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益彩绘的保护与活态传承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邦德

重庆市涪陵区石沱镇长益村张家祠堂,建成时间为1908年,其屋梁彩绘总面积约100平方米,图案约19组45件(屋脊大梁彩绘已不可见)。单组图案线条灵动、色彩艳丽、栩栩如生;整个彩绘由云彩联结和烘托,恍若天境、浑然一体。彩绘中的矿物颜料层层晕染,线条灵动而不失庄重;屋梁弧面又让图案在仰视中产生“云端俯瞰”的戏剧效果,将神话叙事与建筑空间完美融合。这些彩绘因“留、修、用”三字方针活了下来,重焕生机,成为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生动范本。

留:在建设前按下“暂停键”。2000年,长益村列入临港经济区规划,工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祠堂一度面临拆除。2020年,时任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张氏族人、文保志愿者与地方主管部门深入协商,最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条款,将祠堂整体保留,划定保护范围,明确管理机构。这一“留”字,为长益彩绘延续生命、重获新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空间,也让一个村落的“地标”免于消失。

修:最小干预的排危与可识别补绘。2020—2021年,长益村委会委托专业机构,经过详细踏勘、试验,按修旧如旧原则编制了祠堂维修方案,对祠堂实施三期“微创”修缮:一是结构加固。采用可逆性钢木组合加固立柱、砖石,替换虫蛀和腐朽檩条,保留原构件80%以上,古建病害得以消除。二是彩绘保护。以蒸馏水雾化、纸浆吸附、鱼胶回贴三步法,使空鼓颜料层重新黏合;对缺失部位仅以中性色块标注,不臆造复原,保证历史信息可识别。三是环境调控。增设屋顶通风口,加强观察监测,及时开展日常维护管理,彩绘保存环境更加稳定,有效抑制虫霉等病害发生滋长。“修”不是让彩绘回到光绪三十四年,而是阻止它继续衰败,并把每一次干预记录在案,实现全过程可追溯。

用:让祠堂成为“活的乡情馆”。最好的保护是使用。张家祠堂现已改造为“长益乡情陈列馆”,屋梁彩绘即为核心展品。

该馆展陈叙事采用“抬头看神话,低头读乡土”的双线逻辑,征集展品200余件,2021年建成开放,配备兼职讲解员5人。地面展柜陈列张氏谱牒及以清嘉庆年间功加正六品文生谢煌为代表的长益教育文化、以“孝关”题刻为代表的孝亲文化、以器具民俗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抬头即可通过相应设备观看张果老动画与彩绘细节的高清放大。

社区参与。该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本地村民怀着深厚的眷恋情结,成为第一批游客;一传十,十传百,返乡返籍村民、自驾车游客成为观众的主体,寻找回满满的乡愁。四川美院、长江师院、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等高校师生将该馆作为美术、古建教学,志愿者活动定点单位。毗邻石沱的新妙、大顺、龙潭等镇中小学校组织师生来馆开展研学活动,对于传播传承地方历史文化、陶冶情操、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区、镇、村基层干部观摩学习也是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馆还定期开办“长益讲坛”,由当地名流、中学师生等讲述彩绘故事和长益历史文化;寒暑假开设“矿物颜料工作坊”,让孩子们临摹精美彩绘图案,体验传统工艺。

创意衍生。该馆依托地方特产,搭建丝蚕用品、榨菜、粉丝等土特产及水果、蔬菜、花卉等鲜货产品销售平台。下一步拟与四川美院、长江师院合作开发“长益八仙”盲盒、丝巾、拼图,用市场收益反哺彩绘保护。“用”让村民重新成为祠堂的主人,也让游客从“拍照打卡”升级为“文化共建”。

保护与传承。从单点保护到区域网络。长益彩绘的示范效应正在扩散,地方政府已在筹备文化廊道计划,把木鱼山大乘道院-长益彩绘-北山道院-武陵禅院-弹子山道观串珠成线,领略禅香、彩绘和传说,在长益村参与农耕研学营地,学习彩绘与矿物颜料研学课程;与涪陵名胜白鹤梁题刻、816工程、点易园、榨菜历史街区联动,形成地域文化特色文旅研学线路。通过区域协同,长益彩绘从一座祠堂的屋梁,升级为涪州传统文化的视觉锚点,带动乡村文旅与社区经济,真正实现“保护一处、活化一片、传承一方”。

长益彩绘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精美地描绘了神话故事,更在于它把神话转化为村民每日抬头可见的生活场景,又把生活场景转化为可体验、可分享、可再创造的文化资源。彩绘中的各色符号不再只是百年前的矿物颜料,而是今天涪州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未来,随着更多学校把课堂搬进祠堂,随着AR、VR、数字藏品等新技术的叠加,长益彩绘将继续生长——生长为新的故事、新的产品、新的社区记忆。

(作者单位: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590s