校学习。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江西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发出通电,声援抗日。当时全国能实战的飞机约250架,全部停在南昌机场。8月中旬,日军开始对南昌机场及火车站等区域频繁进行空袭。为保证战时照常上课,南昌一中按照部署疏散学生迁往奉新,借用当地小学和附近庙宇、空房作校舍。
师生们匆忙迁到奉新,图书仪器等都留在南昌,新校区除课堂教学活动外没有其他活动,文化生活匮乏,大家的情绪普遍不安。10月15日,邹毅在日记中写道:“这一学期已去了一个多月了,往时,老早考过了月考,但现在还没有安定的心读书……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给我们的。”10月21日,当聆听过校长的演讲后,邹毅感受到的不仅是战争的残酷,更有师生们同仇敌忾的坚定意志。校园生活逐渐回归正轨,邹毅也在日记中陆续记下“以后决不怠惰一刻,以获甲为目的”“好好练习,保持在75分上”的思想行动轨迹。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向上的内生动力,铸就了邹毅磨练意志、砥砺前行的精神利刃。
10月25日,校长为全体师生上了搬来奉新后的第一个“纪念周”,并传达战时中学教育的计划安排:利用自然环境锻炼体魄、开展乡村宣传、夯实基本教育、推行节省举措……邹毅认真记下这些内容,并特别提出要加强政治思想。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写道:“当此全民族抗战的时候,思想的训练是最要紧的工作。否则这人拿起武器就会发生向何处打的问题,这是极危险的教育。这种教育便失却了国防教育的意义。”在日记里,邹毅反复思考教育的真谛,多次提及学校开展的“早操”“编队”“训示”“宣传”等,将“思想的训练”“成为民族抗战的忠勇战士”“成为民族抗战线上的中坚”视为战时教育的育人使命。
随着日军铁蹄长驱直入,1937年12月29日,邹毅在日记的最后一页用钢笔深深画下墨痕:“该作宣传工作,还是拿起榴弹和枪杆,当然,只看情形了。”这是他既定的未来工作方向,也是一个觉醒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庄严抉择。
1938年,邹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2月,任南京溧水韩湖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并积极开展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宣传,使抗日民主力量很快在当地站稳了脚跟。1943年7月,这位年仅25岁的青年战士不幸被捕牺牲。他手中的笔最终化为钢枪,纸上的誓言以热血践行。这本日记,永远跃动着这位青年战士在民族危亡之际对家国命运焦灼、为山河存续牵挂的赤诚心跳。
坚决斗争才能生存
——雨花英烈任天石《一年来的民抗》
曹雨燕
“中途畏缩就是死路,坚决斗争才能生存!”这段掷地有声的文字,来自雨花英烈任天石于1941年1月发表的文章《一年来的民抗》。这篇文章详细记录了任天石所在的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三年来的奋斗经过,认真梳理总结抗日救亡的经验,是一篇珍贵的“斗争回忆录”。
任天石,原名启生,1913年生于江苏常熟梅李的塘桥小镇。任家世代传承中医事业,名扬四方,深受乡亲敬重。1932年,时年19岁的任天石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后,他取得行医执照,回到家乡开设门诊,治病救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任天石目睹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他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弃医从戎、矢志抗日。在告别家人时,他对弟弟说:“做个医生,只能救命;若要救民,必先救国。”
任天石盘掉了家中的药铺,尽其积蓄,拆屋变卖,在上海近郊收购了一批国民党溃兵丢弃的武器弹药,并联络一批热血青年,组织了一支抗日自卫队,在常熟东乡从事抗日武装斗争。为坚持抗日的政治方向,任天石积极寻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设法与党组织取得联系。1938年8月,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在中共常熟县委的领导下成立,任天石先后担任副大队长、大队长等职务。他在《一年来的民抗》中记录了自己的初心:“告诉他们‘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确是千真万确的。”这支民抗队伍,后来成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的重要力量。
1939年4月,因日伪派兵前来常熟梅李镇强征田赋,任天石领导的自卫团和日伪军交火,激战一触即发。很快,《文汇报》便刊登了相关报道:“任部奋勇冲杀、将日伪逼退至距城七里之新桥、并击毙日伪军五十余名……举死险守、誓与阵地共存亡、现该镇火光灼天、枪声密集、激战正在猛烈进行中。”短短三天,日伪军多次派兵增援,虽然任天石面临着武器、粮食严重紧缺的险峻形势,但他最终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的战术化险为夷,逼退了日伪军,守护了梅李镇的乡亲。
这次斗争经历,被任天石记录在了《一年来的民抗》中。他将这场战斗定义为“民抗大规模作战的开始”,总结了过往民抗的战斗经验,提出了新的策略方针:“部队要绝对纠正过去的畏缩现象,应该从不断的战斗中来发展,使地方工作有系统地组织和推动,把整个区域来个巩固”。
在民抗中,任天石还创立了一个水上军医院。一艘普通民用船、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几位懂得救护知识的医护人员,便组成了医院的全部。尽管设备简陋,任天石凭借救死扶伤的坚定信念和高超医术,救治了许多敌占区的伤员。由此,人们亲昵地称他为“老天”,把民抗部队称之为“老天部队”。
1947年1月,因叛徒出卖,任天石在上海被捕。面对生死考验,他始终坚贞不屈,最终于1948年在南京从容就义,用热血和生命生动诠释了“救国救民”的初心使命和“坚决斗争”的铮铮誓言。
没有一个女人,为害怕战斗而离开她自己的岗位
——雨花英烈孙晓梅《繁昌战斗中的妇女们》
王彦文
“在这次伟大的战斗中……没有一个女人,为害怕战斗而离开她自己的岗位。”这篇题为《繁昌战斗中的妇女们》的文章,由雨花英烈孙晓梅撰写,发表于1940年4月15日浙江绍兴抗战刊物《战旗》第84期。文章生动记述了党组织领导的妇抗会成员在繁昌保卫战中支援新四军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中华女性坚韧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孙晓梅,原名肖曼,1914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县龙门镇龙门村的一户书香人家。1927年,她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从高小毕业,并逐渐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她上龙潭戏水、闯入祭祀活动,被村里人视为“怪女子”。此时,孙晓梅不仅有了性别平等意识,更展现出勇于挑战权威的勇气。1930年,孙晓梅到驯稚小学教书,此间接触进步思想、阅读进步书刊,也逐步将目光从争取女性解放投向更宏大的民族解放事业。
1937年,孙晓梅毅然返回家乡龙门投身抗日洪流。1938年,她担任龙门小学“战时初中补习班”班长,带头实行“二五减租”,并创办《龙门周刊》墙报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同年8月,孙晓梅收到在新四军工作的堂弟来信,她说服母亲,带着4名进步青年辗转奔赴皖南泾县加入了新四军。1939年4月,她从新四军教导总队女子八队毕业,被分配到新四军政治部农村经济调查研究组。
1940年,孙晓梅奉命随工作队奔赴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武进县委妇女部长、中共镇丹中心县委民运工作队队长等职,在险峻的环境中开展妇女动员和组织工作。
同年,孙晓梅赴繁昌开展农村经济调查。这里封建氛围浓厚,“城里很少读书识字的妇女”,妇女们多在男人的庇护下过着传统主妇生活。但就是这样一群农村妇女,在繁昌保卫战中却表现出“伟大的成绩”。孙晓梅深受感动,撰写了长篇通讯《繁昌战斗中的妇女们》,通过“紧急会议”“守护伤兵站”“做担架”“进战壕”“挖坑埋尸”“我还要告诉别人的母亲”6个片段。她们最初只是为军队缝补衣物、制作军鞋,但随着战事吃紧,无论是尚在哺乳的母亲,还是白发苍苍的老妪,都毅然承担起更多更主动的角色。她们不仅搓绳制作担架,更直接奔赴前线运送伤员;柔弱的双肩背着山芋、挑着茶水深入战壕;还承担起掩埋烈士遗体的重任。在伤病员床前,她们展现出亲人般的温柔;在枪林弹雨中,她们彰显出不让须眉的刚强。正是这些普通农妇的无畏付出,构筑起繁昌保卫战中不可或缺的巾帼长城。
以战地通讯员视角,孙晓梅描绘了农村妇女的角色蜕变——从需要被保护的弱势群体,成长为主动扛起抗战重任的英勇战士。从繁昌战场的硝烟到全民族抗战的烽火,从敌后根据地的妇抗会到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万千普通女性与男儿并肩挺立,汇聚成全民抗战、共御外敌的磅礴力量。这篇文章既是战时动员的鲜活教材,也是女性解放的实践宣言,更是群众路线的生动诠释。
1943年,在护送新四军干部北渡长江任务的途中,孙晓梅被日军逮捕,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9岁。她的英勇事迹与其笔下的繁昌妇女,在抗日烽火中交相辉映,共同书写了女性觉醒与革命担当的壮丽篇章。
征集公告
为进一步加强雨花英烈史料挖掘、保护和整理,更好传承弘扬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面向社会各界长期征集与雨花英烈相关的实物及资料。
征集范围:雨花英烈的遗物及资料;与雨花台烈士陵园建设发展相关的见证物、照片及资料;与雨花英烈相关的有价值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等。
联系人:严老师
联系电话:025-6878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